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志军
摘 要:该文主要根据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针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且提出产学研合作、企业实践锻炼、科研锻炼以及青年教師深造等途径。希望为我国高校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 卓越计划 应用型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229-03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输送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高校一定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产业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强调培养后劲足、上手快、思维灵敏以及创新意识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高校要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这是促进高校稳定以及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010年,我国教育部提出卓越计划,要求相关行业要积极参与到创新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中,并且根据产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工程能力。
当前,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就业与培养脱节的问题,并且在高校任职的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很多都是毕业后没有经过培训和锻炼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实践生产经验。因此,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
1 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的主要内涵
1.1 立足岗位需求追求卓越
建设创新师资队伍的目的不仅是为社会输送现代化人才,更要为行业提供科研成果。教师要对科研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因此,兴趣是开展师资建设的重要动力和前提,与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成长具有密切关系。只有对创新充满兴趣,教师才会对科研与教学产生足够的热情,敢于挑战工作难度,激发自身创新的动力,享受创新带来的成功。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思想僵化而消极,应付科研和教学工作,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教师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加强科学研究,将成果变为产业,攻克影响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难题。当前,我国各个行业都会提出一些创新课题,因此,教师要将其作为努力的动力,反复琢磨、不断探索,发挥自身的智慧、潜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而实现产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1.2 具备扎实宽广的理论知识
创新能力需要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积累,如果缺少知识作为平台,创新能力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强化自身的基础知识储备,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主要由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所构成,通过教师讲述得来的知识属于间接知识,是继承前人的智慧,这对促进自身的创新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在具备理论知识基本的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实践操作利用理论知识、获取新知识,拓宽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渠道,不断开拓思维意识,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充分结合,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意识。高校要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科研与创新,进而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促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融合。
1.3 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高等院校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科研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建设创新师资队伍一定要围绕行业以及企业的需求开展,综合考虑经济问题与科技问题。并且改善高校科研工作的封闭状态,克服科研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从源头上解决成果转化问题,让科研成果真切的、可靠的为企业服务,进而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创新型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把握和理解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特点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创造,鼓励学生敢于发明、善于发现,分享教师在发明创造中的一些经验,即使多数失败、少数成功,只要有创造和发现的经历都是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在开展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且注入感情,在教学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提高自身、锻炼自己。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将产业与科研充分结合,并且加大科研的力度,通过科研活动建设创新师资队伍。
1.4 具备技术支撑能力
创新型教师还要熟悉企业生产以及一线技术,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以及技术的需求,并且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首先,创新型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以及较强的操作能力,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对其他相关技术具有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创新设计以及专业语言与同行开展学术探讨和交流,学习行业前沿的先进技术和知识理论,对产业技术具有较高的立足点。其次,教师还要掌握市场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善于创新集成,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研发,进而带动行业发展。最后,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运作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难度较大、技术复杂的科研工作,处理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在工作现场以及生产一线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2 培养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的相关途径
2.1 提升年轻教师的能力与学历
高校教学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以及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以及宽广的技术知识,并且强调学生具备基于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高校要积极选拔年轻教师到我国名校进行学历提升,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以及博士学位,让年轻教师接受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这是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的重要工作,对完善青年教师的科研经验、科研素质以及知识结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创新型教师还要具备发现、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具备敢于面对困难的决心,这是新时代人才需要具备的关键素质,提高年轻教师学历也有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在提升学历中,年轻教师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下,熟悉科研申报与操作的全过程,并且参与到实验室管理和建设中,这对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对教师加强科研锻炼
高校要对教师加强科研锻炼,通过研究产业规划,并且结合教学优势,在研究中清晰个人定位,明确学科着力点,将教师发展与企业发展、高校发展、地方发展充分融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科研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高校要帮助教师争取横向课题以及科研课题,让教师有经费、有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并且通过科研活动,及时了解专业动态,把握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特点,进而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和小创造,并且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教师还要与学生分享发明经验,借鉴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并且在发现与科研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教师在平时还要注重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阅读有关专业的最新文献,并且掌握专业的前沿理论,在不断学习中完善自我,将知识补充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以及授课信息。同时,高校还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要采用企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毕业设计要实现真题真做,对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并且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就业方向,开展针对性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2.3 将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锻炼
高校要在确保教师工资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将其送到企业中进行锻炼,通过产业化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产业经验,进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师资团队中,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促使教师更加熟悉产业发展情况,掌握行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新产品,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对人才以及技术的需求,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过程,并且找出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制约企业产品发展的具体问题,寻求企业和高校的科研融合点,为以后的科研选题提供方向。企业的技术人员是最了解和熟悉企业岗位需求、技术需求、产品开发、人才需求以及生产实际的人,但是由于其编制问题难以充实到教师团队中,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也存在科研经验匮乏、理论知识缺乏、教学经验不足、学历不高等问题,因此,高校一定要正确看待技术人员的优势和劣势,并且通过聘请兼职教师,或者来校进行实践指导的形式,发挥其实践优势。
2.4 重视产学研结合培养锻炼
产学研结合就是将生产、科研以及教育充分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提高教师与学生工程能力的关键形式。通过相关实践结果显示,生产、科学以及教育相互渗透、充分融合,可以促进生产力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具备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以及培养人才三项职能,因此,在进行社会服务和学科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是对教师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也是优化人才的过程。创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环境不能单纯依靠高校自己,一定要争取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拆除企业与高校的围墙,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对企业和社会开展产学研结合,让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协助教授开展选题工作,并且分析科研题目的意义,制定质量指标、技术指标、技术路线、技术关键以及研究内容,争取企业的相关意见,就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产业化前景以及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在完成项目后,可以提高行业技术,形成核心技术。
2.5 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体制
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体制,摒弃当前只重视教师待遇与身份,不重视教师职责的管理体制。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和考核管理协调统一,特别是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观念,将社会影响以及提升行业技术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高校还要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型教师团队中,年轻教师需要在企业实习一年才可以进入到教师岗位。高校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定科学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推动创新型师资团队建设,在政策方面要尽量向创新型教师倾斜,进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想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创新师资团队是关键。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是技术支撑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思想认识,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师资团队的培养与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技术提升做出贡献,为社会输送现代化的专业人才,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确保高校健康以及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达玉,张崟,卫苟,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34-36.
[2]李云涛,杨立军,毕大森,等.基于产学研平台卓越计划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的开发[J].模具工业,2014(3):71-73.
[3]李碧春,张亚妮,徐琪,等.“卓越计划”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30-32.
[4]胡建人,刘云翔.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J].大学教育,2013(6):127-129.
[5]武伟,魏晓,徐克奇.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2013(13):1-2,5.
[6]秦川.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大众科技,2015(12):109-111.
[7]桂萍,李鲁华,李智敏,等.基于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4-25.
[8]张璐,刘威,陈雅君.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42-43.
[9]劉菲,谷润平.“卓越计划”背景下空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5(2):26-29.
[10]潘俊波,樊东,张鑫琳.基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7-91.
[11]王大成,陈志静.“卓越计划”背景下装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31-32.
[12]张建锋.“卓越计划”契机下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基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3(S1):235-236.
[13]杜俊娟.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139-142.
[14]刘伟,贺晓蓉,贺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8-59,63.
[15]王海良,任权昌,杨新磊,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J].价值工程,2012(33):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