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伟++赵振宗
摘 要:闽粤桂琼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又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构建闽粤桂琼经济带,推动沿海演变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区位理论对这一设想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的经济理论做了新的定义。
关键词:闽粤桂琼 区域经济 区位结构 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K9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255-02
1 区位理论反思
1.1 关于区位的界定
区位通常被定义为人类活动的场所,指代的是人类活动实际影响的地域。从杜能最早提出城市为核心的杜能农村区位圈以来,在区位理论上集大成,直至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涉及到很多的关于区位理论的学说,譬如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克斯斯泰研究的中心地理论等,在这前后一百多年中,关于区位、区域经济的研究在学术上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堪称经典也就寥寥数位。
笔者将区位定义为我们生活所能影响的圈苑,这个圈子可以像杜能一样设计为不同的生产圈,但是他不是杜能假设的要素一致性圈子,而是一个实在的生活空间。它反映我们与自然力博弈的空间范围。以致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研究方法无法涵盖。技术对区位的影响应当是首当其冲的。
1.2 技术对区位产出的影响
当前,许多经济学家在反复强调人海战术的人口红利。在低层次的生产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红利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红利是不是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个问题现在非常需要研究。做一个简单的人口比较,在改革开放前中国至少有8亿人口,美国约2亿人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的人口大概有14亿,美国不到3亿人口,我们的有效产出仍然低于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调整,长期困扰美国的实业外移,开始回迁美国,其原因就是美国的技术进步,已经可以替代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相反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概念的提出和落实,使美国实业界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
1.3 技术对区位贸易的影响
传统关于区位对于经济的影响最典型的分析就是运输成本(距离)的分析,区域经济学通常会使用中心-边缘的概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根据距离核心城市的举例,判断一个区域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技术因素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技术意味着能够更快地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但是因为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专利技术和生产秘密使高科技时代的模仿变得更加困难。技术垄断在交易双方之间可以获取更大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区位不利劣势,这也是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分工活动的贡献。
1.4 四省区区位结构
闽粤桂琼四省区在我国经济带的划分中,都属于东部地区。四省区都是沿海省份。这里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矿产资源,是我国很早就开展海上对外贸易的地区,沿海及冲积平原地区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但是由于这四省区除个别冲积平原外,山地丘陵面积占主要地位,中心城市外围环境交通差距明显,导致区域差异化显著。
2 四省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
2.1 基于收入和城镇化的分析
从城镇化率来看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城镇化率这一指标实际上反映的是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意味着生产要素的主要要素之一。
城镇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技术聚集密度,这两大要素直接引导着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活动,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信息障碍,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程度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四省区经济发展最好的广东、福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海南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而广西远低于全国发展水平。
2.2 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个复杂的概念。作为对资源禀赋理论的挑战最著名的当属莱昂惕夫悖论,时过境迁对于这一理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注解。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农业并非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莱昂惕夫是站在农耕经济的视角上审视一个传统的产业,将美国的农业视为劳动密集型的产物。实际上,当时美国农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依靠的是技术资本,并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出口飞机和粮食,都是依靠其技术和平坦的土地资源从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对于资源禀赋的理解在后工业时代可以赋予一些新的内涵,禀赋资源归根结底是这一地区存量的优势资源,四省区在动植物、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只是局部资源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部分资源的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比较前提。
3 四省区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
3.1 区域合作理论回顾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1990)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初阶段主要靠要素驱动,也就是依靠廉价的资源,这一阶段资源的获取成本很低,而且不受限制;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以大规模的投资和规模化的生产投入方式发展生产。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带来利润。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和非生产性活动需求增加,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后工业化时代。我国目前正处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许多国家内部经济分化严重,贫富相差悬殊,因此,整体经济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对模糊的发展现象。
3.2 区域合作的需求
3.2.1 关于区域合作和经济互补的界定
区域经济合作经常被区域经济互补的概念混淆使用,区域合作和经济互补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研究区域合作必须弄清这两个概念。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区域间通过协定、协商达成的共同推动区域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互相支持、配合、协调发展等,其合作的主体具有平等性,通常隶屬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行政主体管辖,除法律法规或协定外,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一方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对另一方没有必然的约束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区域经济互补则不同,在两模型封闭经济区域中,由于区域边界是闭合的,交易双方只能被动接受对方的要素,形成互补。而在开放体系中,基于交易费用和成本的原因,市场空间理论上得到了充足的扩展,解决短缺问题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两区域,区域之间就谈不上要素互补的概念,只能寻求政策协调下的合作模式。
3.2.2 关于区域合作的需求与供给
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是指特定区域向域外寻求短缺生产要素的过程。这种合作是多主体多层次的,在开放制度下,这种合作主要受到交易成本和费用的影响,合作过程中的信息流尤为重要。区域供给是供给主体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成本,针对社会需求对象而从事的供给活动,其供给水平和能力取决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分工水平,某些相对封闭的岛屿经济体,受分工的影响较小,取决于其同质化竞争厂家的数量和分工水平。
3.2.3 后发优势理论的挑战
后发优势是格龙申科、青木昌彦等在解释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过程中首先使用了类似的概念。后发优势亦被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活动所证实,后发区域由于模仿而得到了先发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样杨小凯指出,后发优势只是时间问题,随着后发国家的发展,其后发优势将逐步丧失,由于路径依赖,后发国家缺少创新的动力和意愿,更缺少创新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积淀,必然导致失败。
遵循传统经济理论四省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应由中心向边缘外溢的现象,以珠三角和福州、厦门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应该向广西和海南边缘地区转移。实际上这一现象并没有出现。
3.3 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创新
区域合作的根本目标就是整合各主体的比较优势,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形成1+1>1的整体效应这种联合是多层次交叉的。
3.3.1 发挥自身优势,定位本区域经济
借助区域合作实现经济增长,需要对经济增长、增长模式科学的定位。理想的经济增长是以保护环境,适合宜居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增长。但是绿色增长需要更高的成本,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合作,从长期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尤为重要。落后地区需要来自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支持,但是不能承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转移。
区域合作必须能够使所有参与合作的主体能够实现双赢或多赢,能够激发出参与主体的潜能,发挥出该区域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等)。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尊重所有参与主体的合作才能达到区域合作的目的。
3.3.2 发挥政策优势,构建区域经济带,管理经济增长
从中外的发展经验来看,除了传统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通常是农耕时代就已经出现聚居地区,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立起城镇或者城市,现代大型城市的崛起,通常都是依靠国家政策或者大型产业聚集而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参与主体自身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所以利用好国家政策,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带,管理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应该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和科学管理的使命。
中国经济30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发展道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挖掘和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实现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中国经济成功的伟大实践正是坚持了一条管理增长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安虎森,肖欢.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与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2015(9):116.
[2]张建清,熊灵.美国南部地区边缘化和崛起路徑及其对我国“中部崛起”的启示[C]//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2008:318-329.
[3]王小玉.“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社版,2007(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