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小学教学参考

紧扣寓言特色,进行有效教学

紧扣寓言特色,进行有效教学

季蓉

[摘 要]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寓言故事因内容精简短小、语言简洁明了,含义却极其深刻的表达特点,而占有不容忽视的教学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紧扣寓言特色,进行有效教学,上出语文味。以《鹬蚌相争》一课为例,探讨寓言教学策略。

[关键词]寓言特色;有效教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62-02

研课:聚焦寓言文本特色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寓言故事因内容精简短小、语言简洁明了,含义却极其深刻的表达特点,而占有不容忽视的教学地位。因此,一~六年级都有寓言题材的课文出现。《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故事》里的第二则寓言,这个故事选自《战国策·燕二》,故事短小,却揭示一个哲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几则寓言故事,比如低年级时的课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蜗牛的奖杯》等等,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课训练重点定位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文本特质”。

试教:寓言文本特色的缺失

第一次设计在感知寓言特色这一环节上有些颠倒。首先,教师一上课就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寓言故事吗?读过哪些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学过故事后,才说:“这个寓言故事来自于两千年前的中国,还有背景呢,想不想知道?”接着教师讲述故事背景,出示故事文言文,让学生学习。结果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课堂效果不好。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环节,原本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多次相争均不放手,让学生体会鹬和蚌的傻,学生却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一下子就说要放开,不想再争了,而教师却拼命往再次相争上面引,显得画蛇添足,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失去了原来预想的效果。

思考:寓言文本特色如何复活

全国小语理事长崔峦说过:“教学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寓言作为众多体裁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它的学习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读故事、明寓理这一层面上,它还承担着语文教学的任务,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首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读好故事走向讲好故事,通过讲故事将文本的语言予以转化,达到积累的目的,从而发展学生语言,使其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很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背后是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在支撑着的,最明显的是其表达特点——故事短小精炼,语言简洁明了,一些重复的情节作者往往是通过一个字或词来传递。中国的很多寓言故事是以成语为题,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帮助学生读懂故事的大意,寓言故事的叙述与寓意的渗透融为一体。这些属于寓言才有的文体特征,其文字背后的信息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的。

因此,在深思熟虑后,我将原来的教学目标四点增加了一点:“链接古文,对比朗读,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

体验:寓言文本特色的完美复现。

体会文本特质,学习表达方法是本课学习的实质。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从文言文导入方式、学习概括段意、揭示寓意方法等方面做了改变。

改变1:巧妙借用文言文激趣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我国分为七个国家,秦国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这口气。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出示原文课件,教师读)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鹬曰(y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

2.听得懂啊?师不讲,能听得懂故事的请举手。那你给我们讲讲。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略)

3.再次出示《鹬蚌相争》文言文课件。

(1)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学完了,现在,这个故事还能读懂吗?自己试试。

(2)你们说赵王还会率兵攻打燕国吗?为什么呀?

原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

4.不管是中国的故事,还是外国的寓言,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指名回答)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原来设计直接揭示寓言故事,找出寓言故事共同特点,课堂最后才介绍这个故事的背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学习缺乏主体性。现在的设计从故事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当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之后,教师却出示了一个文言文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猜出这是“鹬蚌相争”的故事。接下来出示课文内容,有了前面文言文的铺垫,后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好好激发了出来。

德国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用故事这样的方式,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故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运用古今对应的方式读懂故事的大概意思,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厚实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endprint

改变2:科学指导概括段意方法

(1)再读故事第一段,看看讲了什么,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起因:第一段讲了什么?

师指导:咱们可以说得更简洁一点,鹬干什么,蚌怎么做,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鹬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不放。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师评价:抓住关键词去概括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板书:抓住关键词)

(3)练习自主概括

下面就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去概括其他几个自然段的内容。默读2—4段,可以用笔圈化出关键词。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提示:抓关键词说):鹬要干死蚌。蚌要饿死鹬。

小结:第二三自然段鹬要干死蚌,蚌要饿死鹬,这就是相争的经过。(板书:干死饿死)

(4)最后一段说了什么?(它们一起被渔夫捉住了。)这就是鹬蚌相争的结果。

(5)刚才,我们学习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概括了段意,谁能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书是看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全喂学生,更不可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离开学校,他们还要自学,还要发展。”由此可见,“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适当地予以学法渗透,加强方法指导,寓言故事的教学也应如此。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分析的能力,做出判断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内容短小,易于学习概括。因此,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意,同时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练习概括,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改变3:在表演过程中揭示寓意

1.(对着鹬)你威胁他,他威胁你,要不,咱就别争了吧。

2.师(对着蚌):他不罢休,要不,你松口吧。

(对着鹬蚌):他不饶你,你不饶他,冤冤相报何时了,你们都松开好吧?

(1)预设1:(如果是松口),你为什么松口啊?

是呀,互不相让,两败俱伤。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课件,记在书上)

(2)预设2:(如果没有松)

问渔翁:渔翁啊,今天不费吹灰之力捡到了鹬和蚌,心情怎么样啊?有什么想对鹬蚌说的?(相机揭示寓意)

3.它们被渔夫捉住,带回家干吗呢?

生:被渔夫吃了。

4.指导找发现:

(1)是啊,争到最后,连命都送掉了。它们傻不傻?(傻)你们看,他们连说的话都一样傻。(再次出示二三段内容)

(2)你们有什么发现?(今天不……,明天不……,你就会……)

(3)这样的句式是想告诉对方,这样的行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含有威脅、警告的意思。瞧,鹬和蚌傻不傻?傻在哪儿?

是呀,互不相让,两败俱伤。(再次出示课件)

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从教师嘴里讲出来,和从学生嘴里讲出来,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是灌输式教学,而从学生嘴里讲出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此次设计的意图就是通过学生表演故事,得出故事包含的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出发点,紧扣文本特色,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是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目标。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478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