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摘 要]寓言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文体,常常借助短小而精悍的故事阐述深刻的哲理,在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鉴于寓言文本的特点,阅读教学的中心就在于寓言形象的感知与内在哲理的感悟。而对于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寓言形象的感知最为根本,是引领学生迈向深刻内涵、体悟内在哲理的通道。提出要借助角色扮演,促进寓言故事的主动阅读;着力情节推动,延续寓言故事的发展轨迹;唤醒想象意识,丰富寓言故事的内心视象,从而构建师生活动的语境磁场。
[关键词]角色扮演;情节推动;想象激发;内心视象;语境磁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82-01
寓言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文体,常常借助短小而精悍的故事阐述深刻的哲理,在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鉴于寓言文本的特点,阅读教学的中心就在于寓言形象的感知与内在哲理的感悟。而对于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寓言形象的感知最为根本,是引领学生迈向深刻内涵、体悟内在哲理的通道。笔者即以《争论的故事》这篇寓言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活动的具体语境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一、借助角色扮演,促进寓言故事的主动阅读
寓言文体虽然故事简单、篇幅不长,但其语言鲜明形象,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故事的趣味、人物形象的可笑可悲,其实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乐于表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他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角色效应、心理暗示等积极认知手段,积极而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形成与文本、与作者的深入对话,并能够自觉地以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去发现、去探寻、去思考,从而形成鲜明而丰富的认知体验,真正地读懂故事、体验人物。
笔者在教学这篇《争论的故事》时,就以角色扮演为教学的主线,教学伊始,教师让同桌扮演兄弟俩,一个做弟弟、一个做哥哥,进行角色的对话朗读,并相机思考怎样朗读才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以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角色体验的感受,共同揣摩人物语言背后的言外之意;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针对课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为人物设置相应的动作、神态,使其与文本的故事发展、人物个性形成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这种积极的认知体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探究对话的丰富内涵,引领学生将阅读不断地推向深入。二、着力情节推动,延续寓言故事的发展轨迹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相对薄弱,即便有角色的支撑与浸润,如果缺失持续性的情趣刺激,他們的参与热情也照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故事的情境中剥离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寓言的枯燥感就会油然而生,势必影响到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文本故事中开掘细腻而深入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之中,顺应情节的推动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意识中感受到自己正在经历这样的故事,从而获得一种深刻而真切的体验感。
鉴于此,教师紧扣故事中人物对话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情节化处理,通过学生对对话内容的揣摩和教学语言的调控,强化兄弟之间辩论的色彩。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争论不休”这一关键性词语,让学生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语调,并相机指导品味能够体现两人针锋相对的核心词语,体会“你一回言,我一去语”的节奏感和紧张感。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兄弟对话的方式,想象补充哥俩最后还会有着怎样的争论,还会说出怎样的理由,依托故事的发展轨迹,进行对话内容的创编。三、唤醒想象意识,丰富寓言故事的内心视象
文本的语言原本是僵硬机械的,只有在阅读主题经验的介入、意识的参与之后,这些语言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和内涵来。因此,学会读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就必须要让学生形成理解文字、转化文字、再现文字的想象意识。
以这篇《争论的故事》为例,要想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再现兄弟俩“争论”的场景,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真切感受到“争论”的味道与气势。试想,如果没有想象的介入,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很不服气”“大声争辩”“不以为然”等词语所形成针锋相对之感,就无从体验了;如果没有想象的支撑,人物对话描写时的惊叹号、问号也就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这些标点符号所蕴藏的丰富情韵也就无从开掘。因此,情到深处不得不“研”,此时此刻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从文本中的这些核心细节入手,一个提示语言、一个标点符号,都可以成为学生迈进文本故事情境的有效抓手。依托这样的认知读一读、演一演,文本中的故事人物自然就不会陌生,那种亲近可感的程度,促进了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与体验。
寓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借助故事理解、内化,升华故事中蕴藏的深刻道理。但寓意哲理的揭示并不是水到渠成的,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洞察出来。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文本故事中的情境,引领学生深入体验,积极洞察,从而为寓意的揭示与体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