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地理教育

核心素养视角下15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变化及启示

核心素养视角下15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变化及启示

苏静怡 卢远 毛秀英

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依据2017年版课标的要求,四个版本教材的出版社组织专家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訂,2019年新教材陆续出版。本文以2004年和2019年人教版地理第二册中“乡村与城镇”一章为例,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探讨教材变化。

一、高中地理新版教材内容的选择

1.彰显时代特色

由表1对比不同时期的地理课程标准发现,2017年版课标新增的“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和“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两个内容。前者是与我国近年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有关;后者反映了我国地理学的新发展和研究方向。

2.体现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由于2017年版课标和2003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有较大差异,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了教材内容选择,2004年与2019年人教版地理教材内容要点变化如表2所示。

新教材内容选择上凸显了综合思维。第一,在章节内容现在与安排上,旧教材只体现了城市聚落的空间结构,而新教材包含了聚落的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空间结构,新教材还新增不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内容更全面、更完整,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第二,在知识点的选择上,新教材对知识点进行了增减与合并,新增加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结构的意义和城镇化的意义,即“怎么样”的知识点,删减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即“是什么”层面的知识点。这一变化响应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具综合性。第三,加强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体现跨学科性,例如新教材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以唐代长安城来设置活动,了解其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成因,这就需要学生调用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需要调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学科与领域。渗透多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人地协调观

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在内容上注重渗透人地协调观。主要在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些内容中渗透。例如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这节内容增加了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结构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合理规划城乡空间结构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为生活提供便利等;城乡景观一般都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追求人地和谐的思想。

二、高中地理新版教材内容的组织

1.栏目类型增多,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四大核心素养

通过新旧教材教学栏目的比较(见表3)可以看出,在栏目类型上,新版教材增加到5个栏目,新教材新增了每节内容开始前的情境设计和自学窗栏目,删减了阅读栏目。情境设计栏目都是真实的情境,并提出与本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回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例如在第一节《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内容开始前以广西桂林市大圩古镇的空间结构来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大圩古镇商业街的空间格局是受何种因素影响的?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在哪里才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这个栏目的新增响应了2017年版新课标倡导的问题教学和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案例” 栏目旨在使学生从认知表象出发,通过辨识、理解逐渐形成相关的人地协调观念[3],同时引导学生将基本知识与区域特点结合,深化对区域的认知。例如第三节的“人家尽枕河”案例,通过阅读该案例,可以增进学生对苏州的了解,同时认识到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往往会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体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人地和谐理念。

“活动” 栏目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增进区域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落实地理实践力,例如第一节的“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活动,要求“1.调查该功能区的范围和形成过程;讨论该功能区的形成条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各组将自己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在全部交流”。通过完成该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还有助于其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形成。

2.栏目数量减少,体现必修课程的基础性

由表3可以看出,在栏目数量上,新教材总的栏目数量比旧版教材减少,与原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案例”栏目案例的数量虽然增加了,但其内容取消了相关的分析要求,使其功能单一化[3];“活动”栏目的数量减少,且“活动”中的问题数也减少,难度也降低了。例如第二节《城镇化》 中“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活动,一共设置了两个问题,分别是“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这两个问题比较基础,学生基本能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就能回答出来。“自学窗”供学生自学,不做教学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4]因此,学习内容难度比旧版教材低。

三、高中地理新版教材内容的呈现

1.注重尺度变化,增进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需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和类型区域加以认识,这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2]。笔者梳理了本章中景观图和示意图所涉及区域的尺度变化,如表4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区域景观图和示意图选择上有如下变化:第一,从洲际和国际层面来看,区域景观图和示意图涉及的大洲新增了南美洲,国家由原来的3个变成4个,旧教材只涉及发达地区和国家,新教材既包括发达地区和国家,也包括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世界眼光,从而增强本民族的自尊与自信;第二,从国内层面来看,旧教材只涉及东部、中部、和香港等区域,而新教材新增了西部、东北部的区域。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新教材涉及的区域景观和示意图增多,有利于学生增进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了解,通过区域认知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纽约市的CBD———曼哈顿;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城市污染问题;

广西大圩古镇;我国川西平原的某村落局部景观;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的钟池景观;浙江杭州某居住区;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央商务区;江苏南京化学工业园;哈尔滨市的地铁建筑工地;北京市通州区居住区;兰州市某污水处理厂;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上埠村健身器材;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中的贫民窟;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上海外滩;江苏昆山周庄;深圳街头《拓荒牛》雕塑;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宅高田低”——江西婺源月亮湾;福建永定土楼;浙江乌镇景观;意大利佛罗伦萨景观;苏州历史街区——山塘景观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纽约市的CBD—曼哈顿;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居住区与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为枣强镇居民提高服务的城市;上海市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规划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示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伦敦的城市扩展;伦敦的城市化扩展;大伦敦图示;英格兰的城市带;合肥市环城公园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平面简图;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关系示意;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巴西利亚城市功能分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大伦敦图示;英格兰的城市带;城镇化进程示意;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示意;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系统示意(出行方式:步行);城市最快的出警示意;云南河哈尼梯田位置示意图;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剖面示意;安徽宏村格局示意;北京老城的四合院

从表4可以看出,在教材内容呈现的过程中,以景观图的数量明显增加,相比单纯的文字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习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四、 地理新教材的变化对地理教师的启示

1.精选典型素材,渗透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也是地理教育探讨的中心问题。因此,教师应将人地协调观贯穿于地理教学中,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典型素材案例渗透人地协调观。例如,本章第一节《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巴西利亚的城市功能区” 案例中因巴西利亚城市规划不够合理,导致各居住区千篇一律,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给该市居民带来了不便。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典型案例向学生渗透“城乡建设要注意科学规划与布局各个功能区,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實现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是自然与人文现象组成的综合体,各个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而综合思维是认识其整体性的重要思维方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能够直观、形象地将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及原理,从而促进综合思维的养成。[5]在实际教学中,完成每节内容学习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画出本节知识的思维导图,教师再进点拨。当学完一章内容后,让学生从章节的视角梳理这一章前后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画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知识间联系的理解。

3.善用对比方法,强化区域认知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地球表面呈现出复杂性。区域比较法是学习区域特征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区域的对比学习来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例如新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可使用福建客家土楼和徽派民居为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域分析方法后,在运用新的案例实现知识迁移,如运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例子让学生自主分析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4.巧用乡土资源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乡土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且复杂的情境。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大自然和社会大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学生对乡土地理较为熟悉,借助其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切身观察和感悟人地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可以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例如,以笔者学校所在地——南宁市为例,当学完《城镇化》这节内容后,教师可以就南宁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的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乡土地理课外探究活动,问题可设置为:①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南宁市城镇化过程出现的主要环境和社会问题;②结合搜集、调查的资料,分析南宁市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形成原因(原因分析);③通过走访、查阅资料,了解南宁市相关主管部门已采取的措施和治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④结合上述材料,请你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并形成调查报告。该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教师对调查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高俊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订内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9),:4-9.

[4]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8-40.

[5]樊伟.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19(10),:29-30.

作者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507716203

邮箱:644155845@qq.com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390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