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敏
[摘 要]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将其运用在特殊学校的语文课堂上,通过动静交互、创设生动情境、拓展学习空间等方式,就能够引导学生感知、激活学生的体验、延展学生的视野。
[關键词]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66-01
目前,信息技术在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全面推广,这种教学手段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教师可通过动静交互、情境创设、空间拓展等方式,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从而实现特殊教育下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发展。
一、动静交互,引导感知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灵活的特点,能够打破书本的局限,实现知识传达的动静交互、声像结合,更能够突出语文知识的精彩,让学生更为迅速地接受、更为全面地感知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更能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以生字的教学为例,残障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在文字感知速度上不具备优势,普遍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因此在生字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得慢、学不会,甚至是抗拒学习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展示,通过动画形象来阐述生字的由来、字义、读音、笔顺等内容。学生看到那些可爱的生字、听到那些美妙的读音之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新奇感,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读起来,还会用手跟着视频比划着写字,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语感。除了引入视频等动态资源以外,教师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还可以插入一些艺术字或是彩图等静态资源,将字体设计成各种各样的颜色。通过丰富的色彩激活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能够更快速地理解这些生字词的含义。
在动静交互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听障儿童、智障儿童不同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自主设计、插入一些有趣的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逐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创设情境,激活体验
残障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普遍较低,容易出现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感观能力弱化的情况。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能够刺激多感观的复合情境,借助多媒体声色的灵活变化,加深学生对事物的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诗词歌赋的过程中,残障儿童本身就不能充分理解抽象的事物,对于意境的体会能力会更差。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视频动画,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示、情境描绘以及声音、图画的引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然后,教师再营造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根据所知、所感大概地讲述诗词所描绘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因为儿童的思维认知具有共通性,通过这种交流分析,可以让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简单轻松。另外,教师在情境营造的同时,也应该征询学生的意见,如对于“月亮”这一意境,有的学生能够联想到美丽的风景,有的学生能够通过整首诗体会到孤寂的意境。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残障儿童的鼓励与引导,让他们能够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下获得更多与众不同的体验。
虽然残障儿童在生理上有着一定的缺陷,但是他们对于事物依然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认识,教师不仅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生动性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更应该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拓展空间,延展视野
很多语文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以残障儿童身心发展局限为由,过于强调教师的讲与知识的灌输,这使得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无法实现思维视野的深入拓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多元开放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收获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
为了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选择拓展性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科学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视频资料,用更为全面的知识让学生去认识大自然的奇妙,感知宇宙的纷繁复杂,这类资源的引入也能够让枯燥的文本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再如,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引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者是经典故事等视频片段,用优美的音频资源、动感的视频资源,让低视生、盲生或者是智障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始终属于亢奋状态。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打造一个丰富多元的语文课堂,将每个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之中,最终促进残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