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娅萍
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历史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说教与解惑的辩证关系。他们只把历史教学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取得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历史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要求中学历史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品质和甘于奉献的历史责任感。在多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只要选材突出重点,就能使学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事例得到思想启迪,在他们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引导他们为维护祖国主权,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爱国教育的重要意义,随后分析当前历史爱国教育的现状,指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措施,以期使爱国教育更深层次地渗透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国与埃及、印度和巴比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率先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四大发明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长城是世界建筑八大奇迹之一;还有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悠久的文化河流中留下了灿烂的篇章。中华文明至今仍对世界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具备的情感,正是因为爱国情感的存在,我国文化才得以不断延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抒写令人心潮澎湃的英雄事迹。在21世纪的当下,教师要认识到爱国不仅是孩子们应当拥有的一种情感、做出的一种行为,更要成为孩子身上包含的品质和精神,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和紧抓爱国教育,引导学生把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史为鉴,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是,由于受到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让学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学重心却依然偏向于课本知识的讲解灌输,忽略了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教学,历史课失去了真正的教育价值和意义。通过教育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大大增强。結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日益繁荣,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使学生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努力学习,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对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认识历史事件的内涵,以爱国教育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历史学科因果性、发展性等特点,用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特殊资源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爱国精神和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体现历史课的教育真谛。
一、爱国教育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教育是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必由之路,主要有以下作用与意义:
(一)以史为鉴,发挥历史课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历史课本里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事件让人印象深刻、赞不绝口,在后人的为人和处世中发挥了借鉴与启示作用。我国固有“以史为鉴”的说法,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够让后人吸收成功的经验,反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对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豁达。在此基础上开展历史爱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有利于鼓励学生发奋读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拥有的宝贵财富,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应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更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牢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历史课上开展爱国教育,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刻剖析,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时期的重要人物身上具备的爱国品质,并且感同身受,在内心表示钦佩和仰慕。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和推动学生发奋读书,激发了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下功夫,在生活中发扬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也为促进祖国统一进行了伟大的斗争。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从“五四”以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十四年抗日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艰苦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胜利。
(三)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精神与价值观
初中时期弘扬爱国精神,对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爱国学习,学生明白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国也是永远的话题,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只有将爱国意识融入学生的人生观里,才能使他成长为一个有人格魅力、有高尚品质的人。在历史课中讲解名人伟人事迹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某位英雄人物,把他当作人生中的标杆,立志于为国家做出贡献而学习。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把历史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例如假期主动要求父母带他去红色文化景区、红色博物馆参观和学习,传播我国优秀的红色文化,使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人格精神与价值观。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二、当前初中历史爱国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 教育方法欠妥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落实的逐渐深入,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展开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历史课堂面貌有了一定改观,多数学校也在初中历史课上开展了爱国教育环节,但是,爱国教育工作的开展总体而言不够理想,细节问题频出,导致了爱国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1.教师长期引用单一、重复的历史案例。虽然多次使用某一历史案例会增强学生对于事件的记忆和理解,但如果方法不当,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倦怠感,上课时无法集中精神,注意力涣散,爱国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2.历史涵盖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用这些历史事件为基础,衍生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如:情境设计、问题创设、多媒体教学、爱国古诗词咏唱比赛等,但目前教师多采用历史事件分析的方法,其他教学方法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研究和落实,学生能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但难以感同身受,无法体会历史人物内心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影响了爱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二)爱国教育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偏差
历史爱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视我国的历史,对于历史的屈辱要警钟长鸣,时刻谨记,树立忧患意识,但不能满腹仇恨和怨气;对于历史的辉煌时刻,要倍感荣誉,充满信心,但不能狂妄自大。要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可是,在爱国教学的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发生了偏差,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爱国教育的真谛。
三、初中历史爱国教育的渗透措施
基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开展爱国教学是历史课应该承担的重任,由于爱国教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应持之以恒,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把爱国教学渗透于课堂。
(一)讲述名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涌现了一批批英雄人物,正是因为有这些名人和英雄的存在,才把中国历史渲染得如此鲜活。他们身上有众多值得学习的品质,教师在爱国教学时多引用名人事迹,通过名人参与的历史大事件,让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发光点,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埋藏着的爱国情怀。如在教学“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相关内容时,为了有效开展爱国教育,教师引入周恩来总理的事迹为典范,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百废待兴,周总理代表中国出席“万隆会议”,于会议上首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新中国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教师还专门预留10分钟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周总理作风优良、求真务实的品质,品习“周恩来精神”,一堂课下来,取得了良好的爱国教育成果。
(二)巧用角色情境,深化学习体验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措施,把爱国教学和情境教学结合在一起,能获得显著的教育成果。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角色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活动中,互相交流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体会。这种“沉浸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推动了爱国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如八年级历史课期末收官阶段,笔者组织举办了“饰演我心目中的英雄”情境活动,学生总结一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中选出自己最崇拜的“英雄”,谈谈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他,然后角色扮演所选择的英雄人物,从英雄的角度讲述、分享他们的爱国情怀,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都做出了哪些爱国举动吗?2.他的爱国举动对后来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他身上有哪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学生根据同学饰演的角色,分组讨论和发表自身的看法,对饰演的角色进行点评,学习英雄精神。在这堂扮演课上,岳飞、林则徐、文天祥、邱少云、钱学森、华罗庚等,都成为大家饰演的对象。
(三)学习我国的荣誉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教材记录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教师要学会提取课本精华,整理我国的荣誉史,对学生进行熏陶,培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两汉时期的重要发明和著作:造纸术、炼钢技术、《九章算术》、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历史巨著《史记》等,为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又如在上“盛唐气象”一节时,教师向学生描述盛唐时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景象,了解我国唐代经济、文化和科技均领先于世界,为了拓展课本知识,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盛唐时期的历史纪录片,震撼的开场白,万国来朝的宏大场面,一组组盛唐景象让学生不禁感叹我国的繁荣历史,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表示一定要发奋学习,进入社会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再次推向繁荣昌盛的顶峰。
(四) 开展爱国诗词朗诵比赛,优化教学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根据先贤们的教导,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父母对独生子女溺爱的影响,一些学生逐渐形成了经不起打击的人格特征,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缺乏竞争意识和逆境意识。有鉴于此,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需要利用好形势,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历史案例:每个朝代的开国元勋都可以在他们的统治下努力治国,使王朝繁荣昌盛。爱国诗词是古人表达内心爱国情感的主要方法,如杜甫的《春望》,王昌龄的《出塞曲》,岳飞的《满江红》等名作,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驱除鞑虏”的迫切期望,为了丰富爱国教学的课堂内容,爱国古诗词朗诵不失为历史爱国教育的一种开展方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古代或者近代的爱国诗词,有条件的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在诗词的收集过程中查阅、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活动。开展爱国诗词朗诵比赛时,学生要以生动、自然的语气表现诗词中蕴含的情感,然后由全体师生进行点评,对表现优异者发放铅笔、橡皮擦等小奖励。最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述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的历史事件,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新的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爱国是民族和国家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当具备的情感和品质,新时代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意义非凡,是现代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历史课的特征优势,优化教学方法和结构,丰富教育内容,发挥教育的真谛,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素材,拓展课本知识,营造令人回味的课堂,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紧抓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