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建筑专业学生介绍、讲解《屋顶》这一内容,有助于他们认识我国的建筑特点。其教学创新表现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和布置作业三个环节。
关键词:教学创新;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就建筑工程来说,随着建筑结构的延伸,最后便自然过渡到“收口”环节——屋顶。从建筑结构看,砖石、梁柱的增减,自然会影响建筑的观赏性,但缺屋顶便根本无法称其为屋;从建筑内涵看,它又是社会历史面貌最集中、最明显的外在体现;从建筑装饰看,它又是彩绘、藻井、天花等内、外饰物的存在依托。
此外,屋顶在建筑者的心目中又有很特殊的位置:纵然屋顶是“封顶制作”,但又往往不为人们关注。当人们拾级而上,或点评饰物的技艺,或赞叹建筑的宏伟,而最富历史内涵的屋顶反而被忽略。这样,便使屋顶成为“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摆设了。作为建筑设计者,确有对于这种“冷漠”的不平:屋顶翘然屹立,勾心半角,姿态万千,为人们遮风挡雨;屋脊长长短短的变式,造就出万千气象,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进行历史的诉说。对这一沉甸甸的内容,如何向学生传授?下面通过《屋顶》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来说明笔者的创新設计。
一、 导入新课
“导入”的两种设计及特点分析:
常规设计
创新的设计
对比分析
内容
①台基的种类有哪些?从台基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思想是什么?
②开间有什么讲究?从开间可以看出我国建筑有哪些思想?
①观察图片或投影,这些建筑是否有台基?各有几层?为什么?
②根据平面图,计算这所房屋的间数?怎么算?为什么?
①常规设计,向静态知识提问,检查局限于对旧知的检索和记忆,重点考查记忆力。我的设计通过照片,将景物直接推到学生面前,造成认识冲突,由学生根据体验做出判断、归纳和回答。用动态知识提问,不仅能考查旧知的应用,同时又能检查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力,一箭双雕。
②常规设计,问题挑战乏力,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我的设计突出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使其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③我的设计中第一问重在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旧知,第二问通过计算考查学生对技能的灵活应用,两个问题思路不同,从不同方位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笔者在常规导入方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效果通过表中的“对比分析”不言自明。
二、 讲授新课
1. 知识传授。学习这一内容的知识目标是:①能画出屋顶的基本构架,并能说出屋项基本的构架名称;②能归纳出屋顶的主要颜色,能说出装饰物的名称;③能指出不同类型的屋顶、装饰物以及颜色的用途。
屋项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尽管学生对这个结构已经司空见惯,但对屋顶的构架及其功能,并不了然。人在陌生事物面前,总要遵循这样的认识途径:即感知—同化或顺应,从而消除认识冲突。如果认识对象是复杂的事物,就要把它分解成简单事物,逐一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对各个部分的认识组织起来,形成总体认识。那么,这个认识途径如何运用于这个内容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模型,通过感知建立屋顶表象;再返回模型,通过梁脊变化,展示各种屋顶变式;最后演示课件,使模型化的屋顶,变成常见的屋顶,使认识与经验挂钩。这个过程可以简化成以下图示:
在认识与经验挂钩的过程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被一一攻破,同时也形成了演示和讲解的教学方法。
知识目标②、③的设置是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无论什么样的房屋都是历史的积淀,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这种内涵首先表现在屋顶的颜色及饰物上,因为颜色和饰物是社会等级最明显的特征。但学生很少了解这些知识。所以我抓住这个关键的表征,补充新知,把建筑物的“屋顶”重新推回到原来的建筑环境中去认识。另外,这一内容并不是针对建筑工程类所有专业编写的,但专业群内的学生如果都能了解一下,这对于认识我国的建筑特点也是大有裨益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其改革创新。现将常规内容与我的设计做如下对比:
常规内容
创新设计
特点
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屋顶
通过教具、板图、课件及模型变式,介绍认识屋顶的方法
常规内容简单、重描述,是知识的堆砌,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自然就成了知识的容器。我的设计突出认识屋顶的方法,以屋顶正脊的长短及垂脊的多少,变化出各种屋顶类型。通过模型变式,使零散、多样的知识串联起来,并为其找到变化的内在依据。
无相关内容
补充屋顶的颜色及装饰物
使屋顶的知识趋于完整和全面,扩充屋顶的外延,使学生了解屋顶内涵的社会历史。重新整合后的知识,使屋顶更发人思索。
提供了屋顶的等级
强调屋顶用途及等级
屋顶用途及等级是屋顶的灵魂,强调了这一点不仅加强了思想性,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建筑遗产的厚重。
2. 技能训练。学习这一内容的能力目标:能辨别各类屋顶的类型,并能排列屋顶的等级。
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创新的场所,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学设计的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笔者的做法是在教学之前,首先组织课外活动,包括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照片拍摄,问题讨论等。用活动为能力发展找实践依托。那么,在课堂上又如何实现能力培养的重任呢?我们采取的手段是,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比如,利用课件比较民居与宫殿屋顶颜色的差异。又如,根据课内之所学对屋顶进行等级的排列。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必须将所学的知识和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结合起来。
三、 反馈练习和布置作业
我是这样设计反馈练习的:观察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媒体展示),思考:它采用了怎样的屋顶?为什么?
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视频展示雍和宫的整体院落,学生思考:为什么中轴线上的建筑屋顶的颜色与两旁配殿屋顶的颜色不一致?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反馈和作业题的设计,就是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学生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实际问题作出解答,从而达到知识、方法的迁移应用,完成学习的最终环节。
参考文献:
[1]姜晓琳.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2017(04):94.
[2]姚王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视点,2013(11):163.
作者简介:张娇,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武进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