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
看到这个标题你会好生奇怪,一块豆腐,能与浪漫相提并论吗?
过去上海人住房不宽敞,年轻人谈恋爱就去大马路,那叫“数电线木头”,罗曼蒂克的去外滩,黄浦江畔护堤边恋人们喃喃细语,那叫“情人墙”。在我们那个弹丸之地小城市,分割新区和老城的湘江没有亲水平台,只有几棵树,一座桥。不过,冷清的江岸也比拥挤的工厂宿舍要舒畅多了,所以天刚擦黑,江边就有许多年轻恋人,能有个站位是奢侈的念想,去晚了只能走来走去丈量距离。桥边靠老城区有家经营地方风味小吃的微店,我们这群上海来的帅男美女对这类卖相不咋地又辣味浓浓的夜宵从不正眼瞧它。
黔北“天无三日晴”,淅淅沥沥的细雨常常让心情发霉。有一天为了躲雨,我们就挤进小吃店,碳炉旁围着几对本地青年,蘸着料吃着豆腐,瞄一眼就知道是恋人。锅里烙的豆腐,弥漫的香味冲破嗅觉防线,直接挑逗小肚子叽里咕噜地冒泡,诱惑是强大的,我不淡定了。店主听出我们是上海人,重新洗刷铁锅,毛刷子蘸了油在锅底兜了一圈,从竹篮里拿出比扑克牌小一圈的豆腐,豆腐遇油“吱吱”作响,烙至表皮略发黄就翻个身,待第二面金黄就用一根薄竹片将豆腐拦腰剖开,往里面塞葱段、蒜末、姜末、折耳根和各种调味料,然后两块豆腐装在一只破了相的搪瓷盆中。轻轻咬一口,豆腐表皮脆脆的,表皮下是嫩嫩的包浆,折耳根有股鱼腥味,蘸料酸辣麻香非常可口。吃腻了上海的小馄饨、小笼包子,突然感觉它特醇美。
去的次数多了,老妇的话也多了,我渐渐了解了“恋爱豆腐”的由来:抗战初期,小山城来了很多逃难的人,当地一户张姓人家开的烤豆腐果小铺子,吸引了许多青年边吃边聊,不相识的男女因豆腐结了缘,恋爱中的情人因豆腐牵了手,时间久了,茅屋就成了年轻人温馨浪漫的爱情圣地,人们戏称烤豆腐果是“恋爱豆腐”。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少男少女越来越多,于是,张家就顺水推舟换了招牌。
如今,张家创制的“恋爱豆腐”不仅仅是青年人的最爱,连牙牙学语的幼童、步履蹒跚的老者、归乡寻亲的游子、假期回家的學子,都喜欢围炉吃着一个老味道。
小小的一块豆腐制作颇有学问,要碱水泡还要发酵,锯小段的柏木作燃料,烙豆腐讲究火候恰到好处,当然蘸料是经过挑选的,店家腌制的折耳根释放的淡淡腥昧就好像温柔的爱,情意绵绵,红红的朝天椒辣得透彻,好像燃烧的激情火焰,麻麻的花椒醉了坠入爱海中的痴情人。
40年过去了,时尚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年轻人的恋爱环境越来越高大上,“恋爱豆腐”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却拥有一个回忆,尤其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有些感情不是说丢就丢的。
锅里烙的豆腐,弥漫的香味冲破嗅觉防线,直接挑逗小肚子叽里咕噜地冒泡,诱惑是强大的,我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