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 李松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带来机遇,面对资助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载体,适应学生需求,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激励功能,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 资助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c)-0206-02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日趋完善,已初步形成多种类、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型资助系统。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受资助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达到1150.30亿元,比上年增加99.56亿元。但是,经济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受资助学生的教育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虚拟性等特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围。张桢(2016)、李传兵、陆巧玲(2017)阐述了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即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信息的多众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新媒体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发展的储备力量,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大学生容易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新媒体的复杂性加剧了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失衡与行为异化问题也逐渐严重。陈志勇(2015)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过程,比较了思想政治教育变化与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探寻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王庚(2014)指出,应该推动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发挥主导价值的导向功能,提升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钱国军(2015)、刘斯文(2016)指出网络的隐蔽性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任性”,“互联网+”使“充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常态,因此,需要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监管机制、引导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赵殷(2014)指出,通过巧用新媒体平台,开发微信、微博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引领校园新思潮,传递校园正能量。张旭昌、陈方辉(2018)认为应该拓展新媒体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做好高校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
已有研究通过分析新媒体的特点,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但是,未能结合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和认知规律,深入探究新媒体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长效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不断创新资助育人工作,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提高工作效果。
2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中的应用现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在江苏省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高职院校3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一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問卷3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95%。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样本中,男生156人,占样本40.84%;女生226人,占样本59.16%。从年级上看,一年级学生为122人,占样本31.94%;二年级学生108人,占样本28.27%;三年级学生152人,占样本39.79%。从专业分布看,样本中文史类学生157人,理工类123人,艺术体育类102人,一共涉及10个专业(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广告设计制作、体育保健)的在校大专生。
2.2 受资助大学生的上网状况
该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上网主要方式、上网时间、登录平台、关注信息类型、上网目的等进行调研。调查研究表明,约有72.5%的学生通常使用手机上网,经常使用电脑上网的学生占26%。由此可见,当前学生上网采用电脑和手机这两种方式的占绝大多数。手机超过电脑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生每周上网的也比较多。调查表明,有8.9%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20h以下,36.2%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20~30h,40.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30~40h,14.4%的大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在40h以上。
学生经常登录的社交平台依次是QQ、微信、个人微博、抖音等。根据调研显示,有42.8%的学生选择为微信最喜欢的交流平台,有20.5%的大学生选择QQ平台,15.3%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微博或者博客为最喜欢的上网媒介,还有12%学生认为抖音是较好的交流平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经常使用的上网平台宣传相关的知识,拓展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等深受网络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通常关注体育文娱、游戏资讯、旅游和购物信息,对于新闻时事、教育科技等关注较少。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上网可以获取各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网络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通信方式被广泛应用到学生工作中。调查表明,有95.41%的班级、院系拥有新媒体账号。在被调查者中,有76.8%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班级或者与院系的新媒体账号。可见,高校中运用QQ群、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学生管理具有普及性,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学院和班级的公众平台的关注度逐步下降,关注信息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2.3 大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网络化的认识情况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知,该调研主要关注学生对资助育人的关注度、教育效果、教育方式、网络信息影响程度、信息分辨能力。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86.2%的大学生对网络资助育人教育方式更感兴趣。当问到“是否有必要建立资助育人网络平台时”,有78.6%的大学生表示有必要。我们发现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在开放、互动的网络情境下接受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网络化工作水平有待提高。调查显示,7%的大学生认为院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宣传相关知识,有58.2%的学生表示“所在的院系能利用网络媒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有24.5%的大学生认为“院系没有利用好网络资源,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网络化资助育人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大学生最喜欢的教育方式依次是:交流群(26.4%)、网上投票或者辩论(24.2%)、直播(19.6%)、手机报(12.8%)和网络课程(6.3%)。部分同学提出,可以采用课程直播,加强师生互动,加深对问题的思考,而不只是灌输知识。
网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45.4%的大学生认为对其肯定会产生影响,30.9%的大学生认为可能会产生影响,14.7%认为肯定不会,还有9.0%学生表示不确定。由此可见,网上的负面信息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占领网络资助育人的主阵地对于弘扬主旋律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对于网上资助信息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当被问及“你对网上资助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如何”时,28.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是非辨别能力,29.5%的人认为自己是非辨别能力一般,30.2%的学生认为分辨能力很差,11.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辨别能力不确定。可见,在大学生中至少約40%的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有待加强。
3 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追求个性和自由,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不愿意受到学校、家人等“权威”的束缚,想在大学期间获得独立。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总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国家政府机关、官方媒体、学校教师具有较高的话语权,通过单纯地说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传统机械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急切渴望。
新媒体凭借其开放性、共享性、及时性等特点赢得了大学生的偏爱。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从而使学生在网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心理上的自我满足。微信、微博及QQ、抖音等平台开展资助工作,能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增加网络资助教育网站、微信、微博平台的服务功能,解决学生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提升了资助育人的效率,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渗透到大学生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利用新媒体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时,必须注重教育目标的体现与内容的渗透性相融合,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将资助育人融入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时,提高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使用能力,从而有效避免媒介对人的负面影响,达到“媒介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张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高教探索,2016(2):118-123.
[2] 刘斯文.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66-67.
[3] 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51-52.
[4] 李传兵,陆巧玲.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49-50.
[5] 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4-87.
[6] 陈志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10):127-130.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发展性资助视角下高职院校助学金评定方式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
018SJSZ154)。
作者简介:许佳(1988—),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李松(1989—),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和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