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尚+黄春芩
摘要:明清以来平潭县岛上居民处于东亚多股军事力量的漩涡之中,经历了频繁的迁徙。进入和平时期后,又陷入持续不断的大饥荒之中。经常性饥荒的发生,与海岛社会生态链的简单、单一有关,这种简单、单一的生态链使得海岛社会极度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即有灭顶之灾。海岛居民并非没有去尝试改变单一生态结构的努力,花生的大量种植,金融体系的建立等等,是平潭岛民主要的措施,但都没有改变单一生态的基本结构。平潭是海洋生态脆弱区的典型案例,代表了沿海岛屿地区的一般情形,如玉环、洞头也是此类情况。
关键词:海岛;生态;平潭
中图文献号:K249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5.003
1 问题提出
在民国十二年《平潭县志》编者黄履思看来,平潭县的历史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平潭在唐为牧马地,所产多异种,厥后阒无闻焉,何哉?以余考之,一由于宋之废监,二误于明之内徒,三荒于清之风沙,膴膴原田,且成碛坻,遑论牧政?降至今日,吾民所恃以为生者,渔业而已,农产则仅以杂粮为大宗,工业亦祗组成织布局一所。”1光绪三十二年《平潭厅乡土志》编者持同样看法:“明代潭民,曾移内地。清历康熙,复迁本治,疾病兵荒,风沙灾异,户口凋零,连番徒避。”2
平潭县为福建省东部海域一海岛县,东邻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南近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境内海坛岛为福建省第一大岛,牛山渔场是福建省三大渔场之一。黄履思所说的“宋之废监”,指的是“宋初因海壇山故唐牧马地,特置牧监,寻罢,听渔民杂耕,增兵守之”3。但到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止倭寇,将岛上之民悉数迁往内地4,黄履思认为洪武内迁对平潭县影响甚巨:“平潭自洪武初徙民内地,终明世未能复也”5。
清初平潭军事地位隆升,海坛岛是与广东南澳、台湾澎湖并称“三山之目”的海防要塞,与厦门互为犄角。黄履思这样高度评价平潭之军事地位:“闽在岐海之中,海定,闽无不定。闽之门户,又以平潭为要区,内而襟带浙粤,外而控制台澎。平潭定东南,半壁之海无不定矣”6。经过郑成功抗清斗争,耿精忠的“三藩之乱”,以及清廷数度“禁海”、“迁界”,明代后期之后在平潭岛屿复垦的民众又一次次流离失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重开边界。
处于明清时代几个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漩涡中的平潭县,之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中的“六失六复”和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的袭扰。在康熙之后的较长一段和平时期里,由于“荒于清之风沙”,不仅没有安居乐业,而且似乎越来越糟糕。所谓“风沙”,即每年的飓风和沙碛土壤,这使得平潭的经济结构以捕鱼和番薯(当地称“地瓜”或“番茹”)种植为主,形成了“食番薯配海鱼”的饮食习惯。岛内所产杂粮不敷食用,必须通过渔获物换取岛外粮食和日常生活品,但由于粮食和渔获物都有丰歉,以及鱼粮交易由于政治、军事和天气等原因有时会中断,简单、单一的生态链经常性发生崩溃,极易出现饿死人现象。
中国各地的社会生态存在很大的差异,约略可以概括为生态复杂区和生态脆弱区两种。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研究,已有许多出色的成果,如研究极度缺水地区的《不灌而治》。然而,既有研究都集中在陆地之上,忽略了海洋。平潭县并非蕞尔小岛,1953年人口普查,其总人口超过12万人,已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社会。本文尝试通过平潭这个典型案例,了解海洋生态脆弱区的一般特征。
2 档案所见康熙至1950年代四次饥荒
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初十日,福州府属平潭同知白水祚向福建巡抚王绍兰禀报:“平潭环海淤沙,田园稀少,产谷无几,载地瓜亦属有限,民间大半以捕鱼营生。今岁夏间天时微旱,地瓜栽种稽迟,秋间又遭风雨吹刮,结实不如往年,兼之海风时作,缺产鱼鲜,贫民无计谋食,米粮骤贵,殊形拮据。”由于夏秋的自然灾害和海上的飓风,主粮番薯和民众赖以生存的渔获物都有较大之减产,造成米价腾贵,岛民面临严重饥荒威胁。同知白水祚一面“现在捐廉,设法调剂,并劝谕绅士殷户量力捐输,赴福清县采买薯干,运回散给”,一方面向巡抚王绍兰请求救济。
王绍兰在接到白水祚的请求后,立即派员实地查勘:“臣察核该厅所禀穷黎颇有艰食情形,自应速为安抚,俾无失所,当与藩司瑞麟酌量,遴委督粮道冯鞶酌带银两驰赴该处,督饬该同知白永祚、福清县知县卢继祖迅速查勘确情,具禀核办。兹据该道督率厅县亲勘确实。公同抚恤,酌筹平糶缓徵,由藩司核议,具详前来。”根据勘实结果,王绍兰向嘉庆报告了发生这次饥荒的原因:
臣查平潭一厅,统在福清县治界内,该处孤悬海岛,村落无多地,皆沙碛,产谷有限,粮以栽种地瓜为主,民以出海捕鱼为业,向来由福清县米行每日运米至平潭糶卖,居民散处海边,捕得鱼鲑,即卖钱易米,以资果腹。缘本年夏间缺雨,福清县暨平潭一带地瓜栽种已迟,收成歉薄,福清海口米行又因风汛阻滞,不能逐日运米到地,是以平潭粮价日渐加增,每升卖钱四十五文,又与福清县情形迥不相同,兼之本年秋冬颱风时作,海中浪湧不息,渔船不能往捕,网罟失利,无以资生,遂致贫民谋食维艰。
根据王绍兰的上述报告,除了番薯和渔获物减产外,由于风汛缘故福清运粮船不能每日到达也是其重要的原因。
在督粮道冯鞶经亲加查勘,确定与白水祚所禀无异之后,王绍兰下令开平潭厅仓1820石平糶,以平市价。同时开福清县仓480石。彼时福清县中米价每升二十九文之内,仓米则定价每升二十七文。和福清县米价相比,平潭每升高出十六文。
抚恤对象是“各村极贫之户”,“其有别项生业及殷实之户”则不在此列。厅仓和县仓出平糶米总计2300石。光绪末年,据公牍,平潭有“阖潭一万二千三百一十九户,男丁大小共四万二千四百三十二口,妇女大小共二万六千四百二十口”7,渔村男性高于女性比例,人均5.6口亦属正常。以5‰人口增长率回溯到1815年,是年人口约为4.4万人,若以20%为极贫人口,每石120斤计算,则每人可分得31斤。这些极贫之户,渔民居多,“各户散处海滨,相距平潭街二三十里不等……交令该厅并委员同各衿耆挑赴各村,将极贫之户按口散给,不假胥役之手,以杜尅扣侵渔,无业村民亦不至于失所。”
王绍兰还向嘉庆皇帝请求缓征本年尚未交付的田粮渔课银,以及暂停平潭厅本年应采买的仓谷。嘉庆皇帝硃批:“另有旨”。8在嘉庆二十一年正月三十日的一份上谕档中,嘉庆皇帝同意了巡抚王绍兴的上述两项请求。9
嘉庆二十年的奏折中并没有记录平潭居民的饥荒详情,不过灾情既然已经上达到福建巡抚和嘉庆皇帝处,并且切实采取了赈济措施,说明此次饥荒应当是很严重的。1951、1955和1961年,平潭县又发生三次大小规模不等的饥荒。通过县级档案的记录,可以比较清楚了解海岛社会发生饥荒时的一些细节。
1950年4月16日,中共平潭县委会向上级报告了本县近几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饥荒。说其严重,是这次饥荒已经到了不可避免发生大量饿死人的境地,当地县委书记说:“平潭今年保证不饿死人的话,已经是不敢说了,现在我领导上只能是尽量设想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争取少饿死人。”10
在这份报告中,中共平潭县委首先回顾了平潭县前几年的饥荒:“据说历年来,由2月至7月饥荒最严重,饿死人的事年年都有,卖儿女的事也很多,□□□去年卖了十几个,□□一家五年卖了三个,因饿而上吊投海的也有,最没办法时便当了乞丐,及贼盗,当海匪的也不在少数。”11虽然饥荒和死人年年都有,但是这一年尤为严重:“根据多方面调查使我们知道今年饥荒比往年更见严重”。从具体村落调查中也能发现其严重程度:二区东昆村断炊户或即将断炊户占总户数的25%;一区流水保村断炊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9%,断炊人口占总人数的27%。鉴于饥荒严重,县委向省级提出救济请求:“以上问题立即研究,并转告省委很快给以适当的帮助与解决为盼。”
对于本次严重饥荒发生的原因,县委在这份报告里列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解放前73军修炮台(按国民党军队),建公路抓用劳力,禁止渔民下海捕鱼,使渔民耽误了三月至八月的一个黄瓜鱼,所以渔民的收成即减少了一季。
去年十一月间,晒地瓜干时,天雨连日不止,时全平潭的地瓜片坏了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也是个最大的损失。
解放后因沿海残匪未有肃清,海盗抢劫商船的事常常发生,以致影响渔民,不敢大量下海捕鱼,有的就是捕上一部分鱼也卖不出去,因此销路阻塞,大米,柴火也运不进来。
近来沿海各县我军封锁船只非常厉害,本岛船只也大部分被封,致影响没封的一小部分船也不敢大胆外出做买卖,甚至有的怕封船,将仔的船也有已破坏,外县的商船因怕封船也不敢到平潭来,造成了海岛内外交通断绝,困难天天增大,至今仍无法解决。
四年来雨水不适时,有种无收,如落花生这几年全部无收。12
由于战争的缘故,不仅渔获量减少一季,岛内外交通也被阻断。天公也不作美,雨水不适造成前几年花生颗粒无收,以及1950年地瓜干损失严重。
针对以上五个因素,平潭县委向上级提出以下赈济措施:一、将上述情况报告给地委;二、请求省委及贸易局,大量号召组织船只运大米、柴到平潭以及购买当地鱼类;三、请求地委向上级协商,多给平潭拨一部分鱼货及农贷或拨一部救济粮;四、请求地委转告省委严令沿海各县不能随便封平潭跟副业船只。省委和地委是否同意了平潭县委的请求,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实际效果如何?档案里并没有记录。
从一九五五年二月开始,平潭县又开始经历一场较为严重的饥荒。1955年3月3日,中共平潭三区区委会向平潭县委上交了一份《关于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3,内中提到此次灾荒是由于去年粮食减产造成的:
全岛1323户,5862人,耕地面积5890亩,去年因旱各种农作物都减产了。计地瓜减产48%,小麦减产38%,元麦减产37.5%,豌豆减产0.6%,早稻减产38%,晚稻减产最利(厉)害,种植297.19亩,只有94亩有收成,每亩平均产量84.8斤。总计减产11199.57担粮食,可供给全岛5862人的6个月口粮。该岛常年有余外运,但今年全岛还缺6194.32担粮食。14
该岛自产粮食只能供应6个月口粮,粮食缺口很大,因此灾情十分严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全岛目前已经断炊的有415户(按占总户数31.37%),断炊人口1660人(按占总人口28.31%),其中卖掉孩子的有1户,准备卖孩子的有26户,准备卖土地的有8户,准备卖房子的有14户,准备把15岁至17岁的女孩拿去出嫁的有8户,因饿妇女提出离婚的有6个,饿病7人,吃萝卜菜、猪菜得胃病的占总断炊户57.6%,估计到3月底断炊户会增加至74.6%。其中无法可想需要救济的有66户。如贫农陈希妹,全家7口,在旧历11月6日地瓜片就吃完了,从7日起每天到萝卜园(面积3分)拔一箩(约15斤)萝卜拿回度日。接连90天共吃萝卜及叶1410斤,茹米63斤(借的),全家由吃萝卜后发生胃病1人,面吃肿1人,其母63岁因饿过渡曾晕倒2次,现在准备将2岁的男孩卖掉。贫农陈益猴,全家4口,自去年12月13日至现在只吃93斤茹米,大都是以萝卜叶,海菜,猪菜等充饥,最近都是吃野菜,全家大小抱着哭,然后他老婆和他商量要离婚,将另嫁的身价给他养活孩子,益猴不肯,商量的结果决定将1个男孩拿去卖。贫农王信道一家吃了12天菜,饿到了脚酸手软,要吃一点开水,也无法上山讨柴火烧,夫妻抱着痛哭。15
从屿头岛“常年有余外运”来看,正常年份该岛粮食还是较为丰沛的。一个粮食丰沛地区尚且出现这种情况,整个平潭县可想而知。在1955年3月1日中共平潭县委给各区救灾工作的指示中,就提到全县范围内的严重灾情:
目前春荒问题全县调查了8个乡(敖东、裕藩、江盛、潭城、山门,盐田、庐山、梧凰)共有5301户,26783人,其中难以维持生活的有487户,1971人。但情况是发展的,预计到3月份曾发展到674户,2641人;到四月份可能发展到808户,3289人;到五月份可能稍有降低到765户,3176人。其次以这8个乡选择有代表性的乡为标准,推测全县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灾情最严重的有8个乡,占全县总乡数的15.69%,第二类29个乡,占56.86%,第三类较好些有14个乡占27.45%。综合全县2月份困难户有2440户,共9204人;到三月份有3778户,共14081人;到四月份有4441户,共16763人;到五月份有4177户,共16120人。16
在如此严重的饥荒面前,“大部分群众害怕今年会饿死”,“乡干部也缩手无策,不知如何领导大家开展生产自救,只盼望政府多救济。”省、地委和县委所确定的本次救灾的指导思想是“生产自救”,但乡干部并不知道如何开展“生产自救”。三区区委和县委于是给出了这样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2月22日晚召开了全岛干部会议,通过发放救济款(250万元),说明党和政府是十分关怀灾区人民的,同时对于不积极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对于单纯依靠政府救济的观点也进行了批判,端正了干部的态度,提高了干部领导群众战胜灾荒的信心。接着研究出几个解决办法:(一)发动群众制一部分萝卜、淡菜争取在3月份出售,来解决口粮(供销社立即派干部去预购——县委注)。(二)发动群众种早地瓜,争取在旧日6月尾能吃上新地瓜,并组织群众种早熟作物,如七叶瓜,筋豆,豇豆等。(三)开展互通有无,互助互济。目前这项工作已在社、组中推行开了。(四)发动群众急需收存萝卜叶,现又积了560担干的。(要求组织一部分劳力修公路,县委已决定5号动工,三区509个人——县委注)。(六)做好救济贷款工作。(七)组织一部分人到福清砍柴(县委注)。17
早在2月22日,三区区委就召开了全岛干部会议,但直到3月3日,三区区委才将《关于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交给县委。县委于当天将《三区区委会关于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转发给县内各区区委,以“供参考”,并报地委知晓。
事实上,在1955年3月1日平潭县委给各区救灾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县委“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救灾方针是按照地委和省委的指示进行的:“本月27号于福清听了张副专员传达省委和地委对解决生产救灾问题的报告后,县委于28号上午召开会议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上级对我们的指示方针明确,办法具体而且及时,并符合我县情况。并将讨论结果报地委核示外,希各区为认真讨论执行。”具体说来,包括以下救济措施18:
1.下拔救济款二亿柒仟伍佰万。按1955年货币改革,二亿柒仟伍佰万即27500元。按3月份需要救济的人口14081人计算,每人得到救济款2元。饥荒到6月份才能得到根本缓解,要维持三个月的生计,2元显然是怀水车薪。
2.有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劳动力的群众通过福清县委到大陆上砍柴火200人;修公路2000人;调整临时运输鱼、盐、粮食、百货等80人;组织临时定期卖鱼51人;组织打鱼网与合作社加工订货145名(妇女);准备出县参加基建工程800人。以上共计3276人,各区皆有指标分配。按上述县委给三区区委的三项救灾批示中,两项为组织人员去福清砍柴和修建工路。从组织劳力人数规模较大来看,生产自救的核心是“以工代赈”。
3.组织种植早熟作物:包括空心菜26亩,白菜18亩,各区皆有指标分配。同时要求南瓜每户6株保证完成,早地瓜每户种1000株,菜豆每户15-20株。胡蔫菜每户3-5株。按这一救灾措施基层民众自有经验,也会自行安排,并不需要特别组织,其形式大于内容。
4.组织副业生产:包括讨海菜;拾小鱼、小碬、螺、蛤、沙龙蜁等;卖贝壳、烧石灰,与合作社接洽和大陆上订立合同;根据旧有豌豆数量组织妇女打面条、打石头等。按组织副业生产和组织种植早熟作物都只具形式意义。按在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的背景下,与合作社接洽以及与大陆上订立合同一项具有组织优势,因此县委在三区救灾措施中组织淡菜出售一项中,指示“供销社立即派干部去预购。”
5.发挥阶级友爱精神,有领导地在农渔区之间、社与社或与组以及个体生产者中,开展互助互济、亲邻相帮等。按该项内容同样只具形式意义。
6.组织收购:根据平潭情况或可收购毛猪、猪鬃、猪毛、萝卜干、鸡蛋、鸭蛋、鸡鸭毛、蛎、头发、什友骨、头大麻、龙舌兰、金银铜铁、锡的牙膏谷等等。小麦收购一旦任务到来即行开始。按在1815年的救灾中,嘉庆皇帝同意福建巡抚提出的暂缓征收本年度剩余田粮渔银。1955年,农副产品的收购并未因此次灾荒而停止。
7.贷款、救济。按该项没有具体内容。
8.为了顺利进行工作必须提高警惕防止坏分子的造谣破坏,特别是在海上捕鱼更加重要。按饥荒状态下群众情绪并不稳定,此项措施具有政治意义。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1955年3月3日平潭县委把关于三区救灾的指示下发给各区,实际上是明确告诉各基层组织,救灾的核心是生产自救,要放弃靠上级救济的幻想。平潭县委也毫不掩盖这一意图:
为领导群众彻底战胜灾荒,县里已做出组织剩余劳动力开辟副业生产以及救济贷款等计划,望各区乡正确贯彻执行。但必须充分认识生产自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细微的工作,单靠政府贷款、救济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要想搞好这一工作,各乡就必须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领导社、组、户订出具体的度荒计划来。如每个农户必须种多少南瓜、早熟的蕃茹、蔬菜,以及储存多少萝卜菜等都必须有具体的要求,这样才能发动群众为实现度荒的计划而奋斗,也便于检查各项具体措施的贯彻情况。屿头岛提出的度荒办法是可行的,但办法还不够多。望各区乡工作组在领导群众制定生产计划。三区与头乡支部及时反映灾情值得表扬,但工作组思想麻痹汇报不够及时应给适当批评。19
1955年屿头岛的灾荒相当严重,但县委对于屿头岛党委的“工作组思想麻痹,汇报不够及时”,仅仅是“应给适当批评”。上文已述,在1950年的灾荒中,平潭县委在给上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并不能保证不饿死人,“只能是尽量设想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争取少饿死人”。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并不清楚有多少基层民众熬过和怎样熬过了这次严重饥荒。
1961年4月25日,中共流水公社委员会周其桐给县长并县委领导小组写了一封信,提到由于冬汛生产歉收,该社中甲、南赖两个渔区大队发生严重饥荒。他在信末指出:“不仅是中甲、南赖大队,而潭东渔区各大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4月27日,县里以中共平潭县委整风领导小组的名义予以回复,下发对象是各公社党委书记、大队支部书记,原文如下:
现将周其桐同志反映中甲、南赖两个大队渔民生活困难的情况和解决办法的来信,转发给你们,希认真一阅。从中甲、南赖两个大队的解决办法情况来看,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困难户,生活没有着落,以当卖衣服、口粮、食油等物品来维持生活,问题确实严重。……根据全县情况冬春汛不好、农业青黄不接、口粮标准低,困难户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这种情况,各级领导必须引起严格的注意。21
无独有偶,由于渔业冬汛歉收、春汛失调以及农业冬种狂风飞沙、损失甚大等因,流水公社东庠岛在这一年也发生了严重饥荒。事实上,在此之前几年,饥荒和人口死亡一直都非常严重:“东庠原芮公社……该队生产经营以捕鱼养殖为主,农业为辅。整风运动初期,由于近二年来渔农业生产严重减产,人口死亡极多,社会治安混乱。”22在4月25日流水公社领导小组调查组给县里的报告中,列举了“社会治安混乱”的诸种表现:1.部分干部卖粮、买粮、卖烟票、卖油票、卖布票、搞黑市投机等不正常现象;2.社员卖粮买粮、卖烟票、卖油票、私分渔获、私讨紫菜;3.出现卖衣服、复制食品、制糕卖饼、偷购集体渔贝、破坏渔船等现象,甚至出现个别户准备出卖孩子、卖妇女的。235月10日,流水公社领导小组向各大队支部工作组下发了具体处理办法,并报县委领导小组知晓,如下:
去冬今春汛不旺,各队收入很少,分到群众手上的钱是微乎其微,今年渔区的春收作物也不算多,因此当前群众生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对这一点希望各大队支部工作组都引起注意。解决困难的根本方法主要是群众生产自救,当前要继续把春汛生产抓好,把海带管好收好分配好,同时把早熟作物的种植管理和副业生产抓起来,从各方面增加收入,及时分配兑现,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4
处理办法和指导思想与1955年如出一辙,都以“群众生产自救”为“根本方法”。
从1815、1951、1955和1961年的例子来看,渔业和番薯的歉收是威胁平潭民众生存的最大的隐患;如果同时海运不通,则更是雪上加霜。从康熙一直到1950年代,虽然不同时代政府的救灾措施和指导思想并不一致,但来自上级政府的救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岛上居民不仅生活一直极度贫困,而且经常性的遭遇死亡,其根本原因即为黄履思所说的“荒于风沙”。
3 持续不断的饥荒与阙失的记录
平潭“因地多沙漠,难予耕种,故人民多以捕鱼为主业,生活甚为艰苦”,还时常遭受飓风影响,1948年《协大农报》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飓风的影响:
以惟时受飓风侵袭,风暴起时,飞沙走石,拔树倒屋,或挟大雨而至,漂没园舍。每年自五月上旬至下月中旬历时五阅月,时作时停,飓风成灾,屡有闻见。平潭县志曾有如次之记载:清初该县浦尾等十八村(在卢洋埔上),一夕起沙擁,田庐尽墟,至今犹可见房至之遗迹与罹难者之骷髅,该地为风所害可以想见。25
民国十二年《平潭县志》卷三《大事志》列出了清代灾异,整理如下:
乾隆十三年,大风成灾。
乾隆十四年,又灾,海沙随潮壅上,近海乡村悉遭压废。
道光二年七月,暴雨昼夜不休,漂没田庐无数。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夜,飓风毁屋拔木,损田园,沉澳船。海坛营战船泊于竹屿者,同时覆没,死弁兵数十人,施天章氏作《风雨篇》哀之。
咸丰三年六月十八日,飓风起至七月朔息,施天章氏复作《飓风赋》,以志奇灾。
成丰十年六月,大风雨发屋拔木。十月,大风雨。
咸丰十一年七月,大风雨,昼夜不休,海溢漂没田庐。
同治三年七月,大风,屋瓦皆飞。
同年四年,大有年。
光绪十九年,二麦丰登。
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飓风拔木。七月二十四日,复发。八月十五日,又发,庐舍尽毁,田野荡然,漂没船舶无算。
宣统元年八月朔,大风雨坏民田宅。
宣统三年,秋大饥。
民国《平潭县志》编纂灾异志只到1923年。1924-1963年平潭饥荒情况,由于时间较晚,记录详细,兹整理为表1,如下所示。
在民国《平潭县志》的记载中,除了同治四年和光绪十九年两个年份五谷丰登外,有9个年份有飓风发生,有3个年份有大雨发生(其中包括两个风雨同时存在的年份)。1815年饥荒原因之一是夏间缺雨,但在地方志中并未被记录。地方志记载宣统三年“秋大饥”,也不在档案所记载的五个饥荒年份中。
清代平潭县经历了至少十余次大的风雨灾害或饥荒,在1924-1963的39个年份中,竟有19个年份出现较为严重或者十分严重的饥荒。然而,目前所发现的档案记录只有4个年份,1815年的灾荒还未出现在上述灾异记录中。把灾异记录中的29个饥荒年份和1815、1950、1955和1961四个年份进行对照,从康熙到1950年代,平潭县至少还遭受了25次的大饥荒,只不过文献记录阙失而已。
4 脆弱的海岛生态
乾隆八年,平潭县县丞岑尧臣作《嗟渔户》,他以农业社会的观念和眼光,苦口婆心规劝海岛民众要注意蓄积,以度荒年:
渔户不解耕,秪以海为田。托身鱼虾族,寄命波涛间。朝载网罟出,暮乘舴艋还。海熟心欢喜,海荒怀忧煎。一朝风信好,得鱼辄满船。挑置市上卖,值价常盈千。归来对妻子,沽酒开心颜。竟忘风信恶,无鱼但临渊。我来莅兹土,于今已三年。颇识海上俗,但知顾眼前。嗟嗟尔渔户,静听我一言。有钱莫使尽,会当念无钱。勤俭成家本,奢侈非自全。我言虽质直,尔民当勉旃。
岑尧臣在平潭作县丞三年,已“颇识海上俗”,自然对平潭社会十分了解。然而,他以农业社会之观点来评判海洋社会,其实并不允当。实际上,“平潭本为产鱼之区,惟运输不便及无大规模货仓设备,故不易向外兜售。”26渔获物并非如稻谷一样可以较长时期储存,适可而止的渔获对渔民来说其实是最佳选择。另外,基于成本和安全考虑,渔民捕鱼是有汛期的,汛期进行渔捕,即可满足一年之需。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他提到乾隆初年“渔户不解耕,只以海为田”,渔业所占非常大。万历年间,番薯从吕宋传入闽粤地区。从岑尧臣的记述来看,乾隆初年,平潭县番薯种植面积尚不广泛,嘉庆年间,“栽地瓜亦属有限”,但由于沙质土壤,宜于番薯和花生种植,似乎到清末、民国时期,这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光绪三十二年《平潭厅乡土志略》记载:“地多沙碛土,只宜麦薯,种稻者十之一二,海中澳礁出鱼菜,民兼以为业。”27民国十二年《平潭县志》记载:“平潭地尽沙碛,稻田至稀,民食皆赖是物,获后多切为片,暴干藏之,亦有抽为丝、靡为签、碾为粉者。”28
沙质土壤不仅造成番薯和花生成为主要作物,也造成燃料短缺和风沙为患,王封五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平坦沙碛地带,土质浇薄,柴米均仰给于外县,人民以地瓜为主要食粮。但全县地瓜产额,不敷半年之粮,亦靠邻县输入。树木极少,人民常锄草根作燃料,常为草闹出人命案,打官司。且草地亦少,沙无草根凝结,常随风飘飞,积压倾屋,为患甚巨。现鱼翅、鱼皮、鱼肚等,其他鱼类甚多,人民常以鱼养猪,且常鱼当饭吃,饭当菜吃。29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鱼类不仅成为主食,而且由于鱼类甚多,“人民常以鱼养猪”,故此, “家畜以猪为最多,多运售福州”。30
在1938年《平潭县农业建设报告书》中,作者介绍了平潭全县粮食生产与供应情况:
全县常年出产,米一万二千担,麦四万贰仟担,薯干十四万担,落花生八万担,大豆一万担,每年消费:米一万八千担,麦八千担,薯干十七万陆仟担,落花生四千担,大豆一千担,以上农产品,剩余者多运往福州、福清、长乐等县销售,不敷之数,多向温州、福安、长乐、福清等县购入。31
这份报告书中的粮食生产数据来自民国《平潭县志》32,其产量系黄履思根据种植亩数和每亩产量推测而来,因此全为整数,并非真实产量。不过从中仍可看出番薯在诸种作物起到举足轻重之作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花生种植面积非常大,仅次于番薯,这说明岛上居民也在努力改变生态单一的局限,种植花生出售就是其最重要的改变措施之一。
与大陆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换对于维系岛内居民的生存和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1950年也是这种情况:
平潭是个穷岛,耕地少,沙地多,土壤贫瘠,只宜栽种地瓜、花生及一部分豆子,产量自然很低,全年农业收入仅可维持四个月的生活,其余八个月的食粮全靠外县运来调剂,柴火根本没有,有钱人可到大陆上购买,没钱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挖草根,近地挖完了,便要到远地方去挖,中午没干粮,饿着肚子也得干。33
贫瘠的沙质土壤不仅只宜载种番薯和花生,而且出现严重的燃料危机,柴火必须从岛外运回。事实上,清末平潭煤炭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这令外地人颇为惊奇:“客冬子挈眷渡潭宣救世教,始知全岛人家皆以煤代薪焉。”34
王封五指出平潭番薯产量“不敷半年之粮”,上引1950年报告指出“全年农业收入仅可维持四个月的生活。”虽然全县所需口粮的缺口数量存在差异,但缺口量非常大则是无疑的,通过捕鱼换取大量粮食和包括柴火在内的日常生活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1947年的一份报告分析了平潭全县直接或间接皆以渔为生的原因:
平潭人口总数一万八千三百一十五户, 九万八千三百九五十五人。中以渔捞为专业者九千六百八十四户,五万三千一百五十余人。其渔民在各乡镇之分布情形,略如下:实则平潭全县人民,直接间接皆依渔为生,谓为一大渔岛,并不为过。盖岛上地瘠, 不适于耕, 民食极端缺乏,非但谷米有赖于岛外之接济,即番薯、小麦、产量亦极有限。当五月初,福州米价每石仅五万元时,平潭糶价即在7万元之上;小麦3万余元,薯干亦在7千元之上, 其粮食之昂贵, 于斯可见一斑。人民所赖以生存者, 厥唯海产品之捕获与贩运, 藉资换取食粮及普通之生活资料耳。35
到1953年,以渔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依然没有丝毫之改变:
我县计7个区,45个乡,1个镇,25478户,117329人;其中渔业户占7283户,渔业人口32752。因本县地处海岛,土地贫瘠多沙,农业收入能供给全县人口7个月口粮,而渔业收入统计占整个国民经济60%左右,全县46个乡镇中,以渔为主的8个乡,渔农各半的11个乡,其余除1个镇,10个纯农业乡外,都有部分渔业。36
那么平潭县渔业规模究竟有多大呢?民国十二年《平潭县志》合计鱼产53732担,价值337369元。371947年依当地渔会之估计,“每年平潭之普通渔产总额约在二十万担之上,若依当前鱼价计算,其渔获金当在一百四十万万元之谱。”381950-1952年,“三年来渔产均在40万担以上。全县直接参加渔业生产与间接为渔业生产服务的有12996户,58901人。”39事实上,抗日战争对于中国东海海洋渔业影响极其剧烈,平潭县也是如此:“全岛渔具在战前数量甚多,战时因物资奇缺,损坏者无法修补,致多丧失。现存数量,几不及半,有待于政府救济者。”40在战争的影响下,“平潭四面环海,为本省第一渔区,方其全盛时代,每年产鱼不下一百五、六万元,今则一落千丈,每年产不过五六十万,相差三分之二。”41可见1923年民国《平潭县志》渔获量被严重低估。
渔业社会中金融资本的作用非常大,1882年《益闻录》记载:
福州平潭为乡间巨镇,货财山积,街市云连,惟钱店中惯用空票,往往资本数百千即可作数千仅交易,迨用票既多,卒然倒闭,市人受累不可胜言。前月下浣有天香钱铺开张,于闹市中资本甚微,将拟用多空票然后倒闭为觅利之图,市中人知之,前往鼓噪,而有票者同往支钱,铺中不敷散给,众人大抱不平,振臂一呼,纷纷入店,当经报官,唐序东司马前来弹压,百姓置若不闻,反将差役殴击,一时毁冠裂服,大卫不堪闻,当道将捕选事之人从重办理云。42
1884年《益闻录》记载平潭最重要的两个当铺倒闭之后的情形如下:
平潭本福建巨镇,村市相连,计一万二千余户居民,农商之外半以捕鱼为生,然所入无多,恒恃质铺两家以通缓急,自永安、乾成二铺于去年停歇后,善斗既塞,难济燃眉,故儿来市井萧条,几有十室九空之虑。卅载富强求善策,金钱千万掷车洋,载诵此诗,不禁忧心如焚,与衰衰诸公同声一哭。43
依靠金融资本渡过起伏多变的饥荒的途径在1886年也被官方关闭:
平潭自当铺停闭之后,民图缓急难通,当有牟利商人私开押店,以重利盘剥,图饱私囊,百姓虽可济有无,然元气大亏,赔累不堪言喻,近为厅尊张司马庆钓所闻,即出示厅行禁止,一面出差将各押铺主夥拿案,严惩以惩垄断云。44
5 结论
明清以来平潭县岛上居民处于东亚多股军事力量的漩涡之中,经历了频繁的迁徙。进入和平时期后,又陷入持续不断的大饥荒之中。经常性饥荒的发生,与海岛社会生态链的简单、单一有关,这种简单、单一的生态链使得海岛社会极度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即有灭顶之灾。海岛居民并非没有去尝试改变单一生态结构的努力,花生的大量种植,金融体系的建立等等,是平潭岛民主要的措施,但都没有改变单一生态的基本结构。平潭是海洋生态脆弱区的典型案例,代表了沿海岛屿地区的一般情形,如玉环、洞头也是此类情况。
传统农业社会虽然也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饥荒等大型灾难,但其频率却并不高,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海岛社会则由于生态链单一和脆弱,发生频率相当高。如果说农业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偶有起伏的曲线的话,那么海岛社会更像一张剧烈波折起伏的“心电图”。传统时代陆上农业居民对于海上渔业民众在文化、心理上所存在的“歧视”,是有历史依据的。
注释:
1 (民国)黄履思:《平潭县志》卷17《实业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第167页.
2 (清)宋廷模:《平潭厅乡土志略》第8章《户口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第32页.
3 (民国)黄履思:《平潭县志》卷3《大事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第21页.
4 《明太祖实录》卷182,洪武二十年五月至七月.
5 (民国)黄履思:《平潭县志》卷3《大事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第25页.
6 (民国)黄履思:《平潭县志》卷16《武备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第160页。
7 (清)宋廷模:《平潭厅乡土志略》第8章《户口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第32页。
8 以上皆引自“福建巡抚王绍兰奏为平潭一隅地瓜歉收委员查勘酌筹平粜仓谷接济事”,嘉庆二十年十二年月二十七日,国家清史工程,朱批奏折04-01-04-0025-016。
9 “谕内阁著缓征上年福建平潭厅地缺雨歉收地方额征新旧钱粮并暂停采买仓谷”,嘉庆二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国家清史工程,上谕档06-03561。
10 中共平潭县委会“关于平潭县饥荒情况的请示报告”,1-1-2,平潭县档案馆,1950年。
11 中共平潭县委会“关于平潭县饥荒情况的请示报告”,1-1-2,平潭县档案馆,1950年。
12 以上见中共平潭县委会“关于平潭县饥荒情况的请示报告”,1-1-2,平潭县档案馆,1950年。
13 “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1-42,平潭县档案馆,1955年。
14 “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1-42,平潭县档案馆,1955年。
15 “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1-42,平潭县档案馆,1955年。
16 “中共平潭县委为继续贯彻生产救灾节约渡荒给各区委的指示”,1-1-42,平潭县档案馆,1955年。
17“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1-42,平潭县档案馆,1955年。
18“中共平潭县委为继续贯彻生产救灾节约渡荒给各区委的指示”,1-1-42,平潭县档案馆,1955年。
19 “屿头岛灾荒情况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1-42,平潭县档案馆,1955年。
20 “周其桐同志反映中甲、南赖两个大队渔民生活困难的情况和解决办法的来信”,1-1-180,平潭县档案馆,1961年。
21“周其桐同志反映中甲、南赖两个大队渔民生活困难的情况和解决办法的来信”,1-1-180,平潭县档案馆,1961年。
22“流水公社领导小组调查组关于东庠岛社员生活的调查报告”,1-1-180,平潭县档案馆,1961年。
23“流水公社领导小组调查组关于东庠岛社员生活的调查报告”,1-1-180,平潭县档案馆,1961年。
24“各大队支部工作组并报县委领导小组”,1-1-180,平潭县档案馆,1961年。
25《平潭风力冲刷土壤之初步研究与应采取控制之办法》,《协大农报》1948年,第37-48页。
26《县政录要:平潭等组渔业合作》,《福建县政》,1937年第2卷第4期,第81页。
27(清)宋廷模:《平潭厅乡土志略》第12章《地理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第38-39页。
28 (民国)黄履思:《平潭县志》卷11《物产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第119页。
29 王封五:《特写:平潭素描》,《福建训练月刊》1944年第3卷第2期,第41-42页。
30 黄光华:《平潭采集旅行记》,《福建文化》1935年第3卷第19期。
31《平潭县农业建设报告书》,《福建农报》1938年第1卷第11期.
32(民国)黄履思:《平潭县志》卷17《实业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第167页。
33 以上见中共平潭县委会“关于平潭县饥荒情况的请示报告”,1-1-2,平潭县档案馆,1950年。
34 余修意:《平潭有煤(见闽省会报)》,《中西教会报》,1896年第2卷第10期,第19-20页。
35 黄震、郑兆銮:《平潭渔业调查及鱼类采集初报》,《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248-268页。
36 中共平潭县委“关于1953年1-8月份渔业生产工作综合报告”,1-1-33,平潭县档案馆,1953年。
37 (民国)黄履思:《平潭县志》卷17《实业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第167页。
38 黄震、郑兆銮:《平潭渔业调查及鱼类采集初报》,《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248-268页。
39“平潭县1952年渔业生产总结”,1-2-230,平潭县档案馆,1952年。
40 黄震、郑兆銮:《平潭渔业调查及鱼类采集初报》,《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 248-268页。
41 明渊:《拔款急振平潭难民》,《闽政月刊》1941年第8卷第3期,第61页。
42 《平潭近事》,《益闻录》1882年第211期,第475页。
43 《平潭民苦》,《益闻录》1884年第326期,第33页。
44 《平潭来雁》,《益闻录》1886年第531期,第39页。
(责任编辑:王保宁)
Abstract:Pingtan County residents have been falling into the whirlpool ofthe East Asian multi-unit military forces and been forced to migrate frequently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uring the peacetime, Pingtan County residents plunged into the continuousfamine also. The incidence of frequent famine, was related tothe simple and single ecological chainof island social ,that makes the island society extremely fragile. If there was a slight sign of trouble, adestructive disaster would happen. Islanders took efforts t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singlechain , such asplanting the massive peanuts, establish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etc.,Butthe structure of ecology chain is still fragile. Pingtan is a typical case of showing marine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which representsthe general situationofthe coastal island area, such as Yuhuan, Dongtou.
Keywords:Island;Ecology;Pingtan County
猜你喜欢平潭海岛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