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民
每年我们都期盼着布谷鸟的到来,因为它与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季节的更替,布谷鸟也会调皮地发出各种不常見的声音。以往他会发出清晰正宗的“双音节”,可是现在却变成了许多的小音节。布谷鸟也会发出一些很奇怪的声音,比如说粗野的狂笑,人们一直把这笑声描写成妖魔的笑声。
——[英国]爱德华·格雷《鸟的魅力》
全世界现存的鸟约有1万多种,其中鹃形目杜鹃科的139种鸟组成了杜鹃大家庭。杜鹃是神秘、可爱、有灵性、富有神奇传说的益鸟,分布于亚、非、欧、美各洲,分为杜鹃、鸡鹃、地鹃、犀鹃、鸦鹃和岛鹃6个亚科。杜鹃亚科又分为14属57种,典型的杜鹃,主要是指杜鹃亚科杜鹃属中的10种鸟。杜鹃是原生态歌手
杜鹃属的各种杜鹃都是中小型鸟,体长一般在24~37厘米之间,我国主要有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和四声杜鹃等。它们外形大体相似,类似家鸽,但比家鸽细长一些,尾也比较长,尾羽带斑点。大部分杜鹃身体背面灰黑,腹部灰白有横纹,鸟喙和腿爪黄色或黑色,像猛禽一样强健有力,非常漂亮。
杜鹃多数隐栖热带、温带地区的树林中,一般居无定所。它们非常机警,受惊后起飞快、飞行快、飞得远,常常边飞边叫,鸣声高亢洪亮,即使远在千米之外也可听到。它们最喜欢在清晨欢唱,有时也在白天放歌,甚至昼夜不休。它们的即兴演唱在树林里产生优美的回音,纯净如空气,虽然不如音乐厅中的音乐那样清晰明快,却依然扣人心弦。
在五月的微风中,杜鹃在宁静的黎明的一声啼叫,往往带给人们无尽的回味。苏东坡在《西江月·顷在黄州》中说自己在一个清风明月的春夜,酒醉后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于是用马鞍作枕,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结果竟酣然入睡,直至清风徐来的凌晨,才在杜鹃的一声啼鸣中惊醒。“杜宇一声春晓”,如空谷传音,清澈绮丽,余音袅袅。鸟的歌唱总能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杜鹃的啼鸣让词人感受到了空山月明、水月交辉、万籁俱寂、清新空灵的春晨之美。
在春寒料峭的落日余晖中,杜鹃的啼鸣却给人凄清、凄婉、凄厉的感觉。正如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所云:“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乍暖还寒时节,谪居在远离家乡的湘南小城郴州的旅馆之中,这种孤寂已然让人难以忍受,更何况此时夕阳西下,暮色渐起,而杜鹃的声声哀鸣,似乎在催人“不如归去”!“杜鹃声里斜阳暮”怎能不触动词人的凄凉哀愁之感呢?
我国的几种杜鹃叫声都节奏鲜明、高亢尖锐、短促有力。小杜鹃在我国分布最广,喜欢栖身于高山丛林中,身长约24~26厘米。其音调起伏较大,鸣声清脆,富有韵味,撩人心弦,尤以清晨和黄昏鸣叫频繁。小杜鹃的鸣声由6个音节组成,往往重复三次。中杜鹃的身材比小杜鹃略大,体长约26~29厘米,其“咕咕——咕咕”的鸣声,二声一度,低沉、单调、乏味,犹如催眠。
有人发现,“当一只成年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在它的大脑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然而,就目前所知,杜鹃鸟是原生态歌手,其歌声似乎有固定的曲调。也许它们还遵循脑科学的古老教条,成年后不会再产生新的脑细胞,因此,也决不学习新曲调。不过,跟金丝雀及其他鸟类一样,杜鹃鸟的歌唱也与性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布谷声里雨如烟
暮春时节,一种悠扬婉转的“布谷——布谷”的鸣声萦绕在人们的耳边。这种鸣声来自大杜鹃,它也因此得名“布谷鸟”。布谷鸟的歌声尽管不像云雀等鸣禽的那样令人心醉神驰,却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英国浪漫文学的鼻祖华兹华斯的《致布谷鸟》云:“你的歌声在山谷回荡,伴着繁花和阳光,你还把我带到,追忆往事的幻想……”
布谷鸟是随性的歌手,端午前后是其繁殖期。这时,它们喜欢站在高大的乔木上鸣叫不休。它们深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因此在清晨特别卖力地鸣唱,每分钟重复二十多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歇。偶尔在白天或晚上也情不自禁地鸣叫,很远便能听到其粗犷洪亮的声音。这是雄性布谷鸟对异性的深情呼唤,二声一度,惹人爱怜,使人振奋,龙舟雨也无法阻挡其歌唱的热情。
布谷鸟没有固定配偶,雌性布谷鸟很少鸣叫。不过,雌雄布谷鸟一旦两情相悦,就会在树枝上飞来跳去,互相追逐,并发出低沉、快乐而热烈的水中冒泡一般的“呼——呼——”声。然后是深情的对视,接着雌鸟静静地站在树枝上,用对趾型脚趾牢牢抓住树枝,两翅半垂,头向前伸,雄鸟随即飞到雌鸟背上,抖动双翅完成交配。两三分钟后,雄鸟飞离雌鸟,也许就此告别,永不再见;也许在几十米开外稍作停栖,然后再次飞到雌鸟身边求欢。在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布谷鸟的啼鸣使春天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大杜鹃是普通杜鹃中国亚种,它确实是杜鹃中的大个子。成年大杜鹃体重90~120克,雄鸟体长可达37厘米,雌鸟稍小一些,在32厘米左右。大杜鹃生性怯懦、孤独,常隐伏在树叶间。飞行快速有力,两翅振动幅度较大,但毫无声响。因此一般仅闻其叫声,难觅其踪影。
大杜鹃是最著名的杜鹃之一。各地根据传说或方言,给予其不同的名号,除了布谷鸟之外,还有喀咕、获谷、郭公、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等。在欧洲的各种语言中,布谷鸟的名字也是拟声词,就像它的叫声。
飞行时疾速无声的布谷鸟颇具神秘色彩。在欧洲,很多人相信,布谷鸟能够预测雨天。布谷鸟的啼鸣确实与春雨关系密切。苏东坡有一首描写雨中南方春景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暮春三月,兰溪风光幽雅,景色明丽,小溪潺潺,兰草萌芽,松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的潇潇细雨中,传来杜鹃鸟的阵阵啼鸣,充满了春的生机,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南宋翁卷的《鄉村四月》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农历四月的江南欣欣向荣,山坡田野间草木葱茏,苍翠欲滴,河渠纵横,水天茫茫。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好像是被催耕的布谷鸟呼唤来的。“子规声里雨如烟”,杜鹃的歌声给雨雾中江南的初夏平添了无限生机。
杜鹃不仅能够预测雨天,而且总是追逐雨水。它们迁徙所达之地,总是雨水丰沛之所。丰沛的雨水意味着生长旺盛的树木,也就意味着丰盛的食物——毛毛虫。四声杜鹃拟音多
四声杜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常见,有两个亚种。四声杜鹃游动性较大,出没于平原以至高山的森林中,常常隐栖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平时不易见到。四声杜鹃的身材介于中杜鹃和大杜鹃之间,体长约31~34厘米。头顶和后颈暗灰色,两翅表面深褐色,头侧浅灰色,胸腹部颜色更浅,有黑色横斑,与大杜鹃相仿,只是黑斑较粗较疏。
在华南及长江流域,4月份就可听知四声杜鹃的到达,而其鸣叫的高潮期一般在5月到7月。其叫声格外洪亮,四声一度,每度反复相隔2~3秒钟,声似“快快布谷”。四声杜鹃四声一度的鸣声,相对模糊,不能准确对应到具体的音节,因此“脑补”可以很宽泛。不同地区、不同方言、不同心情的人听到四声杜鹃的鸣叫后感觉不同,因此会选用不同的四字语句来为其拟音,在粤语地区被称为“家婆打我”,而闽南话则为“早耙早布”,到了陕西关中就成了“算黄算割”。此外常常听到的还有“割麦打谷”“快插快薅”“豌豆苞谷”“光棍好苦”或“不如归去”等等。杜鹃的啼鸣,就是故乡的旋律。北宋诗人梅尧臣《杜鹃》云:“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晏几道亦云:“百花深处杜鹃啼……声声只道不如归。”而辛弃疾则借鸟语传情:“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很多时候,人们不会仔细地辨别各种杜鹃,而把常见的杜鹃都称为布谷鸟。四声杜鹃跟其他杜鹃一样,也是黎明时鸣唱得最为欢快。其歌声热情洋溢,时常让人备受鼓舞,也催促着农民尽快去耕作。杜鹃是物候监测的指示物种,《禽经》云:“此鸟鸣时,耕事方作,农人以为候。”因此,北宋书法家蔡襄说:“布谷声中雨满篱,催耕不独野人知。”
噪鹃大嗓扰清梦在深圳,最常见的杜鹃也许是噪鹃。噪鹃虽然也属于杜鹃亚科,但不是杜鹃属而是噪鹃属,又叫嫂鸟、婆好、鬼郭公、哥好雀。噪鹃跟其他杜鹃一样,喜欢单独活动。从城市的居民区、公园到山地、丘陵、村寨,只要有高大树木的地方都有其踪迹。
噪鹃是体长39~46厘米的中型鸟,尾长,飞行时呈扇形。噪鹃与其他杜鹃的显著区别是其眼睛——深红色的虹膜特别亮眼。雌雄噪鹃外表色彩差异较大,雄鸟通体漆黑,具有蓝色光泽,类似于乌鸦;而雌鸟更像斑鸠,暗褐色的身体上点缀着整齐的白色小斑点。
噪鹃性格暴躁,“面相”凶猛,是有名的“大嗓门”。这也许是由于个头比大杜鹃更大,体内蕴含的能量更足。噪鹃“喔哦”“喔哦”的双音节叫声重音在第二音节,常常重复10余次,越叫越高越快,至最高最快时戛然而止。噪鹃鸣叫时非常开心,非常投入,活泼而自信,温柔而多情,执着而热烈。在微风吹拂的宁静的清晨,它总是一声接一声持之以恒地鸣唱,似乎没有其他任何一种鸟的鸣声能够与其抗衡,不把熟睡中的人们唤醒决不罢休。
必须承认,噪鹃表达快乐的方式实在平淡啰唆,其凄厉、哀怨、单一、悠长、刺耳的鸣声,不像四声杜鹃的那么富有韵味,尤其是凌晨居民区里噪鹃的叫声,常常扰人清梦,使人烦躁不安。因此,有人称其为“大喇叭噪鹃”或“冤魂鸟”。然而,如果噪鹃乐意在小区内嬉闹,则说明生态环境良好。只要对噪鹃的叫声不存在偏见,当清晨的第一抹霞光从地平线上的水雾中氤氲开来,慢慢映射到火红的木棉树上时,这道亮丽的风景中,噪鹃的黑色身影实在是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