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
摘 要:家庭是儿童成长初期接触最多的认知环境场所。孩子是父母的延续和镜像,原生家庭环境、父母双亲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作为性格重要塑造期,家庭背景在其中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需要结合不同背景因素展开客观分析,找出其中突破点,致力于现代小学生良好性格品行的构建与重塑。
关键词:家庭背景 小学生教育 性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a)-0149-02
性格是指个体的长期习惯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因素,是根据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态度与其相适应的长期习惯累积形成的,它的基本特征分为态度、意志、情绪、理智4个因素,具体表现又可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1]。家庭因素是儿童成长发育初期阶段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影响,对小学生的性格形成过程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1 不同背景家庭下现代小学生性格形成受到的影响
(1)不同家庭教育状态下的影响。
一为养育型。部分文化水平偏低的家庭中,父母受限于自身教育认知,对孩子的教养工作仅仅停留在养育层面,忽视了对其性格、品行的引导塑造,缺乏作为父母的责任感,对子女监管和教育不足,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性格孤僻等现象[2]。
二为专制型。具体表现为父母双亲在家庭结构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专制独断是其重要的特征。在这类家庭中,父母缺乏对子女的尊重,忽视孩子的感受,家庭内部缺乏民主和平等,致使小学生易形成内向胆小的性格,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三为娇惯型。具体表现为父母过度保护和极端宠爱,一般情况下与其他学生无异,但是在长期的过度保护和照顾下,容易导致小学生失去许多自我独立、自我成长的机会,难以独自适应到家庭以外的环境当中,心态较同龄人幼稚,行为处事多以自我为中心,或可表现为懒惰、贪玩、任性、缺乏同情心等。
(2)角色缺失状态下的影响。
一是父亲家庭职位空缺的单亲家庭对小学生的性格影响。家庭父职是儿童性格中自信、冒险、胆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等因素的来源,对小学生的自信和勇敢、坚强等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庭父亲职位的缺失使得学生的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二是母亲家庭职位空缺的单亲家庭对小学生的性格影响。家庭母职是儿童性格中温柔、细致、敏锐等因素的来源,也是儿童成长中重要陪伴、信任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3]。家庭母职的空缺容易导致小学生性格孤僻,长期压抑封闭,缺乏交际交流,情绪波动较大。
(3)人际关系不和状态下的影响。
部分家庭存在关系疏远、缺乏交流的现象,表现为家庭矛盾尖锐、夫妻关系恶劣,且由于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存在性格缺陷,加上文化教育程度低,造成家庭氛围较差,家长自身情绪无法疏解时,通过对儿童或配偶使用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冷暴力等方式进行发泄,易导致儿童畏缩、阴郁等性格的形成[4]。在长期的家庭冲突和矛盾下,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对家庭充满恐惧、失望、焦虑等,逐渐形成内心创伤和心理疾病,且个体行为偏激,甚至产生抑郁。
2 改善现代小学生性格的主要策略
(1)营造平等家庭范围,创设良好性格形成环境。
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关系是双向的,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是直接作用的。作为父母必须要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到作为家长的职责和义务,重新认知亲子关系。当前时代下,现代小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家庭中希望占据一定的平等的“地位”,对于“重视”与“尊重”的诉求也逐渐清晰[5]。由此可知,新时代的合格的家长也应该重新摆正亲子教育理念,学会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平等沟通,摒弃掉孩子只能服从的观念,以尊重个体独立性为原则,将信任、民主、和谐纳入教育元素当中,奠定良性沟通基础。儿童时期到青少年阶段都属于自尊心最为敏感的成长阶段,自尊心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组成,对未来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面向小学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耐心和尊重,不要采用责骂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学会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其次,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关系,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身心状态。通过平等亲子关系的倾听和沟通,了解孩子成长发育阶段的身心变化,给予耐心和辅导。
(2)加强家校沟通衔接,重塑父母亲子教育认知。
为强化多方沟通教育职能,还可从进一步推动家校衔接的方向着手,通过专门的家校信息平臺及时对接教育信息,并将维护小学生性格健康发展的目标作为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任务。首先,相关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家长的家庭职能教育工作,包括家长会、家庭探访、教育咨询、家庭关系与心理咨询等。这些责任工作者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教育”的多个方面,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建立政权的家庭教育理念,通过大量的定期培训和教育咨询,为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做职能辅导和知识扩展。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家庭,学校社会工作者将提出专业有效的家庭教育建议,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干预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组织学生、责任教师、班主任等开展对家庭教育的状况评价,且有效增进家庭交流和亲子关系等。学校及时反馈班级情况和学生表现,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三者间的互动联系,深化教育工作间的理解和支持。教育系统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有效掌握学生家庭状况,针对经济困难家庭或特殊家庭可以协助申请相关的教育补助资金或教育资源,若发生突发情况可以及时了解和汇报给监护人。
(3)遵循以身作则原则,构建相互严格要求标准。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有利于青少年全方位的素质发展。家庭环境中,父母双方互敬互爱、和谐友爱是营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的前提条件,有利于陶冶完善子女性格,在教育上夫妻的互相支持配合,也能有效促进子女教育工作;相反,家庭关系紧张将直接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导致孩子性格发育有缺陷。同时,父母除了严以律己也要注重孩子教育的严格,必须张弛有度。第一,理性施爱。在教育过程中重点遵循“以理服人”原则,同时避免过度溺爱,强调适度原则的爱护。第二,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子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给予子女空间,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行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权威命令,同时遵循“以身作则”原则,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利用标杆作用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第三,正确导向。家长必须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德育人,直接影响子女的价值观形成。家长以培养高素质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充分重视子女发展潜力的挖掘,促进其个性发展和精神建设。第四,要求适度。严格要求不等同于严苛要求子女,针对子女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培养目标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教育重在张弛有度。第五,教育一致。家庭环境中的子女教育必须结合多个家庭成员的力量和理念的一致性,通过保持教育价值观、教育要求和方法手段的前后连贯、协调一致,产生教育合力,进行形成引导价值。
3 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家长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内容,明确自身的职责义务,端正家庭教育的态度,为子女成长发育构建良好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以促进现代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艳秋,李肖红.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9):58.
[2] 朱海雪.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78-81.
[3] 林晓翠.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的研究[J].才智,2019(20):142.
[4] 李冉,李文霞.家庭对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3):168-169.
[5] 杨璐.单亲家庭对小学生成长的心理影响——基于离异家庭的视角[J].教育观察,2019(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