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可以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提示联系”的过程;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合理适时的呈现,体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转移教学的立足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呈现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
一、 呈现内容,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提示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实质,发展思考能力,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例1,教材中是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这一知识背景来呈现,再加之哈尔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和海口这六大城市的气温,让学生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来提问,从而引出0℃、零下温度和零上温度;加之生活中的存折的教材呈现引入,这一易而见的生活素材,使负数知识简单而易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空洞知识的说教。这先从知识背景出发,再引出知识的形成,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提示了内容之间的联系。既让学生能够比较快的吸收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 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应体现应用过程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确定起跑线》教材内容,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我亲自带学生到操场进行测量(虽然学生测量数据不一定准确),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体验的教学过程活动,对学生的今后应用知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教学设计活动的引入,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跑道的长度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的長度各是多少?各条跑道之间的长度相差多少?”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都会主动去思考,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就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完成。这样教学内容的呈现,也反应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活动的过程,丰富了数学知识活动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数学知识内容素材的呈现,应贴近现实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教学内容素材的呈现,如何贴近学生的现实,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素材的选用,要生活现实。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二学段学生的活动空间比第一学段学生有了较大的扩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展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兴趣”。因此,教材素材选用应来源生活现实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例如,我在长汀听了沙县实验小学官凤姬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官老师在这课的教学设计,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引导学生交流、动手剪拼,再展示提问: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小组合作,操作探索,汇报发现,最后师生一起总结,理清思路,加深体会。官老师在学生的剪、拼等一系列验证活动中,都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获得探究活动的经历与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官老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用了一些心思的,素材的选用与呈现都体现了生活现实和学生生活的贴近。
2. 素材的选用,要数学现实。
“素材数学现实,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构建数学认知结构。”这是我们《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可见,素材的数学现实性的选用与我们数学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从三角形的概念引入;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可以从整数分解中引入等等。我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时,在引入素材的选用中,采用了圆柱的特征对比中进行,这样既可区分它们的特征,又可以建立学生知识间的联系和构建数学知识认识结构。再探究圆锥的体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间的关联,这素材数学现实性,从内隐到外显中发现,推理中归纳总结。这样处理教材,确保教学始终围绕着学生思维转,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分析,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概念内涵。
3. 素材的选用,要关注其他学科现实。
其他学科知识与我们的数学许多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我们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入与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现实”了。
例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3个45的积是多少?结果全班差不多一半的学生这样做:3×
45=125。在第二天作业反馈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用展台出示这么两道题:①3个
45的积是多少?②3个45的和是多少?再让学生反复阅读比较这两个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片刻,这时有学生纷纷举手了,并能说出错误的原因,这样的教学素材呈现,对“积”与“和”联系与区别又进一步理解了,并且把语文学科中阅读能力应用于数学知识,不仅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数学素养。这正是学生自己学习内容深入与理解的升华,正是语文学科知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不断增强阅读兴趣,享受到数学阅读带来的快乐和价值。
四、 结束语
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合理适时的呈现,体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转移教学的立足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相信,在今后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关注教材内容呈现及设计,就能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3-65.
[2]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的研究[EB/OL].小学教学设计网,2008.
作者简介:项艳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