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数学教学通讯

拉长学习过程,促进深度学习

拉长学习过程,促进深度学习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促进深度学习,拉长学习过程。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通过拉长数学探究过程,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拉长数学作业过程,深刻体会数学应用;通过拉长数学项目学习,深刻积累数学经验;通过拉长数学单元整合,深刻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苏教版;深度学习;单元整合

随着学生身边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增长,他们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知识的死记硬背完全不能应付,需要在课堂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创造新知识或新事物 [1]。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目标,从原来只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成关注“知识能力与创造性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笔者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拉长学生的思考、操作、理解、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深入的思考和领悟过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

一、拉长数学探究过程,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在探究中理解数学核心概念,这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学习复杂的数学概念提供了基础和铺垫。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时,教材安排了四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活动是让学生把6个桃子分成两堆,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这次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每堆分得一样多与不一样多这两种情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探究活动是给学生8个桃子,每个小朋友分2个,在分一分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包含除”的含义;第三次探究活动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在分一分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理解“等份除”的含义;第四次探究活动是把12支铅笔平均分,引导学生探究并用语言来描述两种不同分法,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包含除”和“等份除”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笔者精心安排了四次课前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活动是用一脚的长度来量一量教室的长度,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脚的长度不同,量出来的长度就不一样”;第二次探究活动是用一拃来测量课桌的长度,旨在帮助学生体会到“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虽然不同人的一拃不同,但是测量出来的误差比较小”;第三次探究活动是用数学书来测量黑板的长度,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到“用同样长度的物体去测量,就会得到相同的长度,这样就可以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了”;第四次探究活动是用尺子来测量课桌的长度,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到“标准长度为我们测量带来的方便”,为后续学生学习用尺子测量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单元教学中,教师增加了探究活动的内容,拉长了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充分思考和理解数学概念,感悟学习这些数学知識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拉长数学作业过程,深刻体会数学应用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用来检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的,包括当堂作业、课后作业,有的作业时间短,内容简单;有的作业时间长,内容拓展丰富 [2]。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我们可以拉长数学作业过程,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数学作业,先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长作业,再进行全班分享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以及怎么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课后笔者就布置了一项长时间作业: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当学生首次面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有的学生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尝试着把树叶的不规则图形转变成规则图形,有的学生尝试着借助小方格来数树叶的面积。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课上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笔者布置了一项长时间作业:估测一个土豆的体积。在作业汇报交流中,有的学生想到了把土豆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看杯子里溢出多少水;有的学生想到了大致量出这个土豆的长宽高,从而借助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土豆的体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拉长数学作业过程,让学生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式,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学会用数学日记、数学小课题、数学调查报告、数学手抄报等方式记录自己完成长时间作业的过程。这样拉长数学作业过程的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数据负责,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让他们在深度学习中发展数学思维。

三、拉长数学项目学习,深刻积累数学经验

数学项目学习是以数学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数学情境,设计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收集和整理信息,寻找设计问题的方法 [3]。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一课后,学生在课上通过模拟操作掌握了人民币的认识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为了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购物和人民币的换算,我们就联合其他学科老师一起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数学项目学习。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着全班学生认识商品名称,了解常见的商品在哪个区域;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带着全班学生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用20元钱挑选自己想买的商品;英语课上,英语老师带着全班学生认识商品的英语单词,并且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热情大方地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科学课上,科学老师带着全班学生了解商品的制作过程和生产来源。最后,各门学科的老师一起带着全班学生到超市去购物,一边完成学习单中的挑战任务,一边积累数学经验。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数学项目时,学生围绕“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从高处落地后会反弹”这个生活现象,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从同一高度落下,哪种球反弹得最高等;接着学生围绕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设计数学实验方法,并且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得到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最后在反馈阶段反思数学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舍得在学生需要的地方花时间,拉长数学项目学习时间,让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去完成数学项目学习,这样的数学项目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情大方的性格,还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他们的高阶数学思维。

四、拉长数学单元整合,深刻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单元学习是指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单元内容为核心,适当调整和修改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笔者整合了这个单元的新知和练习等内容,同时考虑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这个单元的知识重新整合成七节课: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图形的面积,属于该单元的“种子课”,笔者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总结出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属于该单元的“种子课”,笔者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通过折叠、剪拼等转变成长方形,从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属于该单元的“辅助课”,笔者采用自学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数学课本,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第四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梯形面积,属于该单元的“辅助课”,笔者采用自学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数学课本,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第五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面积单位换算,属于该单元的“辅助课”,笔者采用自学分享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第六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属于该单元的“种子课”,笔者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变成多个规则图形;第七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单元总复习,属于该单元的“辅助课”,笔者采用自学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先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再进行全班分享交流。

总之,教师教学每个数学知识点并不是平均“用力”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在他们感兴趣、有内容可以探究的地方拉长教学时间,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激发他们在深度学习中不仅收获数学知识,更收获学习数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汤卫红. 整合:回归儿童生活实践的数学世界[J]. 小学数学教师,2017(06):14-19.

[2]  王燕濤. 小学数学中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探讨[J]. 数学教学通讯,2018(07):51-52.

[3]  周青. 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 数学教学通讯,2018(1):47-48.

作者简介:邓琼(1980-),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育研究,曾获课件制作省市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二等奖。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694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