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资讯

基于新媒体的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探析

基于新媒体的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探析

张敏

摘  要: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信息化技术已经充分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通过信息媒体技术将原本枯燥无趣、单调无味的朗读教学环节生动形象化,以图文声像全方位的感受形式展示课堂教材内容,创设出良好的朗诵朗读情境,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朗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在新媒体技术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加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实操应用性,加大实践性研究和经验积累,以期促进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提高朗读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新媒体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a)-0168-02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组成环节,也是小学课堂常见的教学形式,主要通过诵读课文内容,将教材里的文字内容转换为有声语言和情感表达,构成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涵。朗读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技巧,深化学生对教材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朗读教学的优势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现借助于信息化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以期实现小学生语文朗诵教学成效的突破和发展。

1  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单一,实践趋于套路。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内容,虽然对朗读方法做出多种方式的尝试,但很少对课文进行延伸和扩展[1]。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已经诵读过多遍课文,大多已经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课文的反复朗读,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兴趣低下,导致语文课堂教育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下降。

(2)朗读意识匮乏,预置时间不足。

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从而忽视并取消了语文课堂的阅读、朗读教授环节[2]。并且,课任教师语文教学中多采用自由朗读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忽略了一些必须要教师引导和辅助学习的精读文章,课堂朗读环节教学时间受到讲解环节、提问环节课程安排的挤压,使得实质性有效的朗读教学时间较少。

(3)评价模式欠缺,朗读实效流失。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朗读的表面形式,忽视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朗诵指导,没有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导致学生朗读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教案和课堂设计当中有意识地设置朗读环节,却无法高效应用“朗读法”进行教学[3]。语文课堂以学生自由诵读、齐声朗诵以及个别学生独诵等常见的形式开展诵读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朗诵多数不做评价和指导,长期下来使得学生积极性低下,缺乏鼓励和信心,失去课堂热情,逐步以敷衍的态度去朗读学习。

2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突破路径

(1)创设影音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语文教师在学生朗读教学环节的初期阶段,借助多媒体的影音成像技术先向学生播放视频和音频素材资料,使得课堂产生相应的环境氛围,营造课文类似的感情环境,使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情绪与课文作者、文章背景环境等形成感情融合,从而达到深化情感认识的目的,再由此展开后续教学[4]。例如,教师教授《狐假虎威》一课中,教师可借由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展示课文相关动画视频,通过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内容对学生进行课文初步介绍,使学生明确基本角色构成后,再通过情境的创设将学生进一步带入课堂。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的动物形象角色,鼓励学生用动物的声音角色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文章,随后引导学生揣摩故事角色的思维、行为特点,进一步深化课文内容。而在教授《西湖》这类以景观描写为主的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收集大量的西湖美景的图像素材作为诵读环节的多媒体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仿佛身临西湖其境,以此提高课堂朗诵教学效率。

(2)逐层解析课件,完成情感递进。

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经充分应用到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课堂有序高效,对于文本内容的逐层解析也具有重要意义[5]。首先,教师可借助新媒体技术多元化、现代化特点,使文本内容趋于具象,由此对课文重点的段落、句型展开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把感情元素带入到文章朗读当中。例如,在《船长》一课教授中,教师可针对其中的景象描述、人物行为描述等特征,在新媒体设备中逐层展现,使船长哈尔威、薄雾中的大海等事物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在朗读过程中依照直观地感受、体悟人物心态变化,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主旨。在课文《二泉映月》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着重分析理解人物由叹息到哭泣、由激愤到呐喊的情感递进过程,层层分析句子的修辞、课文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引导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产生同情和敬仰,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停顿、声调轻重等,实现朗读能力的提高。

(3)丰富感官体验,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教学中,学生获取的感官体验与朗读兴趣基本成正比关系。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呆板无趣,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而新媒体信息技术则在创新型教育模式上具有巨大的优势,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例如,《秋天》这篇优美如画的写景短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首先先带领学生将文章内容理顺结构脉络,并展示多媒体的动画影片,通过蓝天白云、零散的飞燕、黄叶梧桐、金黄的稻田和麦子等具现化的秋景元素,为学生展示出迷人的秋景秋色。教师通过范读课文,配合多媒体的视频展示,向学生创设了一番秋意美景的朗读意境,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享受,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意蕴壮美的秋天画面,在多元化的朗读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

(4)建构评价模式,指正错漏之处。

学习的朗读评价中,教师应当注重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通过语音、语调、停顿、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大部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尚未能充分掌握朗读技巧和朗誦能力,基本是处在“识字通读”阶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学生进行朗读时对其做出朗读的指导,除了基本的流畅、文字发音正确等要求标准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控制朗读节奏、调整朗读语调、带入朗读情感等,将朗读技巧和朗读能力培养作为语文课堂教授的重要内容之一,把朗读教育指导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与此同时,在学生完成了朗读的展示后,教师应该及时、恰当地给予学生朗读评价,不管朗读的主体是学生个人还是学生集体,还是以角色扮演形式或是分组等多样化方式式进行,教师都必须做出讲评,对朗读做出评价反馈。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通过激励肯定机制,鼓励学生对朗读的参与和主动学习训练,及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升其朗读水平。

3  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标改革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教学辅助工具,有利于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优化设置,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逐步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实现朗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培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92-93.

[2] 师文静.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8):35-37.

[3] 韩生功.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87-90.

[4] 黄思英.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八辑)[C].2019:3.

[5] 邓梦诗.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A].教育理论研究(第八辑)[C].2019:3.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6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