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可见,少年之于国家,意义可谓举足轻重、非同寻常,故教育一事更可称为重中之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则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探析;创新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愈来愈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愛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到本世纪的“十一五”、“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数次人大会议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都足见党和国家对这一命题的关注与重视。
然而,这也恰恰说明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当前社会中的缺失,教育功利化现象已经不容忽视。目前,升学率、就业率已经成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标签,失去了教育的本真面目,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培养了大批利己主义的青少年,长此以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美好理想终将化为泡沫,所以唯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合格的国家接班人。
二、 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然而,面对严酷的升学压力,学校想要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确是极为困难的,但也并非毫无办法,学校教材的开发、课程的重置、专家的聘用等都是可供参考的渠道,下文将对此做具体论述。
(一) 开发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难以胜数,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启蒙教材更是育人成才的基石,如《孝经》、《弟子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大学》、《千字文》等等。故而,教育部可以考虑开发这些传统文化教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过去语文教材中虽然也出现过《论语》、《庄子》、《孟子》、《史记》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篇章,但由于受到考试的限制,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字词解析与内容理解,以知识教学为第一要务,传统文化的渗透相对而言要弱化许多,育人的导向性也不明确。所以,开发传统文化教材时就需要有所改进。
首先,传统文化教材的开发应独立于语文课本之外,前者以人文性为主,后者鉴于考试则以知识教学为主。其次,编纂传统文化教材时可以根据“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的标准分为三大篇章,每个篇章下设五个小节,开宗明义,层层推进,直接给予学生明确的导向。同时,在教材的每个章节中可以增添相应的时事新闻,让学生每学完一个篇章可以对相应的事件进行理解辨析,明断是非。久而久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慢慢健全,逐步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 转变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前文提到,语文教学虽然与传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关系,课堂教学仍然以知识教学为主,所以想要真正达到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就需要另外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首先,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班会课与晨会课是提升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阵地,故而可以每周选取一节班会课或者晨会课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当然,学校也可以开设专门的校本课程。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段的意思之外,还应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摒弃传统的考试方式,将它与寻常的语文文言文教学区分开来。因此,可以考虑课堂上穿插一些相应的视频、音频、图像、广播等,如《幸福人生讲座》、《天下父母》、《国学讲座》等等,形式多元化、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寻常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打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易于接受、乐于改变。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也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学生课堂。所以每章学习结束后,除了让学生对时事新闻、典型案例进行辨析外,还可以考虑让学生根据章节内容,自编自导自演一出短剧,短剧的内容可以是古代的一个故事,如《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也可以是改编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如此,既可以加深他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并调动课堂气氛等,从而真正地寓教于乐。
(三) 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师资
鉴于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长期的淡化与缺失,所以,即便是目前的在校教师也不一定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遑论给学生开设课程了。
因此,想要系统地解读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除了注重教材的选择、课程的重置外,还要涉及师资的培养和挑选。从当前的师资培养来看,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块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故而,往后大学的师范专业应注重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支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确保教师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专业素养、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高中初中阶段,学校则可以请专门的国学教授来给学生们开设校本课程,定期开设讲座培训现有师资队伍,根据实际情况分化出一批能够担此重任的教师团队,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课时纳入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课时,从而确保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其中。
总之,学校教育应当抓住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契机,尽快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中来,加快开发教材、重置学校课程、挑选培养师资,同时结合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来共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共铸中国梦想!
作者简介:鞠俊,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