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
摘 要: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也是从校园到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立足长远,把握当下,多管齐下开好思想政治课,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模式和途径,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成为青年学生实现专业知识更丰富、心理素质更强健、理想信念更坚定的动力,切实把高等教育的优势转化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新动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生成长 重要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要担当起创新思想政治课的责任,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1 思想政治课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抓好整改落实,是落实初心和使命的要求。
高校是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层次、心理结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处于巩固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多元化,各种观念、思潮、信息也在影响大学生们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如果没有及时加强“补钙”,他们会做出违法违规的行为和事件。如“药家鑫案”的惨痛教训。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被害人张某撞倒。恐张某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在张某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其杀死。逃跑途中又撞伤2人。
事件的发生让人警醒,作为年轻大学生,既不对他人负责,也不对自己负责。不对他人负责,表现在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对自己负责,表现在处理应急事件、突发事件方面,缺乏责任担当。而一个人责任心的缺失,既有个人的因素,对自己的“三观”塑造重视不够,也有社会的因素,从家庭到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育和强化未能起到重要作用。
2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分析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思想政治课一直都存在,但同语数外及其他应考科目相比,所处的地位比较边缘化。
一是课程过于严肃。思想政治课宣讲的内容主要是公民的社会道德、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题材大都相对严肃。
二是教育方式相对教条。政治内容具有高度敏感性,讲解大都照本宣科,造成教与学的“两张皮”现象。
三是传统学习观念误区。在接受应试教育的当前,学生大部分都在为中考、高考、大学过级而考试,对于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用。
四是接地气的创新和探索不够。思想政治课在创新“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和方式上存在不足,需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发挥教育和感化作用。
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去教会孩子们、青少年去追求美好的东西,去逼迫自己思想好,做好事,对自己心灵上的消极和懒惰要有不满感[1]。通过思想政治课,扣好人生最重要的第一粒扣子。
3 创新思政课的途径和方式
思想政治课到底该如何上、如何讲,如何实现从“要我学思政课”到“我要学思政课”转变。需要一种自我创新、自我革命的精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打开了思想政治课讲解的新模式。他说:“对我们来讲,还是要更好地去把握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宏观的命题讲得让学生能够入耳、入脑、入心。我们也要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对这些思想的伟力产生亲近感上,做更多的努力和工作。”
高校面对的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准时代的脉博,聚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多角度、多维度创新思政课,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真正让思政课变成让大学生喜欢、受益的学科。
(1)唱响思政课主旋律。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校要策划好思政课,给学生们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和引导,让思政课成为心灵成长的催化剂。
一是从课程设置层面,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创新形势政策课机制,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策划并每年开展院士、名家和校领导带头上讲台,到学生中开展面对面的思政课,拉近距离,用浅显直白的语言,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引导大学生们增强对思想政治课的亲近感。
二是从学校活动层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配齐配强教师队伍,开展好老师、学生参与的思政工作座谈会、交流会,建立互动机制,增进共识。
三是学校的党建、社团等组织,要和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衔接,各有侧重,以党建强思政,以思政促党建,营造百花齐放的思想政治课教育环境。
(2)练好思政课基本功。
练好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功,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质量提升和特色塑造上做真功、求实效,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工作,时时处处给师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和引导[2]。
一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完善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团队的考核模式。要制定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老师的考核严格做到对表对标,增强教师队伍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技能。
二是思政课教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青年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3]。
三是切实转变“严进宽出”的观念。切实改变对大学生毕业认证的考核模式,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自主学习创新和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3)創新思政课新模式。
作为高校,在思政课的教育管理和考核模式上,要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顺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要求,彰显大学应有的人文关怀。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特点,“量身定制”思政课,让课程教育更有针对性、指导性。
一是创新教育模式。思想政治课在宣讲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同时,也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做好心灵成长的指引。
二是建立思想政治课资料库。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案例心得编入资料库,推送到校园平台。并根据新情况、新需求定期对平台进行优化升级,让思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是依托大学生工作大数据平台,构建起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精准思政育人体系。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以及大数据等,了解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如针对个别思想状况有其他不正常倾向的学生,要及时采取“一人一策”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帮助矫正,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高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紧贴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爱国奋斗,铸魂育人的新作为,努力提高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切实让大学生们在最好的年华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3.
[2] 杨庆山.淬炼办学治校基本功[N].人民日报,2019-07-21(5).
[3] 简敏.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N].重庆日报,2019-0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