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桂霞
[摘要]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是一个创新的尝试,目的是增强学生边学边想边总结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具有增强学生记忆、促进知识建构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别的思维导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26-0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设计要求从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的角度出发,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是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是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大胆尝试。思维导图的绘制要严格基于原创文本、知识,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总结、提炼,将文本内容、知识要点转化为图形、格网等形象的、便于掌握的图文。思维导图能高度概括主旨、凝练主线,便于学生边学边想,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反映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思维导图运用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亲自实践取得的学习收获,才能更长久、更有效。
一、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记忆
学生的课堂学习记忆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图形和逻辑关系的呈现不同于枯燥的文字,更有利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用图替代文字,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课堂板书和学生笔记上,都有所改善,让学生记得更牢。学生通过画图对先后顺序、逻辑关系、关键内容、升华点、创新处等进行归纳梳理,由点到面实现对学习内容地更好掌握。
(二)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形成的知识框架图、关联图、表格等实现了知识的关联,既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又实现新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为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和学习扶梯,将知识从平面变为立体、从单例到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地有效吸收和迁移,实现知识掌握的良性循环。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点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来,表达形式和内容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同样,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教师可发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教学的主要优势
(一)实现教学内容的形象表述
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的高度凝练。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不断推敲思考后,将阅读内容的逻辑关系、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发展主线等设计成关联图片、表格或图片表格组合,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内容的逻辑关系,理解阅读内容的意义。同时,思维导图提炼出的知识点与知识脉络,让学生及时捕捉新知识,提高记忆效率。
(二)实现教学计划的有效落地
思维导图能实现知识的清晰比对。思维导图实现了新旧知识关键点和逻辑关系的一一对应,并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详细区分标注,帮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点、解读新的知识体系,巩固已学内容、掌握新学内容,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过渡和补充。同时,思维导图不同于枯燥的文字表达,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学习,提升了学习成效。
(三)实现教学活动的系统总结
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的贯穿一体。为了全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利用思维导图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在提炼知识点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亮点和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思考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落实。这样,不仅是对整个全新知识体系的审视和完善,更推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再提升。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思维导图没有空间限制。通过阅读,学生用导图表达对文字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将思维导图引入阅读教学,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生动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主动思考意识。
(一)提问法
提问法是以教師为主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整个教学内容贯穿起来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理解能力不同,他们的答案和教师预设的目标可能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度,鼓励学生敢发言、多发言;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表达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指导。提问一般由简到繁、由点到面、由客观到主观,结合学生的不同表达采用匹配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评价法
评价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是教学效果的有效反馈。在评价中,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自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与传统阅读教学课堂相比,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课堂有以下优势,如表1所示。
四、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实践要点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将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学习吸收的过程。思维导图的绘制要实现要素提炼与图形配比的整齐统一,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各个阶段,将阅读教学重点逐步引入。不同发展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导图绘制特性如表2所示。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课堂,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
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生的理解力、关注点不同,提炼出的观点和主线会不同。教师要允许差异存在,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同时,结合不同思路变换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理解教学内容。
(二)掌握不同类别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思考和绘制,是学习、总结、提炼的过程。学习内容难易和长短不同,会呈现出不同主线、不同范围、不同规格的思维导图。教师要全面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并依托阅读内容采用便于表达主旨的思维导图类型。
1.基于故事情节的导图
基于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是对文本故事情节的提炼总结。掌握了情节就对文本的内容有了理解,便于学生记忆。故事性的文章一般都较长,阅读时不易抓住主线,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情节绘制思维导图,以实现更深、更全面思考的目标。
2.基于人物角色的导图
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绘制思维导图,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主要方法。人物的个性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人物思维导图绘制的主线。对人物个体而言,发展变化是依据,可以结合人物的成长、进步、变故、身份变化等绘制主题式思维导图,用图示呈现发展轨迹;对人物之间而言,主线是关系的变化,在确定关键人物的前提下,用其和其他人物进行关联和比对,以形成思维导图。
3.基于阅读感悟的导图
阅读的过程是对文章一点点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感悟思考,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初衷、写作角度以及表达的思想意义,同时适当增加基于文章的补充知识,以绘成导图,让学生对文章的大背景、大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所读内容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认识。
4.基于写作内涵的导图
对作者写作的主旨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是相对较深的知识探索,是阅读理解的提高与升华。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学生得到的答案会有所不同。在明确主旨方向的前提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象,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协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结束后,要及时跟进总结。这样,一方面获得这种模式运用后学生的反馈,另一方面获得有待完善改进的建议信息。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