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世界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

“世界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

许婉英 姜涛

一、直击高考

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人地关系的缩影。区域综合开发、资源合理利用、流域治理开发、产业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世界不同尺度的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的发展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世界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考点分析见表1。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1.核心知识关联

2.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

4.德国鲁尔区矿产资源开发

5.世界典型区域经济发展

★重点剖析

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造成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区域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巴西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形成条件、环境效应和毁林原因。分布地区:主要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的亚马孙河流域,一部分分布在巴西高原东南侧。形成条件:大气环流因素——亚马孙河流域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使亚马孙河流域和巴西东南部受到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地形因素——北、西、南为高原和高大山脉,东部亚马孙河入海口敞开面向大西洋,有利于大西洋的水汽进入,并受地形抬升降水多。洋流因素——沿岸地区受流经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环境效应:“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又向大气释放氧气,影响大气碳氧平衡。“绿色水库”——吸纳和滞蓄降水,通过蒸发和蒸腾形成云,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量平衡。“基因宝库”——繁衍物种最多,维持生物多样性,最古老生物群落。毁林原因:人类过度开发。

(3)湿地的生态效应、生态问题和保护措施。生态效应:湿地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等效应,具体有:“地球之肾”——净化水中污染物;“天然空调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水库”——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命摇篮”——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生态问题:湿地主要面临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两大问题,人类活动的干预加速了湿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保护措施:保护现有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恢复已退化湿地——退耕还湖,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地环境,采取工程措施等;依法依规保护——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湿地保护法规等。

2.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需对区域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也要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

(2)流域综合开发的自然条件和开发模式。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流域的自然环境决定其开发利用方向,充分利用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进行全流域综合开发,才能实现流域内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看,流域通过灌溉、养殖实现农业发展;通过发电提供的电力,吸引高耗能工业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通过改善航运条件为区域对外联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

(3)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发展策略、能源问题与解决途径。德国鲁尔区是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代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等均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区域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需分析开发条件,评价其市场和交通等条件。区域矿产资源利用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交通落后、环境污染、新技术冲击等方面。区域矿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改善交通条件和环境质量、发展现代科技等。能源问题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能源问题主要与能源分布、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开源节流、跨区域调配是应对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

3.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产业结构、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区域空间结构发展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和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2)。

(2)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应从总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分析。区域农业总体发展需在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特点。在了解区域发展中产生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但区域内部存在的局部差异,应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发展。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政策。为保护耕地和解决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美国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准农业、“处方农业”;采用滴灌与喷灌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等农业新技术;采用休耕与轮作、免耕等农业生产方式。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还制定了诸多政策,如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其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通过扩大农田、草地、湿地等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和发展问题。墨累—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重要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①主要种植小麦与饲养牧羊,一般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②农场成为一个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土壤肥力。种植的饲草用以饲养绵羊,羊粪成为麦田肥料。③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小麦一般在3~5月播种,6~10月生长季节时正好忙于配种和剪羊毛。④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小麦和牧羊数量,使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较好的适应性,保障高收益。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由于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处于背風坡,降水相对偏少,水源短缺。当地采取的措施是:实施“东水西调”工程,将大分水岭东侧的水资源调配过来,以保障当地的农业用水。

★复习策略

1.基于综合思维,系统认知区域

认知区域是解决区域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①构建认知区域思维框架。立足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板块位置等全面认识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角度认知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从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等角度认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②建立要素关联思维网。如从经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出发,结合全球大气环流分布状况,推断区域的气候类型、特征与成因;基于对气候特征的分析,建立气温与降水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印度的降水分布直接影响着各类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构建气候与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区域之间的联系。③抓住区域典型特征拓展思维。区域认知中,从区域典型特征的表现入手,寻找区域典型特征形成的主导地理要素,拓展思考典型特征在地形、生物、气候、水文、土壤等上的具体表现,从而构建区域综合特征。

2.立足产业发展,梳理发展方向

产业发展方向影响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①从区位视角分析产业发展条件、布局与方向。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入手,辨析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归纳区域产业布局特点,进而推测区域产业发展方向。②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维度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延长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澳大利亚牧羊业发达,可发展羊毛加工业、羊肉加工业、羊奶制品业等。如德国鲁尔工业区20世纪80年代始,对传统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调整工业布局,引入众多高等院校、技术中心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工业旅游等。③从区域发展阶段特征预判产业调整方向。区域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对照各阶段的特征指标,对比当地区域发展的状况,提出未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3.聚焦人口变化,透视区域发展

区域人口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①从人口容量视角透析区域发展。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对区域人口数量、素质的影响。②从人口年龄结构透视区域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所占比重、社会抚养比等,能反映劳动力短缺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是了解区域发展的重要维度。③从人口迁移状况透视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过程,伴随着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产业发展状况。

4.分析典型案例,解决发展问题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是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环境保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①以区域典型环境问题解决为主线,探寻区域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产生原因、危害表现及解决措施。如巴西热带雨林破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光化学烟雾爆发等。②借助案例类比分析,探寻同类区域发展问题解决途径。如将美国过度垦荒导致的“黑风暴”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因连年旱灾、过度放牧和开垦引发的“沙尘暴”进行类比分析,从而探寻解决此类区域环境问题的途径。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8年全国I卷36题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2)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参考答案:(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俄罗斯优势:资源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  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強、市场需求大等。

解析:本题以中俄能源合作为背景,借助项目开采地、配置港口在世界和俄罗斯分布图,考查区域能源合作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题,“配建港口对项目建设的经济价值”,材料提供的信息明确指示港口建设的运输价值及对项目建设的保障价值。第(2)题,材料提供的信息显示俄罗斯的能源、技术优势和中国的资金、制造、运输和市场优势。

★方法技巧

1.把握图文材料,精准认知区域

借助尺度不同的两幅示意图及图上经纬网、地理事物等信息,精准定位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在世界、俄罗斯以及中俄两国间的地理区位。从而明确项目建设对当地、对周边地区、对亚太地区的经济价值。因此,建立以空间—区域的视角认知区域的思维方式,从不同尺度、不同参照物多维认知区域、定位区域,是认知区域、建立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基础。

2.对接设问材料,建构综合思维

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试题设问、图文信息与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有效对接,展开综合分析,进行逻辑表达。从整体视角出发,在把握“港口建设对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经济价值”“项目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两大设问基础上,找出相关重要信息并建立“问—材”关联对应。如设问“港口建设对项目的经济价值”与文本信息“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模块体积大,重量大;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相对接,再与学科知识“区域产业发展具有经济效益、运输价值”相对接。从系统思维出发,将图文信息与学科综合知识对接并进行逻辑表达。如将文本信息“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与学科知识“分析区域的社会经济优势从劳动力、技术、资金、交通、市场等方面入手”对接并进行逻辑联系:“市场需求→项目推动→资金保障→技术支持→交通后援”。

★训练拓展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十分发达,但各地在经营方式上存在较多差异。图8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9为图8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图。表3为大自流盆地农事安排表,表4为墨累河盆地农事安排表。完成下列问题。

(1)从自然条件看,①②两地何地更利于发展养羊业,试分析原因。

(2)比较②③两地地表水资源的差异。

(3)相对于大自流盆地,说出墨累河盆地农民在忙闲上的主要差异及农事安排更具有的优势。

参考答案:(1)②地更优。年降水量②地少于①地;地表水量②地少于①地,土壤有机质含量②地高于①地,这些更利于②地牧草生长,为养羊提供充足的饲料  (2)②地地表水总量少于③地;②地夏季降水多,地表水夏季多于冬季,③地冬季降水较多,地表水冬季多于夏季  (3)墨累河盆地农事安排上全年均忙碌,大自流盆地农事安排上基本半年忙、半年闲。与大自流盆地相比,墨累河盆地农民可更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地安排农业活动,增加收入;可根据市场需求调节小麦和牧羊的规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346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