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娟
[摘 要] “疑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实现主动建构的重要载体。文章试着从质疑能力培养的角度,阐述质疑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以期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思考与质疑中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 质疑;数学学习;疑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被动吸收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疑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实现主动建构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往往重视自身的提问,关注到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完整的数学学习离不开问与答两个方面,不仅要激发学生“答”,也要唤醒学生“问”,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思考,激励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文章试着从质疑能力培养的角度,阐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适切做法。
一、转变观念,催生“疑问”
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才会敢问问题,才会爱问问题。可见,让学生有疑问是培养质疑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放下教师权威,放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亲切、风趣、自然的语言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畅快表达自身的观点,自然地将自身的质疑释放出来,这样的催生“疑问”,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形成质疑意识。
二、方法指导,以“问”明“疑”
学生在教师构建下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敢于质疑,是否就意味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养成呢?事实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有些学生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但提出的问题或是过于肤浅、离题万里,或是不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和可发展性,又或是缺乏认知冲突,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起到构成认知障碍的作用,缺乏展示思维的空间。因此,在学生敢于质疑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质疑平台,通过有效策略的引导,强化对学生质疑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找到质疑点,让学生“疑”在关键之处,“问”得恰到好处,最终通过质疑问难和释疑解惑明“疑”,从而为今后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1. “导问”于教学目标之中
在新课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明晰提问的角度与方向,以此孕育问题意识。
案例1 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①明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自学中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
③学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问题。
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你们有何想法?有何疑问?
生1: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2: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得出的?
生3:为什么要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呢?
生4:是不是还可以转化为其他图形进行推导呢?
……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提问。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了围绕重难点的问题,提出了思维冲突之内的问题,如此,对新课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导问”于知识形成之中
不可否认,我们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习惯采用注入式教学,常常将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探究去发现和总结,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丧失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即使质疑瞬间萌发,也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成行。因此,新课教学中,教师应给足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在探究中不断萌发问题的“种子”。
案例2 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出的,大家是否有印象?
生1:我们是将圆平均分割再拼合,最终变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进而推导得出的。
师:很好,如何具体转化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具体的推导过程)
师(拾级而上):那又该如何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学生此时脑洞大开,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
生2:圆柱可以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3:转化前后的图形有何关系?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具有探究性,下面我们就分小组合作探究。
……
案例中,教师借力于知识形成过程的“导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自主发现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需要转化,进而去合作探究“转化成什么图形”及“转化前后图形的关系”。这样的“导问”让每个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创造,发现问题的要害,并在之后的分组合作探究中发现公式的由来,在探讨中明晰“在圆柱转化为近似长方体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不变”,更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3. “导问”于认知模糊之处
小学生的思维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让数学学习直观具体,使得认知模糊之处成为学生探寻问题、生成问题的鲜活资源,以认知模糊处的关键一问,推动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3 角的度量
师: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本,在阅读中需仔细观察量角器。在遇到困惑或理解不清的问题时,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具有创造性。(学生认真研读课本,探寻问题)
生1:1度的角有多大?
生2:只有量角器这一种量角的工具吗?
生3:何为零度刻度线?
生4:这个量角器的内外圈都有刻度线,这是为什么?有什么用?
生5:不同位置摆放量角器会对量角产生影响吗?
生6:一个角的大小和这个角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7:一个角的大小和岔开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改变学习的模式,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树立质疑设问的意识。这里,教师引导得体、到位,学生的数学思考得到了强化,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自觉想、主动问,激发了他们思问、提问、发问的潜能。
三、沟通生活,“疑”“问”互促
“疑”与“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疑”向内,是人们对事物产生想法的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内在的心理活动;“问”向外,就是通过语言将思维过程外显化,展示自身的质疑,可见,“疑”与“问”相互支撑、螺旋上升,有“疑”才有“问”,“问”又可以消化“疑”,二者相互促进贯穿于学習的全过程。因此,本着回归生活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索生活现象,试着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自主自发地在日常生活中生成数学疑问,促进内疑外问,让思维火花在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涌动。
例如,在鞋子逐步变小的时候,学生自然会发现鞋码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生疑提问,进一步解决问题;又如,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可以发现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探寻最省钱的购物策略;又如,在火车穿过长长的隧道时,则会瞬间产生疑惑“隧道到底有多长”“我该如何求出隧道的长度”等;再如家里贷款买了新房子,爸爸妈妈开始节衣缩食省钱还贷款了,由此对贷款问题产生疑问。这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的“疑”与“问”始终交织在一起,通过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探究中进一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充分感觉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总之,质疑是数学探究的开始,也是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一,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疑”与“问”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数学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教学中,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才能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在思考与质疑中得到显著提升。
177350118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