路建彩 李潘坡 加鹏飞
[摘要]文章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本科层次作为出发点,对职业本科课程开发进行了如下分析:课程开发的前提是需要厘清人才在从事岗位及能力结构两方面的定位;基础是采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方法,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同时重视基础课设置;核心是课程内容开发,需要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技术知识为主、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路径、以隐性知识为突破点;关键是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开放性综合化项目。以期促进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课程开发研究,促进职业本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路建彩(1975-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潘坡(1984-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讲师;加鹏飞(1979- ),男,陕西延安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菲律宾黎刹大学在读博士。(河北 邢台 0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20027,课题主持人:路建彩)和2019年度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重点课题“分流分类、育训结合、人人成才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课题编号:XZZD2019002,课题主持人:路建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3-0102-05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大举措,对于我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塑造竞争新优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经公布了27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加。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要解决的最迫切的实践问题就是开发与职业本科教育相适应的课程,本文从职教类型特色和本科教育层次出发,对本科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职业本科课程开发的前提:厘清人才定位
任何教育都应致力于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因此,要开发职业本科课程,首先要厘清职业本科人才定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为《办法》)提出职业本科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高层次人才内涵可以从人才从事岗位及人才的能力结构两方面进行界定。
(一)职业本科人才从事的岗位
《办法》指出“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由此可知,职业本科毕业生应面向产品生产和服务一线,在技术与工艺层面将研发方案转变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主要从事应用设计、工艺开发、产品试验、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等岗位工作,如产品设计师、服务工程师、产品检测师、维修工程师等,岗位工作任务体现了技术的复合性、精深性和创新性。
(二)职业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
《办法》对职业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是两个“较复杂”,即“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问题越复杂,蕴含的不确定因素越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就越复杂,要求具备的能力也就越综合。因此,职业本科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艺、较强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中职、高职培养的人才相比,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创新性、复合性、行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质,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量”的不同。
二、職业本科课程开发的基础: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要靠课程体系去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和逻辑决定了课程开发的方向。基于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课程不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只能由学科课程中选取;基于工作体系设置课程,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将源自工作。从根本上说,这是完全不同的课程观,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做出路径选择。
(一)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应基于工作体系
首先,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上说,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是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这四个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征,必须来源于工作体系。职业本科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上的种属关系决定了职业本科具有职业教育的四个本质属性,其课程体系也应源于工作体系。其次,从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上说,从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的俄罗斯制到20世纪的MES和CBE课程,再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逐渐明晰了工作逻辑,确立了能力本位思想,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设置课程、选取课程内容。因此,职业本科的课程也是能力本位的课程,应基于工作逻辑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本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在课程体系层面的集中体现。
(二)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应采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方法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法是与工作逻辑相匹配的课程开发方法,其操作流程一般是:先通过企业调研和产业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再邀请岗位实践专家,对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深度分析,确定工作领域。依据工作领域设置专业课程,工作领域与专业课的关系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在分析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为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层次要求,应将专科、本科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分析。一方面,一体化分析有助于辨析专科、本科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三个层面上的区别,准确把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从而能依据客观差异而不是凭主观经验构建有别于高职专科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一体化分析有助于构建专本贯通衔接的课程体系。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推进,职业学校的专科毕业生将成为职业本科院校的主要生源,客观上需要专本课程体系接续贯通,人才培养分层衔接。
二是应对接与本科层次相适应的X证书(高级)标准。《办法》提出“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因此职业本科课程体系应与X证书(高级)标准相对接,参考高级标准要求,设置专门的课程或将证书标准要求融入课程内容。如果专业没有相对应的X证书,也可以对接行业公认的权威认证标准,为学生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赋能。
(三)职业本科课程体系应重视基础课设置
专业课程主要依据工作领域进行设置。在职业本科课程体系中,除专业课程外,还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习实训等课程。职业本科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应按本科教学要求开齐开够公共基础课,针对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学时应不少于或略低于专业课。
三、职业本科课程开发的核心:基于职业能力分析开发技术知识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构建的职业本科课程体系将课程开发导向了职业和工作,为课程对接岗位工作需求提供了基础保障。课程对接岗位的直接体现就是课程内容。长期以来,高职课程改革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病,导致课程内容层面学科知识冗余、工作过程知识缺失,影响了课程改革效果。职业本科课程开发应关注到这个问题,把重心放在内容开发上。
(一)职业本科课程内容应以技术知识为主
职业本科的本质是技术,从中职、高职专科到职业本科,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技术传授、技术开发比重逐渐提升,技术特性愈加明显。职业本科课程要契合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适应智能化生产方式变革需要,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领域中体现复合性、精深性和创新性的技术,传授具有较高复杂程度的技术知识,开展具有较高综合程度的技术技能训练。学界对技术知识有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是将技术知识分为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职业本科课程需要更加复杂的理论知识,但不是纯粹的学科知识,而是与具体工作情境密切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此外,职业本科课程还需要系统梳理技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大量存在于实践场所和实践专家身上,具有默会和隐性的特点,需要课程开发者系统、深入、及时地将其揭示出来。总之,为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职业本科课程开发必须摒弃从学科课程中选取知识的理念,建立起根据工作需要开发技术知识的理念。
(二)职业本科课程内容开发应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路径
一是职业能力分析是衔接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的逻辑纽带。职业能力即任务胜任力,职业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岗位群工作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需要课程开发者在工作任务与课堂教学之间找到一条纽带,借由纽带将工作任务要求落实到课堂上,这条纽带就是职业能力分析。只有完成了高质量的职业能力分析,才能获得职业本科真正需要的既体现类型特色,又体现层次要求的课程内容,并且避免对高职课程改革中以“必需、够用、实用”原则从学科课程中筛选知识的路径依赖。职业能力分析应以职业本科教师为主,由教师对岗位实践专家进行深度观察与访谈,获得职业能力清单。
二是职业能力分析的全面与细致程度决定了课程内容开发质量。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是获取学习内容,一方面要做到全面。全面是指既要分析出容易观测的显性能力,也要分析出不易观测,但是对工作而言极其重要的隐性能力,通常隐性能力与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相关,并且对任务完成质量起关键作用。比如,在“建筑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任务中,“能根据工程图纸、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确定工程量计算参数”是显性能力,“能准确、全面分析图纸中的信息要素及相互关系;能辨别使用情境,正确使用计算规则”则是隐性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到细致。细致是指能力描述要具体,具体化的描述方式使能力可观察可测量,能够为课程内容开发提供清晰的知识线索。可以说职业能力描述的细致程度决定了课程内容开发的成功与否。对职业能力的描述应采用“条件+工具+行为+标准”的方式,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造价员根据工程图纸、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项目工程量,计算误差控制在实际工程量的±10%以内”。与此相反,“熟悉造价软件、计算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笼统的能力描述对课程开发而言毫无意义,是职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应该避免的。
(三)职业本科课程内容开发应以隐性知识为突破点
职业能力分析为课程内容开发提供了依据,职业能力有显性有隐性,支撑能力形成的知识也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常以概念、原理等形式存在,技术理论知识都是显性的;隐性知识以经验和感性形式存在,并与特定情境相联系,技术实践知识就是隐性的知识。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显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职业本科课程在开发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系统化开发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隐性知识,以此为突破点,使职业本科课程既体现鲜明的职教类型特征,又要达到本科层次要求。以下两种方式有助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一是归纳系统化解决问题方法。综合学习设计研究者将其称为“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能告知学习者如何最有效地解决某一特定任务领域的问题,属于企业专家的工作诀窍知识。职业本科教育强调毕业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传递给学生的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归纳系统化解决问题方法是对从事具体现实任务的专家进行访谈和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让专家“出声思考”,课程开发者观察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专家边行动边解释,解释他在做什么,根据什么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等,由此将专家头脑中所经历的思考、判断、推理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出来。课程开发者梳理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工作对象的变化将问题解决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并进一步梳理每个阶段的工作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经验规则。经验规则的呈现形式是:如果想达到X,那么就尝试做Y,以指导学习者处理给定的状况和特殊的情境。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增強创新力和竞争力实施了知识管理,如某集团为6个技术水平高的师傅配备了专职的“徒弟”,这些徒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师傅对物质生产过程进行结构化的记录,积累了3个多月,总结出公司在制造现场上的11个作业模式,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二是采集企业典型案例。企业典型案例是针对某个产品生产、某项工艺改进、某个技术问题解决、某项服务,从问题情境出发详细梳理问题解决方法与过程的案例材料,其中蕴含着典型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职业教育而言,企业典型案例是非常宝贵的素材。在教学中,企业典型案例可作为样例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样例(worked-out example)是呈现专家问题解决过程供学习者观察模仿的学习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中存在“样例效应”,即对初学者来说,通过样例提供问题解决策略比仅给出问题且要求独立解决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因此职业本科课程开发应深入企业采集典型案例,将典型案例引入教学、编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直接呈现出来。
四、职业本科课程开发的关键:设计开放性综合化项目
依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得到的课程内容如果不能有效组织起来,则与传统课程没有实际区别。因此,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职业本科课程开发中的关键环节,职业本科课程应设计综合化程度较高的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教学。
(一)职业本科课程内容组织应以项目为载体
首先,是技术知识学习的需要。技术知识只能附着于工作过程存在,不能以独立状态存在;项目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承载、融合各类技术知识。其次,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类型特征在教学环节的具体体现,因此职业本科应借鉴专科教学模式,将项目化教学提升到更高水平。最后,是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要求。职业能力只有反复经历职业活动才能获得,要有效提升学生能力,应从简单职业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职业活动。因此,职业本科课程开发者需要依据工作任务实例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或任务,让学生在具体的技术情境中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本科课程项目设计的实现方式
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要求具备较强的搜集信息、分析问题、技术创新、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通用能力,同时要有管理、市场、成本等相关背景知识。因此,为满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职业本科课程应设计开放性综合化项目,内容上强调复杂理论知识应用,实施上强调综合与集成,项目设计应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项目应源于实际。依托校企共建的技术中心、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平台,将产业关键技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企业实际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项目载体,真实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和创新实践,提升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是项目应与实习实训一体化设计。《办法》指出职业本科“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因此,应对课程项目、实习实训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比如,可设置课程级、课程群级、专业级三级项目,课程项目对应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与能力要求,由简单到复杂,包含一个以上开放性综合化项目,课内完成或设置专门的课程实习周;课程群级项目对应一组相关课程群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可利用实习周或实践学期完成;专业级项目对应专业主要能力与要求,可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三级项目与课程、实习实训相互支撑,并与专业整体认知相统一,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强化。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布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必须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把握本科教育层次定位,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基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做到课程开发过程精细化和校企合作程度深化。通过精细化的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内容梳理,将岗位工作要求细化为可执行的教学方案。同时,课程开发需要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的项目、任务、案例都应直接来源于企业,唯有建立深度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职业本科课程。
[参考文献]
[1]吴学敏.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2-57.
[2]王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目标定位与路径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6-11.
[3]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11.
[4]徐国庆.“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应主要面向高职教育发展的重难点[J].职教发展研究,2020(1):1-7.
[5]徐国庆.开发技术知识:“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突破点[J].教育发展研究,2020(9):47-55.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张健.显性与隐性知识视野下的高职知识传递模式研究[J].教育與职业,2012(8):15-18.
[8](荷)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保罗·基尔希纳.综合学习设计[M].2版.盛群力,陈丽,王文智,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课程开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