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研究2017年中考语文的新变化,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帮助。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种“新”:生活化,知识点需整理、细化,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交叉渗透,阅读理解难度加大。
关键词:中考语文;新变化;生活化;细化;学科渗透;难度加大
2017年中考已尘埃落定,关于各学科的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语文试卷很难,因为出现了很多新题型、新变化。这种“新”既表现为延伸考查的广度,即课外内容增多,试题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又表现为拓展考查的深度,即对学生的概括、分析、理解能力提出了更大要求。中考试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参考和指导,因此,我们教师要及时研究中考题型,适应考题的新变化,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以下是我对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新”变化的浅陋分析。
一、 生活化
近年中考题越来越倾向于从日常生活着手,贴近生活实际。如改错别字,常规的题型是提供一段描写性或抒情性的语段,从中寻找错别字,而今年的题型是从广告牌或标语中寻找错别字。这些语句都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话语,把对词语或成语书写的考查寓于其中,有助于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细观生活中的广告语或宣传标语,有时确实存在错别字,亟待我们改正,防止推而广之;有时是厂家为了进行新颖有趣的宣传,故意写错,这样虽能吸引眼球,但不符合语言文字的书写规范,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不妨鼓励学生走上街头,找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错别字,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知识点需整理、细化
对于课内知识点,考查越来越细化。这次中考名著考的是《水浒传》和《西游记》。《水浒传》中问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与林冲有什么关系”,学生比较熟悉的往往是某一个人物的故事,而这道题细化到梁山好汉之间发生故事的因果关系,如果阅读不仔细,很可能遗忘。《西游记》考的是“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学生首先要熟悉孙悟空的三次离开,然后梳理哪次是主动离开。如果平时阅读时缺少对于相似情节的梳理,恐怕三次离开也记忆不全。所以在熟悉单个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点的整理,把它们串联起来,以便加深印象。
三、 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交叉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今年的小阅读不是常规的说明文或议论文,而是关于北京地下水的一篇文章,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报道进入语文试卷并不罕见,但像这样作为阅读题,并插入图表,实为今年的“新”变化。这篇文章基于北京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解释现象、分析原因,很像地理题。所以学生第一眼可能会无所适从,但只要静下心来,把文章和题目看懂,还是能找到依据。
比如第一题“‘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这一句中的‘26.55米标注在图1上,那应该标注在哪里?”图1是北京地下水的横截面示意图。文章中有这样的提示:“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找到这句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第四题“从图2看,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哪一条调水线?它的起点是哪里?”则完全是看图题了。近年的中考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非连续性文本,能否看懂图表、从中攫取有效信息显得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在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地理等多有涉及,结合语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就能把这些知识和方法整合起来。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四、 阅读理解难度加大
这个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古诗词赏析和大阅读上——古诗词考的是课外篇目,大阅读的理解难度大大增加。
古诗词赏析是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对于词的内容,学生能够看懂,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蒋捷这个人物不熟悉,答题时考虑不全面,不能把课外的诗词与课内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第一题“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问题的范围很大,是整个上阕,所以学生需要答得全面。不仅要注意到直接抒情,还要注意到借景抒情,并结合原词内容加以分析。这些抒情方式在课内诗词赏析中出现过,但学生答题时往往三言两语概括,所以也容易失分。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文本,做到有序答题、层次分明。第三题“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除了理解到慨叹时光流逝,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词后有“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的注释,但留意到这个要点的学生不多。所以,这是今后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另外,这两道题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关注了“怎么写”这一方面,这也是近年中考的出题方向。
大阅读是毕淑敏的《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作者由自己的一张头颅CT,想到了它承载的人类思想,而这些思想正是人类的精华,照亮后人,永垂史册。文章内容深刻,语言精致有味,充满了诗意,也为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以第一题为例,“为什么说头颅‘是很精致的?作者写它的‘精致有什么作用?”首先要到原文找到头顱精致的依据:“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学生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归纳要点。这里的归纳不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需要把原来抽象抒情的文字变成具体平实的语言,需要清晰的思路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这里第一问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第二问则是对结构的把握。学生需要把这段文字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认识到它对于下文的铺垫作用。后面的几问也是如此,一是本身写作对象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难度;二是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分点进行整合概括,所以难度很大。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文本,适度提高阅读理解的难度,多多积累答题方法。
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归根到底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把握学科规律,才能在答题时鼓起信心,灵活应对各种“新”题型。2017年中考结束,全国将统一使用部编版的语文新教材,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挑战。中考试卷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沈静,江苏省昆山市,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