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偏重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而案例教学以现实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重视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一、 引言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经济管理课程类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包括案例的选题、搜集、撰写、运用、储存、更新与版权保护等。金融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概念原理多、内容庞杂。一直以来,金融学传统教学多以基本概念以及原理介绍为主,理论的抽象以及概念的枯燥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效果都难如人意。如果紧密联系当今社会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及金融发展趋势,采用案例教学,可以使专业抽象的金融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金融专业思维,提高他们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及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 避免理论教学过于抽象
金融学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有关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涉及大量的金融学基本术语、数理逻辑推导,可以说是内容庞杂,其中有些不乏晦涩难懂。另外,由于《金融学》通常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相关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在此之前的相关课程只有《西方经济学》),同时大部分同学还缺乏对社会经济的了解。所以,如只是以课堂讲解这种灌输式教学,则必然导致学生应试型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态度。但实际上,有关货币金融的理论多是从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所以,在理论讲解同时结合相关案例,可以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格雷欣法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如有学生列举假货充斥、山寨版横行,一些明星靠绯闻博人气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外汇券的追捧这一现象,再归纳格雷欣法则成立的前提条件,并进一步分析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流通是否出现这一现象?因此,通过案例教学,使得一些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和兴味盎然,使学生从直观上把握理论本质。
(二) 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学是一门致用之学,学习金融学理论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提高金融素养,培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的讲授仍是以教与学的单向信息流通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原有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身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读能力。另外,对于同—案例,虽然获得的信息和情境相似,但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见解可能不同,所以案例教学通常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老师可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能力能力被充分激发。例如,在讲解信用形式——高利贷时,我们指出,虽然高利贷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形式,但即使在现代信用体系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以2011年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为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析这场风波爆发的前因、后果,并由此探讨民间借贷合法化的问题。
(三) 案例教学可以体现金融学课程实践性特点
金融学虽说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但课程体系中很多内容都是实务的。因此,在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金融实践技能,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金融市场一章中,涉及股票、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流程等,如若照本宣科的讲解,缺乏模拟和实际操作流程的展示,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培养金融实践技能。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市场时,以“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航油”事件,说明期货、期权的功能。在讲解商业银行业务时,可以某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为例对其业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及其盈利特点。
三、 案例教学在现实中的困难
(一) 案例教学给老师的挑战较高
案例教学实现趣味性、应用型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这对老师是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案例选题、搜集和分析。案例选择既要经典和现实,又要考虑到与教学内容的切合度。案例讲解和讨论时,既要善于组织和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又要善于归纳、总结。另外,由于金融学与现实联系密切,案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这些都需要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所以,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评价体系上给予支持,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的积极性,否则老师们也会面对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时间分配问题。
(二) 案例库源供应不足
尽管许多高校、任课老师都很重视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也没有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不少案例都是“拿来主义”,案例陈旧,与当前经济状况不吻合。另外,从已有的一些案例教材来看,很多是节选自杂志、报刊或者互联网,案例本身就包含有作者的评述,对读者构成先入为主的影响,使得很难展开分析和讨论。金融案例分析讨论是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在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收集和整理,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
(三) 学生案例讨论主动性不足
在案例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根据知识点准备相关材料,对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描述,也需要学生在课前对相关案例的背景材料进行搜集、分析、思考,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课前准备,特别是一些背景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很难进行课堂讨论。另外,案例教学是要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为前提,对于已经接受了十多年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习惯于以老师为主的課堂讲授,这些会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变成教师的举例和讲授,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也因此,案例教学的普遍运用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endprint
四、 怎样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
(一) 案例必须“精挑细选”
案例教学通常由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提供相应的案例,然后提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设想,由学生一起讨论。案例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案例必须和所学内容匹配,即针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精心筛选准确、典型的案例,能反映金融理论问题的本质,能使问题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又是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即通过案例分析,能调用学生已有知识,学以致用,真正把所学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案例必须注重趣味性。授课老师一定要密切关注金融时事的变化,给学生提供最及时、最生动的案例,内容上尽量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形式上多种形式并用,比如小组讨论,正反观点辩论,这样才能激发参与者的兴趣,进而能自觉主动的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参与到课题讨论中去;第三,案例必须有启发性。案例讨论要基于案例但又不能仅限于案例,而是基于案例讨论能做延伸性思考。比如在讲到高利贷时,我们可以2017年上半年引起广泛讨论的“于欢刺杀辱母者”这一事件展开讨论。首先,该案例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事件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信用体系下为什么高利贷仍然得以存在;其次,属于当前热点问题,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学生对此事件通过其他渠道已有所了解;最后,这一事件的表象是一起高利贷纠纷引发的恶性事件,但它背后却折射出了当前信贷资源错配、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民间借贷合法化的问题,所以这一案例也提升了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二)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系统讲解,而且现阶段金融学本科教学都是大班授课,即学生数在100~150人左右,一学期课时一共54或57学时,而案例教学通常是采用课堂讨论为主,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数太多,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否则耗时过长,效率低下,这就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当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因系统理论知识不足而无法掌握知识结构的全貌。所以就目前而言,还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两种方法互为补充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案例通过动态化的画面直观地展现演示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为学生进行专题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和帮助学生也可在课后进行复习、讨论等,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特别是金融学里的很多内容是以企业运作实际业务流程为背景,借助网络资源,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概念,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四) 加大对案例教学的支持
案例教学追求学术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这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同时也加大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量,所以学校有必要为案例教学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比如在学生的学业评价和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上,学生是否可以用案例分析报告代替考试,于教师而言,这部分工作是否能纳入科研考核,从而破除目前很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尤其轻教学研究的怪象,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可为教师之间展开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王飞.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53.
[2]刘群芳,张敏.金融学本科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探析[J],2011(5):28.
[3]罗频宇,李明.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J].教学研究,2011(10):62.
[4]刘任重.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1(6):123.
作者簡介:高艳,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