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创新导报

“服务国家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服务国家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孟桂元++周发明++彭健民++金晨钟++陈勇++周静

摘 要:为响应有关行业领域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殊需求,我国开展了“服务国家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要求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创新培养模式,切实保证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是“服务国家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构建“特需”专门人才培养中导师队伍建设体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服务国家特需 专业学位 导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203-02

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特殊需求,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3]。“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试点单位,由于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时间短,各方面还处在建设期,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4-5],校内导师实践能力、指导经验有待加强,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明显;导师遴选及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双导师”制落实有待提高。为此,要提高“服务国家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便成了当前紧迫而又极为重要的任务。

1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制

为提高“服务国家特需”试点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须不断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导师遴选条件和程序。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时,要求校内导师在该领域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并有一定实践指导能力,而校外导师则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有一定理论水平,且校内外导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中,应注重充实学历教育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建立对现有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复查制度。根据目前导师的研究指导情况,对于不具备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和指导研究生不负责的教师应取消招生资格。三是实行导师考核制度。为促进导师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及指导能力,须对导师进行相应考核,且考核结果与导师聘任、薪酬、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以明确导师责任,增强导师责任感,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 加强导师队伍培养,提升“特需”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位专业研究生培养需要,研究生导师需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吸收融合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并通过参与科研和教学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及培养能力;“服务国家特需”试点单位应定期组织校内外导师参加培训,除讲解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政策和该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导师职责,研究生培养流程、目标及方案等外,校内导师还需加强交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校外导师则应加强导师职责、研究生实习、实践教学及论文指导等问题上培训,以进一步提升校内外导师素养,发挥好导师作用。“服务国家特需”试点单位还要有针对性的建设校内导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制度,如定期下企业、下农村等进行实践锻炼,挂职、兼职或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科学普及等,主动接受实践岗位的培训和能力培养,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这一培训制度有利于提高导师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促进导师与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实务部门紧密联系,有益于开展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锻炼。

3 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落实好“双导师”制度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全方位合作,积极创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双导师”模式有效实施提供平台。目前,“服务国家特需”试点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双导师”制度建设方面刚刚起步,在队伍建立,制度健全、任务分工、质量评价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一是在导师队伍建设规划中,要设置一定的校外实践导师队伍比例,切实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二是通过多种方式技术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导师,同时通过一些项目合作,把相关企业发展成为优质实践合作基地,以确保研究生得到较好实践指导和培养。三是试点单位应和校外导师单位一同制订有效管理制度,明确双方职责和权益。如明确校外导师在授课、实践指导、论文指导及基地建设等环节中的职责;设立校外导师专项经费,支付导师酬金、论文指导费等。四是加强校内外導师沟通交流。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是完善、落实“双导师”制的关键因素。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第一导师,在培养上具有更大责任,应积极主动与校外导师就学生培养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导师间通过对研究生理论学习、实践环节培养情况交流,可不断调整、完善培养方式,避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脱节,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4 制定激励和评价机制,提高导师指导积极性

目前,部分高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侧重于教学任务、承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量等要求,忽视了教师指导研究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服务社会发展工作,进而影响了教师指导研究生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是加强学位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导师更好指导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及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保障。试点单位应将导师指导研究生工作及成效纳入考核,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晋职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在科研立项、科研条件、经费使用、教学工作量适当减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导师指导研究生积极性。要落实“双导师”制,关键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因而需适度提高校外导师的待遇,激励其指导研究生积极性,发挥其实践指导研究生的作用,达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5 构建导师在“特需”人才培养质量中评价体系,切实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试点单位应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评价制度建设,一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就研究生对校内外导师教学、实践指导、论文指导、道德育人等方面及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此外,研究生就导师、学校研究生培养可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另一方面,学校应对研究生培养中各类情况进行考察,如研究生生源专业不对口及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毕业就业及发展,以及学校在导师教学条件、教学工作量和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意见等,以便学校在导师队伍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方面有较全面情况动态了解,并针对上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评估制度,切实确保“特需”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根据“服务国家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导师要求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为提高“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项目试点单位应从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制;加强导师队伍培养,制定激励及评价机制;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落实好“双导师”制度;构建导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导师队伍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24-29.

[2]王明道.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导师队伍的调查分析与建设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30-34.

[3]朱晓芸,杨潮.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04-108.

[4]徐勤,葛波,邓海山.新办研究生教育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29-30.

[5]张有东,陆中会,王颖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机制研究—以淮阴工学院“特需项目”的实践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4-1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18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