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容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利用积极性教育方法的频率相对较低。针对以上问题,该文从3个方面提出具体创新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参考。积极心理学是以传统心理学为基础,相对传统心理学更加注重人格培养、积极性情绪的挖掘和探索。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独立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幸福的体验。在积极性方面,主要融括3点:情绪的积极性、人格的积极性、环境的积极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c)-0240-02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相对于传统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倡导积极的人本论、人性论,将培养人的积极性格、情绪、品质、心理作为研究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有效避免消极心理学看待问题过于片面性的错误现象,能够有效提高个人、团队的快乐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推动人和人之间的和諧共处,促进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快乐、幸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思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2 积极心理学理论个体研究对象
第一,积极心理学追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指的是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骄傲、愉悦、快乐、自信以及主观幸福感等的积极性外在表现或内心表现。其中,以主观幸福感最为关键,它也是教育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对象,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使学习成绩、能力较差的学生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继而积极改正缺点和不足,以主动、向往的态度建设自己的未来。第二,在积极心理学人格研究方面,其可以有效转变消极性人格,使其成为积极性人格,使学生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继而致力于思政学习当中。第三,在集体和环境层面,积极心理学关注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外部环境,要求外部环境体现出积极性氛围。
2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批评教育较多,激励教育较少
现阶段,高等院校学生问题是思政工作关注的主要内容,教育从业者普遍立足于上层审视者的身份进行工作,致使批评教育成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式,对鼓励、激励、赏识性教育方法的应用相对较少。教师以说服、惩罚、劝阻等的形式对大学生言行举止进行制约,造成大学生群体对思政教育工作逐渐产生排斥情绪,学生问题不但难以良好解决,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高等院校思政工作对学生闪光之处挖掘不足,时常出现以偏概全、以全概偏的现象,再加上部分学校虽然重视环境教育,但是积极学习环境的建设缺少连贯性和持续性,继而对高校学生群体思政工作的开展形成负面影响。
2.2 理论灌输较多,实践体验较少
在我国传统教育思维的作用下,高等院校将理论灌输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开展的主要途径,将思想政治中抽象的、具体的、复杂的观点以“大水漫灌”式的方法强加给学生,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熟记甚至背诵这些理论知识、定义、概念,但是难以对其中的内容产生实质性的理解,思想政治觉悟、观点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为生活在祖国最繁荣昌盛年代的“00后”,受互联网文化、西方文化影响,他们更加崇尚自由空间、公平社会,希望在校园生活、学习中被同学、教师、领导等其他人员的尊重,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富有逐渐。因此,将传统教育方法强制使用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上,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将对他们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造成不利影响,使其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3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缺少积极心理学思想的问题,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师、思政辅导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充分积极地应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本论、人性论,将培养人的积极品格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提性工作,将建设积极性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作为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工程,继而改变当前思政教育质量、效率较低的现象。
3.1 长期坚持高校学生积极心理挖掘,调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内心积极性
为实现学生积极性心理的有效开发,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长期致力于此项工作,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建议。第一,创办各个学科的学科竞赛,引导、调动和鼓励当代青年大学生融入到竞赛当中,以竞赛促进学科建设,以竞赛促进学生成长,激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第二,以校园俱乐部、校园社团为主阵地,延伸、拓展、鼓励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充分发挥不同学生主体的特长和优势,在自我管理和教育中不断成长。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也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亲身融入到各项校园活动之中。
3.2 加强大学生积极性人格的培育,提升大学生主体思维意识
理想、目标,是“社会主义中国梦”实现现代青年个人成长的关键词。因此,这两个关键词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人员应切实提升对学生理想、目标的重视度,帮助没有目标的学生定制目标,引导理想不明确的学生树立理想,继而不断提高学生努力前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践行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人生观,带领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与重点。
3.3 构建积极性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认清立德、育人的根本理念,将德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所有教育工作和环节,形成服、教育、管理、文化、科研、信息化育人的新局面,构建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奠定夯实的环境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还需要立足于实际,积极帮助在生活、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精神帮助、物质帮扶和教育支持。同时,以家庭、家风教育为切入点,利用组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建立信息化家长交流卡,定期给学生家长打电话,或者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继而形成稳定、有效、畅通的反馈机制,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园中的表现,让教育人员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心理活动,继而帮助学生家长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积极性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家庭教育可行性、有效性的稳步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李俊平,茌良计.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4):78-81.
[2] 严苏丹.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6,28(4):120-125.
[3] 魏晓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