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华
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美好品质的情感教育。美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認识历史,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培育高尚情操,促进其情感涵养、道德修养和素质能力综合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器乐演奏渗透审美因子、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在集体合唱中提高审美素养、在音乐文化中提升审美品质。让学生在受到艺术浸润的同时,能在一个更广的层面上提升音乐核心素养。这样,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引领下进入一个美的世界,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并传递美。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与意义分析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大部分音乐教学都存在“一节课教不会一首歌曲”“音乐课是音乐教师的‘个人演唱会’”“各种单调乏味的音乐符号导致学生索然无味”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降低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影响了音乐教师对学生素养的提升,甚至影响了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缺乏新意的音乐教学方式已经落后,已不能满足当下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音乐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形式,才能让音乐教学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其次,音乐资源不够开放、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弱化了音乐的美育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同样适用于音乐教学,尤其适用于蕴涵着美育因子的音乐课堂教学。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开放性、生活性意识,只是单纯地以音乐教材中的编排歌曲为教学内容,把所谓的“流行音乐”拒之门外。这样,生活中丰富的音乐资源不能很好地重组、创新,其审美因子也就不能得以尽情释放。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需要教学形式的新颖、灵动,也需要教学资源的丰富有趣;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和范例,也需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拓展。这样,音乐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实现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新教育改革对基础教育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注重的不是教学生会唱多少歌曲,也不是教会学生掌握几门乐器的弹奏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情操得到了熏陶,人格品性得到了滋养,在艺术的浸润下,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音乐表演和鉴赏技能,又提高了音乐素养。音乐学习中渗透美育能促进学生提升艺术审美修养,从而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有情趣、会生活的人。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几点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还影响了小学生美育的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提升其艺术品质,音乐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理念,让音乐教学真正发挥教育作用。
(一)在器乐演奏中渗透审美因子
新时代背景下强调美育在各学科教学环节中的渗透,这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不仅包括个体和团体的声乐演唱,还包括器乐的独奏和合奏。尤其对器乐教学而言,不同的器乐,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旋律,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它既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激活学生兴趣火花的“动力源泉”,更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在器乐的学习和演奏中渗透美育因子是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独特育人功能。通过器乐演奏出的美好旋律,在带给学生美好体验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发现自然之美、感受人性之美,进而创造生活之美,引领学生朝着美好目标愉快前行。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认识乐器——葫芦丝”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了葫芦丝基本的吹奏技巧后,又给学生示范演奏了有名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渔歌》等乐曲,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葫芦丝的演奏特点,在欣赏乐器演奏时,学生不仅会对葫芦丝产生浓厚兴趣,还会对音乐中所蕴涵的审美元素产生理解,学会了通过优美的乐曲旋律体会音乐的美妙,体验生活的美好。如此,音乐旋律就成了传播审美因子、升华审美素养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有助于国家美育进入一个新阶段。不同的乐器演奏绽放的旋律魅力各具特色,带给欣赏者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留下的印象会极其深刻。无论是钢琴、笛子,还是二胡、扬琴,抑或是口琴,演奏者入情入境地表演,或弹、或吹、或拉、或敲击乐器,都能将观众和欣赏者带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境界中,带入“洞庭鱼米乡”的丰收喜悦中,带入“月光下的竹林深处”。总之,美的因子从琴键中流淌,在笛声中飞扬,在二胡中倾诉,学生在乐器演奏中感受到的不仅是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还有对生活深深的热爱之情。
(二)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如果说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火花”,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奇妙之处,那么音乐的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陶醉在美妙绝伦的旋律中,畅游在音符摇曳多姿的境界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所在,感受音乐中所蕴涵的文化魅力。无论是声情并茂的个人演唱,还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抑或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小调,都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源头活水”。在这汪泉水的滋养下,在与音乐的情感共鸣中,学生的审美个性得以张扬,音乐视野得以开阔,人文底蕴得以醇厚,审美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例如,在音乐听赏课上,教师播放了《洞庭鱼米乡》视频音乐引领学生赏析。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渔歌风格的歌曲,曲风清新明快,曲调流畅柔美,优美的旋律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天籁之音的与众不同而陶醉其中。视频中迷人的江南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清新流转的乐曲让人久久难忘,教师的悉心引领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太湖烟波浩渺的旖旎风光,也感受到了江南小城的灵秀与富足,从而体会到了太湖地区浓郁的渔家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同时也很感受到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此,由感官上的体验到视觉上的触动,再到心灵上的共鸣,说明了音乐在传递美、滋补情感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能让音乐教学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新阶段。音乐听赏教学,不是让学生无目的地去“听”,无趣味地去“赏”,而是借助一些载体辅助学生深刻领悟音乐之韵味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这些载体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诗歌欣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帮助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旋律要抒发的情感,促使学生将音乐中的审美因子内化为一种审美所得,滋养品性,提高审美素养。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感受创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歌曲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感受到的就不仅是音乐的旋律之美,还有蕴涵在其中的品格之美、精神之美和人文之美。
(三)在集体合唱中提高审美素养
旋律优美的器乐演奏和声情并茂的声乐演唱堪称舞台上的“黄金搭档”,而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合唱也不容忽视。对合唱教学而言,它不仅仅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合唱教学具有较强生命力和趣味性,它需要强地烈集体意识,需要一定数量演唱者的集体参与,更需要通过多个不同声部的演唱形式以及各种乐器的配合,才能成功演绎一首歌曲的精彩。在此期间,领唱者音色的美妙、自然、轻灵,合唱者丰富的表现力和震撼力都让演唱者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从而自信满满。同时,也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美的渗透,使学生审美素养得以提升,审美品质得以内化。以歌曲《我的祖国》为例,领唱者用轻柔、明丽,具有较强穿透力的音色,深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男女声轮唱音色的圆润、朴实、清晰以及浑厚有力则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以及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演绎得真切感人。演唱者、欣赏者要深切体会歌曲中所蕴涵的审美因子,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曲的演唱,领唱女生音色柔和而不失活泼,女高音的明亮、华丽,女低音的浓郁、稳健,男高音的明亮、刚健有力以及男低音的低沉、有力。各声部间互相协调、统一、平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自信心,深切感受到音乐中蕴涵的审美元素,用歌声表达对伟人的敬仰与歌颂,抒发对伟人的缅怀之情。因此,在合唱中,能真正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审美意识的激活、审美情趣的培养,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美好愿景。合唱,并非仅仅局限于学生“集体意识”“团结协作”“大局观念”等思维的正向引导,而且对其道德、习惯、人生格局等美好品质的滋养和熏陶也有重要作用。合唱教学,不仅是演唱者各个声部的自然、完美融合,更是音乐中审美因子的挖掘、重组和渗透。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蕴涵着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无论是意义深刻的歌词,还是优美动听的旋律,抑或是多样化的演唱形式,都是审美因子的呈现方式。唯有如此,演唱者才能真切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到不同音乐旋律所蕴涵的审美因子,才能真正融合并沉浸于音乐中,通过美妙的音符表达对生活、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在音乐文化中提升审美品质
美好情感的渗透需要一定的载体辅助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助力巩固。器乐演奏优美的旋律激活了学生的审美因子,纯音乐欣赏则开阔了学生审美眼界、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从更多细微处、转折处深入曲子的“内心世界”品味、揣摩、内化。然而,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真正渗透美育元素,要想让“美”之因子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音乐文化的融入不可或缺。音乐文化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审美品质得以提升、人格品质得以健全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既要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音乐文化的渗透,只有技能和文化同步参与,才能提升学生审美品质。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唱过程中,不妨引入创作者刘炽创编歌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景美、人美、曲美”的美好意境,从而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的幸福;又如,歌曲《春天的故事》的欣赏,不妨引入改革开放、南巡讲话、经济特区等相关资料,使歌曲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深入学生内心;再如,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唱,可以引入聂耳和田汉的创作经历和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国歌意境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每一首歌曲都不是“空穴來风”,也并非创作者的“随心所作”,而是蕴涵着其对生活的感悟,对一段历史的记载、回顾和思考,是审美因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个普通的小故事,蕴涵了“音乐人”创编歌曲的心境和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时代意义;一首熟悉的歌曲向人们传递了“春天的故事”,每一个音符都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厚感情;一段熟悉的旋律,也因为相关文化资料的介入,更加深入人心,更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份独特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唱歌曲前,要深挖音乐背后的美育元素,要将它们糅合、重组之后自然、高效地融入教学中,深入学生内心世界。音乐文化资料的介入,并不仅仅是音乐形式的丰富,而是音乐课堂底蕴的深厚,是学生审美品质的醇厚,也是美育因子渗透学生心底的最佳载体和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门典型的情感艺术。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它不仅让学生在艺术方面受到浸润和熏陶,还能在一个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元素对学生进行美育,既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一种综合体现。将美育因子渗透音乐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潜移默化地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优美的旋律让人陶醉,诗意的歌词令人感动,丰富的音乐文化让人沉醉其中,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可以引起学生深深的思考,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美的教育。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班级合唱在中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教育中的提升策略与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200)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
328250021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