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区域整体性、区域关联性与因地制宜

区域整体性、区域关联性与因地制宜

摘要:认识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素养。本文主要从区域定义和区域类型、区域整体性和因地制宜、区域关联性和因地制宜等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区域整体性;区域关联性;因地制宜

认识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素养,认识区域的目的之一是人们为了更好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区域定义和区域类型

区域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在地表划定的范围。人们划定区域的目的既是为了满足探知世界奥秘的“知欲”,也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其它精神活动的需要。当然,那些满足人们“知欲”的区域划分结论,有时也会逐渐变为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区域划分结果。以“2010年中国各省区直辖市长寿地图”为例[1],该地图首先满足了人们想了解哪里的人口最长寿的“知欲”,但是这张地图并不能告诉人们区域与长寿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指导人们做出区域迁移的决策。目前中国各地人口流动强度大,决定一个人寿命的因素有多种,如出生地、就学地、工作地、退休生活地的地方性因素,以及个人的职业和基因等非地方因素。当一位垂暮的老者从这张地图中了解到,上海是2010年中国人口寿命最长的一级行政区,然后立即迁移到上海,也未必就能延长寿命。当然,这张地图并非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毫无关系。它可以指导养老产业制定其营销的区域战略,如在老年人多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兴办养老产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这张地图,制定民政系统的养老战略。

区域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区域有单一指标,还有多重指标。地球上的热量带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是按照多重指标划分的,其划分指标包括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自然单指标,也可以是人文单指标。上述两个例子分别是用自然指标和人文指标划分的。如果讨论人地关系或因地制宜,那么一定是多重指标,如划定退耕还林地区的专家,一定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植物、土壤、水文和农业耕作形式等指标,而后确定退耕还林的区域范围。

由于认识区域的目的是为了区域发展,就要知道区域发展的主体是谁。常看到政府文件和区域发展规划多以行政区作为空间单元,各级政府代表管辖区域的人民,制定区域发展的规划。例如,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所包括的下一级空间单元都是省级行政区,不难想象,若按照地形三大阶梯划分中国的区域发展单元,那么区域发展的主体群体就不容易界定。人们为了认识世界,还在地球上划分出一些没有管理主体的区域,如汉语方言区、食辣习俗分布区等,它们是了解世界的基础空间信息,但是没有人来管理这些区域的变化。

區域还有尺度大小。地理学的尺度(scale)有三个含义。在地图学中,尺度即为比例尺;在遥感科学中,尺度为图像的分辨率;在人文地理学中,尺度指区域的行政等级。本文使用的尺度概念是第三种。区域的尺度从大到小可以为:全球、大洲、国家、地区、城市、街区、家[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这种个人的发展目标也具有尺度性。不同尺度的区域,其发展的手段有差异。例如,国家可以运用货币金融手段、税收财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省级行政区则没有国家的货币金融手段;而到社区一级区域,它没有上述三个国家手段,只剩下居民共管、协商等制度。因此,了解区域的尺度,可以为选择因地制宜发展路径时,根据区域尺度,选择区域发展手段。自然地理区域也可以分为大小不同的尺度,在不同尺度的单元中,人们分析的对象、过程和机制以及观察的手段都会发生差异。如全球的天气格局与山区局部地区的天气格局过程是不一样的。

二、区域整体性和因地制宜

区域具有整体性,表现为区域内的要素彼此关联。区域地理学派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最早指出,区域是六要素的整体。这六要素包括地、水、气、动物、植物、人[3]。赫特纳也是近代地理学的代表人物,近代地理学已经开始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普遍将赫特纳区域六要素中的前五个整合为地表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而本文将“人”这一要素分解为三圈:生计圈(生产和生活)、制度圈、意识形态圈。生计圈与四个自然圈层的联系是:人们从自然圈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制度圈是为了更好地组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组成的社会(society),以及制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俗约等。意识形态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人类共同体理念、师法自然的艺术创造等。制度圈和意识形态圈通过影响生计圈,间接与自然圈发生联系。区域整体性体现为三个人文圈层和四个自然圈层组成的“七圈一体”。为了简化问题,有时也用“四圈一体”或“四层一体”的说法,这四圈就是将原来的自然四圈合并为一圈,再加上人文的三圈。

下文以韩国安东的河回村为例,介绍如何从区域整体性分析因地制宜。河回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其核心内容是“因地制宜”地建设村落。河回村是如何因地制宜的?第一是村落选址。河回村位于洛东江的一个S型曲流处,从图1中可以看到村落位于河流的凸岸,凸岸是堆积岸,可以减少村落被河流侵蚀的威胁。第二是村田和住房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到稻田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房舍在地势相对高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洪水时的损失。第三是农舍的朝向。这里农舍有不同朝向,这种朝向的差异不是由地形和采光决定,而是由意识形态决定,当地人接受的是道教的五行观点,因此农舍主人要找与自己“相生”的五行方向。道教中的五行既是组成宇宙的五种元素,也是东西南北中的五个方向,五种元素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可见道教文化扩散到朝鲜半岛。第四是柳氏书屋。柳氏专指柳云龙,朝鲜李朝时期,他曾任宰相,官场失意回到乡里,著书立说,选择了山麓高处,这里是眺望风景的好地方。第五是秋收时赛诗的小亭。人们在这里环顾四下,命名了河回八景[4]。表1 列出河回村景观的人地关系。

表1只是将每种人文景观与自然圈建立了联系,但是还没有将“四圈一体”的分析思路讲透彻。本文希望分析的是,既有每个人文圈层与自然圈层之间的关系,也有人文圈层之间的关系。下文以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介绍区域整体性与因地制宜[5]。endprint

首先,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吐鲁番地区地处大陆荒漠型气候区,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 000毫米,可谓是中国的“干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水是生产和生活中的宝贵资源。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人类聚落要靠近有水源的地方。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當春夏,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的水渠系统因为处于地下,不会因为炎热和狂风,使水分大量蒸发,进而保证流量的相对稳定。坎儿井系统保证这里的绿洲农业持续发展。

其次,社会组织与生计的关系。坎儿井需要定期清淤、修补水渠陶瓦等,因为坎儿井供水系统是给绿洲所有农户提供水源,所以也需要大家一起维护。目前组织坎儿井维护工程的是村委会。由此可看到制度组织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强的村落组织,坎儿井就会因失修而废弃。

第三,意识形态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吐鲁番地区有一些独特的艺术文化,它们也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在克尔碱镇有一处岩画,上有 “水系图”,该图中有坎儿井的竖井、暗渠、出水口、明渠、涝坝等,用以歌颂因地制宜的人类智慧。这样的文化遗产更激发绿洲的人们珍惜坎儿井这个共同的生计文化景观。此外,人们在农闲和收获的季节会以歌舞的形式庆祝,而众人聚在一起的歌舞也加强了村民的社会联系。表2则将四圈的关系展示,设想如果其中一个圈层发生变化,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它圈层。如这里除绿洲种植业外,还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公司就要融入到当地社会,如果不能融入,他们就可能因为坎儿井维护责任大小问题与当地人发生矛盾,从而影响绿洲水分配。各圈层之间联系如表2所示。

三、区域关联性和因地制宜

区域的发展还受区域与外界联系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仅从大气圈、水圈的循环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可能有封闭的区域。区域关联可以分为物流、人流、信息流、资本流。如商业、贸易、人口流动、通讯和互联网、吸引投资、污染物扩散等。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只了解区域关联的种类不够,还需了解区域关联的方向和强度,这是分析区域发展态势的基本信息。

以浙江青田为例,分析区域关联对因地制宜的影响。2005年6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的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他们利用溪水灌溉稻田,溪水中的鱼顺水游入稻田,农民就让鱼儿在稻田里生长,鱼食稻田里的昆虫杂草,鱼粪可以肥田,这样就形成一个稻田内部的良性物质循环。这种农业方式不但可提高田地利用率,减少水稻田的农药和化肥的污染,还孕育出青田鱼灯舞等民间艺术[6]。

青田还是一个开放的区域系统,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发展迅速,青田的许多农业劳动力到城里务工。由于种水稻需要许多劳力,在缺少劳动力情况下,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受到威胁。在两种区域关联的情况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延续。一是如果区域外的稻米市场对青田有机稻米的需求增加,进而导致青田有机稻米的价格增加,种稻农民收入随之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有些农民就不会到城市里务工。二是当稻鱼共生的农业遗产被开发为有品质的旅游产品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收入增加,就会促使农民保持这种农业遗产资源。在这一案例中,可看到区域联系的内容和方向是:水稻输出、劳动力输出、游客进入;区域关联的强度也影响青田是否可以因地制宜,如果只有零星的游客来青田旅游,也不会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从而无法延续这种农业遗产。

从区域关联的角度分析不同地方因地制宜,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农业生产的乡村地区,也适用于城镇地区。以北京为例,金代在今北京的地方建立了中都,这是北京作为古都的开端。水源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为解决金中都护城河与城内宫苑的水源问题,把发源于燕京城西天然湖泊下游的一条小河——洗马沟引入中都城,后来该河称为莲花河。今天北京地图中的莲花池就是当年金中都的蓄水湖泊。后来元代在金中都东北建元大都,城市规模比金中都大许多,这样原来的水源就不能充分保障城市的用水,必须找到新的水源地。元朝的都水监郭守敬的两大区域关联工程,支撑了元大都的发展。第一,他负责修治了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通惠河。该河是在金国原来运粮河基础上重加修凿。第二,元世祖根据郭守敬的建议,修渠引大都西北的诸泉水入大都,其中最重要的泉是位于今天北京昌平的白浮泉。这两个工程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同时也成为元大都区域发展的重要联系通道。今天,以北京为枢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等,都体现出区域关联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五一.2010年中国各省区长寿地图,见中科院专家绘出中国长寿地图[EB/OL]. http://news.mydrivers.com/1/452/452450.htm

[2]Derek Gregory.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London: Wiley Blackwell. 2009.

[3]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始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周尚意.河回村的风水[J].地图.2014(1): 139.

[5]钟兴麒,储怀贞主编.吐鲁番坎儿井[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6]焦雯珺,闵庆文.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364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