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银大
摘 要:传统教育的重心常常在于“信息-知识”,而非“知识-智慧”。“戴维·珀金斯”在‘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一书中讲到:“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们需要以一种‘未来智慧的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治管理,让学习真正发生,才能叩开智慧之门。
关键词:自治;改变;智慧
“自治”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反思的能力。具体就学习来说,指的是自己能规划学习时间、分解学习任务,整理自己学习中的所得所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学生自治管理期间,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网络平台和多元评价,让学生在“形成、知化、流动、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中形成新的知识,通过自治管理,让学生叩开智慧之门。
一、提供学习材料,改变学习方式
1. 利用自学材料,唤醒前概念
有些老师为了体现自己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完整性、条理性,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喜欢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来教,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思想和判断,“泛学习”当今已成为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各种信息会进入他们的视野。事实上在学习某些新知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为了唤醒学生的前概念,老师可利用导学单让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他们会了解到自己哪些已经知道了,哪些还未接触过,哪些还是一知半解,于是在课堂上对自己的“短板”会听得格外认真。
比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导学单中,老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题:
(1)(出示去超市买部分食品的价钱:可乐3.5元、牛奶2元、饼干11.6元、农夫山泉2元、薯片5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你能不能把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3)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小数?能写几个你喜欢的小数吗?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虽然在数学书上没有正式接触过,但在多元化学习环境下,大部分已经会读、写小数了。课堂上老师只要在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上,抓住这个“未知”的重点精准教学就可以了。另外有了导学单,课堂教学模式要发生改变,不能再回到传统教学从创设情景入手,而应该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从迟钝的层级结构变为灵活的网状结构,具体流程如下:
(1)课前自学:导学单难度系数适中,如果预习下来学生大多数都不会做,价值就不高了。
(2)检测环节:根据自学提纲交流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做适当点拨、补充。在此环节中学生更多是把看懂的内容讲述出来。
(3)达标研学:根据自学进展,老师组织二次研学,把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或集体探讨,或老师精讲,让学生加深理解,并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课后拓展: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老师有必要出示2—4道分层课外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用好导学单,需要学生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对下一阶段课堂的检测、评讲造成一定影响,课堂的高效也会大打折扣。
2. 提供探究素材,改变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就是数学探究的“米”。没有材料,数学探究就变成纸上谈兵。探究不是有“米”就可以了,它对“米”有严格的讲究,“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好材料是有效探究的保障,所以老师要在探究素材的提供上精心选择。
比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中,老师精心提供了这样一组题目: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多边形的王国,十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会算吗?
生:……(一脸茫然,无所适从)
师:当我们研究复杂问题时,科学上说回到起点就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我们可以从研究什么图形开始?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内角和我们已研究过,是180度,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
生:四边形。
(独立探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你用分一分的办法把四边形转化成2个三角形来研究,真棒,转化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你们的探究结论,老师先帮你们记錄在黑板上。
师:回顾刚才我们探究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我们先提出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可能是360度,接着用numberkiz、几何画板软件任意创造了很多四边形,用量一量、拼一拼、分一分的方法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师:接下来每人任意画一个五边形,选择你喜欢的方法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
生:不同方法的学生推屏展示→策略优化→有序分成若干个三角形。
师:接下来你想探究哪个多边形?我们进入第三环节——团队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多边形进行研究,用分一分的方法求出所画多边形的内角和,将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探究学习单中。
生:(一一汇报)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探究出了四、五、六、……、十边形的内角和。仔细观察我们刚才的研究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多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
在设疑—解疑—再设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探究活动,在繁杂的信息背景中发掘问题、发现路径、得出规律。正因为老师给他们提供了探究的素材和途径,学生在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并且充满热情地投入,促进了学习的认知方式,改变了学习的思维方式。
二、提供微信平台,改变表达形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是当下最为普及的交流工具之一,它具有随时、随地、随手的便捷性。基于这个新媒体技术,本学年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群,通过“微信互动”拓展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教学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同伴在微信上的音频是开放的,每个孩子都可以点开别人的留言,都能对别人提出的疑问进行思考,也可以在里面语音对话、视频对话。
比如:圆锥的拓展认识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师: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围绕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一个顶点旋转一周,形成怎样的图形?
生1:围绕直角边旋转,动手做一做,结合画图后,得出一个圆锥。
生2:我想补充前面同学的回答,围绕的直角边不同,得到的圆锥也不同,要注意它们的半径和高分别是谁。
生3:围绕一个顶点旋转一周后是什么图形?(全都空间想象不出来)
师:这个问题留着大家课后去探讨,回家后可以在微信群里商讨这个问题。
于是,老师在下班后看到微信群里讨论得不亦乐乎……父母也加入了研究队伍。
生1:查阅资料得知,把文本资料晒在了群里。
生2:网上下载旋转视频,供其他同学观摩。
生3:家长和孩子合作配合完成,做了模型。孩子旋转,画成图形,家长在旁用手机拍成视频,然后晒到群里。
学生们在多种表达方式的呈现下,理解了围绕直角三角形斜边上顶点旋转一周后,变成圆柱中去掉一个圆锥后的图形。在这样的时空里,我们欣喜地发现,老师和学生都改变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家长也参与到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老师、学生、家长互相帮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最后总复习阶段,由于群里信息量太大,很容易沉下去,所以笔者分解微信大群,成立学习小队群,让小组成员更是有针对性地点对点提问、查漏补缺,成立互帮互助的紧密型合作伙伴。
比如:数学小队某一天的微信对话:
小队长:陈同学,今天的最后一题游泳池侧面贴瓷砖要4个面,而不是2个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书本上还是有区别的,这类题目建议最好画图,不容易混淆。
陈同学:好的,我立马改正。
小队长:谢同学,你今天的作业呢,没看到。
谢同学:不好意思,我发在大群里了,稍等,我到大群里找了发给你啊!
小队长:@谢同学,已查,做得不错,继续保持。
谢同学:@笑脸!
老师:小队长今天督查到位,通过检查小队成员的作业,相信你对今天学习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邀请你明天做小老师,讲解今天的拓展练习。
某家长:老师,我家孩子在对着镜子练习呢(拍了一小段视频发给老师),孩子说课堂时间宝贵,表述一定要流利、条理要清晰,同学们可以很快听懂,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让大家学习更多的知识,我要做老师的小助手,带领同学们遨游知识的海洋,为未来而学。
课后的自治管理,让学生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改变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走得近了、亲了,学生更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了,有时和自己的父母闹矛盾之后,也会换一种方式和父母沟通,那就是微信。创造性地使用微信交流平台,可以产生无限的美好,从解决数学问题到解决亲情问题,不正是跨界带来的附加值吗?
三、提供智慧理念,改变学生未来
学习即感兴趣、理解、运用、融会贯通,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起來,去解决未知的世界。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智慧,引导他们积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为了未来而学是自己的使命。
比如:
(1)你能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你未来的书房吗,并能对你的创意加以说明?
(2)将来的你是要踏上社会从事各种行业的,假如你开了一家工厂,现有12盒火柴盒,为了方便运输需要把它们包装成一大盒,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怎样包装表面积最省?
(3)学过了利息折扣等知识,你觉得可以怎样理财让自己的压岁钱变得更多,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的“未来”,都是他们自愿面对的“未来”,一个人会因为喜欢而去全身心地付出,因为感兴趣终其一生去从事。这样学生会非常自觉地分配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反思自己成长中存在的不足,规划自己的人生,自治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希望我们一线老师在这样的“未知”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实践、变通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治”、善于“自治”、用好“自治”。
此刻,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未来已来,未来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