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之下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高三学生马上面临高考,数学教师会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第二轮数学教学,主要是针对高考对数学题型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归纳,同时要注意对其有效性进行提升,这不仅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同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有效性
数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其中占据核心位置。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数学教学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其有效性还是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高三数学的第二轮教学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学思想以及学生学习方式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这也是导致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学校必须在此基础上提高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革。
一、 有效的备课策略
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这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帮助教师实现对课堂的整体把握。精心的设计与具体的步骤是衡量教学计划是否良好的主要依据。在实际上课之前学生也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准备学习资料,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上述条件满足后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与思考,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自豪感,在原有的基础上促使自身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实现对时代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教学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化与发展。在此种趋势与背景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提升,教师在实际上课之前也需要针对实际进行高效的备课。首先是对上课所讲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并掌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见。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适时的引导与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学生的潜力不仅得到充分挖掘,同时其主动性与差异性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一种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手段,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有效的上课策略
目标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因此相關教师也需要针对目标进行有意识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随时检查,这主要是引导课程教学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与学存在一定的矛盾,显然不再适用于高三数学的第二轮复习中,因此必须从目标以及偏差两方面进行着重整改。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优化,以促使高三数学第二轮教学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学民主化是创建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与前提,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整顿优化教学组织机构,这不仅可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有意识的、创新的学习态度,帮助被动学习的学生们,提倡学生采用团队方式学习,一个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好的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激情。选择一些有趣的、刺激的和具有挑战性的科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独立的完成。
三、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是参与到知识的发生甚至创造中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有效打破学生对于教材知识、教师讲解的“迷信”态度,持“怀疑”的态度去参与知识构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发挥好主导作用,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还方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四、 学生是主体,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正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理念,退居“二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和组织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预测和探索问题,不能限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 拓展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有利保证。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自制力有所提高,但是心思较多,专注的时间也很短,所以需要教师不断的变换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师海福.新课程背景下再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2):112.
[2]廖晓锋.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6,(18):00206.
作者简介:
卢晓兰,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