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家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家长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学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名妆网 法律咨询 聚返吧 英语巴士网 伯小乐 网商动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王晓芳

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品德课程,它不单是讲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该门学科可以将德育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辨是非,为将来的社会生存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同时也可以确保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有效提升。尤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更应在新课标的规范下,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中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达到小学德育教学的整体优化,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日常教学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的德育培养高度重视,研究和制定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德育素养。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培养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德育体验

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其目的在于树立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树立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确保小学生德育智育能力的双重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进行提升,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体验提高德育素养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而在情境中开展模仿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使学生懂得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打牢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为此学生的课后复习与巩固,成了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途径,为了满足学生课后复习的需求,教师在微课教学课件的制作,以及对课件内容的编排等方面,都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将关键性的内容集中到微课设计中,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这种情境化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从而更好促进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的转换,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别伤着自己”知识点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小品表演情境,以此增强学生代入感,让学生高效理解问题。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表演氛围,让同学洋洋、佳佳、明明分别饰演爱美小朋友、小朋友的妈妈、医生。在暑假的时候,洋洋饰演的小朋友出于好奇,偷偷抹了妈妈的化妆品,导致脸上起了很多红色小痘,并且很痒,在抓挠后,洋洋脸上的小痘变得更加红肿。饰演洋洋妈妈的佳佳带着洋洋来到皮肤病医院,饰演医生的明明诊断洋洋患了过敏性皮肤病,需要尽快清洗化妆品并立刻前往医院诊治。通过这种角色饰演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妆品过敏的危害,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教材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讲述儿童使用成人化妆品的危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样化方式,厚植德育精神

道德需要文化的支撑。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和德育的重要功能。建设体现社会、时代校园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建设文化、体育、娱乐设施,营造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最终通过营造和谐的环境促进学生对多维素质培养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落后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教学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实践能力得以训练,全面展示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成效,更为形象、生动地进行道德知识与法治知识学习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核心竞争力。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有效教学资源,助力小学生学习视野更为丰富、学习思想更为明晰,以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展开系统性教学,进而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融合成效,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联系水平。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有效挖掘学科知识内涵,让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学习思想,进而科学开展实践学习拓展活动,助力道德与法治高效性、品质性课堂构建。《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含有大量的德育素材,且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贴近,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其中的小游戏及各项活动,包含亲切的生活照、可爱的卡通画,以及明了简洁的提示语,都充满了童趣、童真,令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其中即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较强,又含有较强哲理性的问题,更在其中渗透了德育育人内容。而这种形象化的教材内容,也更有易于小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真正将德育精神厚植于学生内心。

例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将德育精神厚植于学生内心。教师可以将书中一家人和和睦睦过中秋节的图片利用投影仪对学生进行展示,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视觉感官,为后续对学生开展教学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讲解中秋节的由来,以及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内容,比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月饼传信等故事,还应告诉学生中秋节的饮食习俗、赏月习俗等,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能力,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觀念。同时,也应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祖国统一思想,并让学生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美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再者,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提问,说一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将德育精神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进行渗透。

三、引经据典,理解德育内涵

小学生受其年龄限制,自主思维意识相对较弱,同时缺乏生活经验,所以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德育教学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名人志士的爱国情怀,体会其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认知到,一些历史名人、爱国主义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活动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突破一个又一个的磨难,甚至需要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这种导入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这种以名人轶事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引导方式,对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可以这样讲解:“在我国古代有一个叫班超的知名人士,班超从小就立下鸿鹄大志,希望为国家建设开辟一番新天地。早年的班超为了生计,每天在官府誊抄文件,但这只能每天看到国家战事不断,却不能参与其中,心里十分焦急。于是,班超决定参军作战,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仅带了少数人马出征,却靠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力及聪慧的头脑,历经生死,才开辟了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交往的全新篇章,对汉朝与西域各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与革命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

四、组织教学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渗透德育工作。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是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德育教学的内涵,也可以使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后,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学习“绿色小卫士”这章内容后,教师可以开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主题活动,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街道进行清理小广告活动,学生协助环卫工人把街道两旁的路灯杆和垃圾箱上的小广告清理干净,并以小小志愿者的身份为粘贴小广告的人讲解对人们所生活环境的破坏,会对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哪些影响。这种道德与法治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高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而为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五、结合实际生活,推进德育

德育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避免将教育角度局限在理论阶段,而是要加强重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融合,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并践行德育理论元素,推动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发展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角度进行分析,重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背景角度构建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可以全面保障德育实施效果,以此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我参与 我奉献”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其中的德育发展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树立相互尊重及平等相待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充分理解平等友善的重要意义。在本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背景为学生设计科学化的教学策略,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同时能联系实际生活背景,推动提升德育效果。为了保障教学目的的实现效果,在生活化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背景角度进行分析,为学生构建针对性且科学化的教学方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背景中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其身边的弱势群体,充分感受关爱和奉献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等友善集互相尊重的态度去帮助他人和弱势群体。除此之外,在结合生活角度构建德育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突显学生的主体身份,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生活案例,并在课堂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分享。此环节设计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促进强化学生综合学习效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完善德育方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背景构建多元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切实将德育元素渗透至实际生活过程中,推动实现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六、注重情感引导,加强榜样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德育的目标实现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严肃且认真的,大部分小学生会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进行模仿和学习。针对此情况进行分析,教师需要加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核心素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引导工作,以自身较强的核心素质水平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作用,从而促进实现综合教育发展目标。教师在榜样作用及情感引导过程中,要通过多角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质水平,从而促进完善教育效果。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其中的主要德育发展目标为全面增强学生对公共生活秩序遵守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本课具体教案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情感引导教学方法,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使学生全面了解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同时可以结合教师的正确情感引导及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了解遵守公共秩序的方式。與此同时,教师在榜样作用受益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体现,同时要结合日常教学及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进行全面展现,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探索情境中,充分感受教师的引导及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在不同角度完成德育发展目标。因此,综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德育发展目标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加强情感引导工作模式的应用,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七、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树立德育教学理念,强化小学德育工作,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和课下时时进行德育培养,通过引用名人轶事和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宋行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233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