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善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包括小学数学学科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作为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核心素养不可能以一个空洞的概念存在于课堂之上,核心素养也不能脱离学生而存在。而很显然的一个逻辑就是,只有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的落地才能寻找到关键的支撑。
一、核心素养理论中的学生主体及内涵
核心素养其实天然具有主体内涵,因为核心素养本身就是强调培育“学生应具有的”,其后才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然,这个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同时又是服务于学生的“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很显然的一个关系是,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谈品格和能力以及谈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实践化,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先做到三点:第一,要坚守儿童立场,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提升素养;第二,要摈弃形式,用核心素养的养成检核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第三,要回归数学本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习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发生 [1]。
这里提到的三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尤其是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来说,都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以“圆的认识”为例,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要让学生理解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和关系,要让学生在对圆的了解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在圆的认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抽象(从生活中的圓到数学中的圆)、数学建模(从思维中的圆的表象到数学意义上的圆的“形”)的过程,体验逻辑推理(推理得出同圆或者等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而这些正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在将核心素养与学生联系起来时,我们应当发现,正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过程,才使得他们逐步生成了核心素养。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是明确了核心素养必须围绕学生来生成,而不是学生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意味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之间,应当满足前者服务于后者的关系,而这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意味着教学观念上需要转变,而且意味着教学习惯需要转变。尤其是当学生的学习情形与预设不同时,提醒自己调整教学思路,沿着学生的思维引导,而不是强制学生走向预设目标,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支撑核心素养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支撑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依靠具体的教学实施途径。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的理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主体地位的体现来支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需要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核心素养的落地才有真正的保证。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以学生的想象为前提的,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当中,想象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知道,“想象”数学是丰富儿童学习方式、展现教学实质和提升儿童核心素养的教学主张。“想象”数学以“直观的形式、形象的方式和动态的呈现”为教学手段和着力点构建课堂教学,加强直观、善用图像、科学施教,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展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和魅力 [2]。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想象为突破口去打开核心素养培育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想象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思考过程,其与推理等过程常常一起发生,因此学生想象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包括思维能力培养在内的一个过程)。具体来说:
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对“圆”的概念的认识,先去举出自己所遇到过的圆形的事物。这是通过对生活经验的调用,来让学生通过想象构建对圆的最基本的认识的过程。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他们通过对生活中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的圆形物体进行回顾,然后通过想象将这些不同的圆通过分析、综合,进而形成一个表象。
其次,让学生通过对圆的特征的描述,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画圆”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学生在大脑中基于对圆的想象,去发现其特征;二是学生基于对圆的形成过程的想象去寻找画圆的方法。这两个重点互相交叉,互相依存,学生在想象圆的特征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圆的画法,并在实际画圆的过程中强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尤其是在画圆的数学体验过程中,学生无论是用土办法(钉子加线),还是用圆规,实际上都在暗示着圆的形成与点和距离有关,而这就为圆心和半径、直径的概念打下基础,也为同圆和等圆的概念形成打下基础。实际上,好多学生之所以能够顺利建构出同圆和等圆的概念,恰恰是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强化想象结果的过程中形成的。
再次,通过数学应用巩固对圆的认识。这个应用主要设计的是让学生对照一个现成的圆去画一个等大的圆。学生的选择通常有两种:一是将现成的圆剪下来,然后叠在空白处描边;二是量半径用圆规画圆。前者学生运用的是经验,后者运用的是数学知识,运用经验说明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还没有转识成智,因此基于前者向后者引导,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中,学生是猜想的主体,是猜想、推理、体验等并存的主体,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对与圆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建构都是高效的,而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关键能力体现在想象能力、推理能力、数学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必备品格则体现在学生猜想过程中的与他人合作等方面,因此核心素养的落地是有充分体现的。
三、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素养培育途径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思考学生主体地位的视角之下,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途径问题,就可以发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其实更多时候是存在于幕后的,真正有形的仍然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仍然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但核心素养依然存在,其存在于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存在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而既然核心素养存在于数学知识及其形成的过程之后,那我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更适合采用“渗透”模式,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素养上,具体渗透路径如下:把握学科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基于问题情境的深度探究中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3]。
其实,这个渗透途径与上面案例当中的描述是一致的,正是将核心素养培育当成了学生的学习主线,学生在圆的知识建构中,才形成了理性的数学学科精神,才在数学体验中学会了通过自己的猜想与推理等建构数学知识,于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两条主线,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构成了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而这恰恰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体现。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去支撑核心素养的落地,这样的判断应当是为当前核心素养的讨论提供了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炳意. 彰显学生主体:核心素养取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意蕴与路径[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2).
[2] 黄红成. “想象”数学: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主张[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
[3] 洪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