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气息渐渐浓重,大城市上下班的路途慢慢不再拥堵,街头巷尾的早点铺子陆续开始贴出“回家过春节,元宵节后正式营业”的告示,朋友圈里也开始各种美食诱惑:家里的牛肉已经腌上,就等随吃随煮了;今天老妈去灌香肠了,晾在阳光下好诱人;意大利帕尔玛火腿,已在漂洋过海的路上了……
似乎无论中外,美食都是节日的重头戏,而最伤感的话不过是,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记得小时候每逢寒假,就被忙于工作的父母流放到乡下的奶奶家。那时候老家做饭用的还是烧柴的地锅,我最喜欢端个小板凳坐在灶台后帮忙烧火,就着红彤彤的灶火,小小的人儿也被烤得暖洋洋的,看奶奶在灶台边忙忙碌碌地准备年节的食物,似乎要将鸡鸭鱼肉都过一遍油锅,炸得香香脆脆的。而我最喜欢看的是炸麻油馓子,将面粉加少许盐再加适量水,和面,待面团柔软光滑后盖上湿布醒半个小时;然后将面团搓成大拇指粗细的长条,一圈圈、一层层的码在装有1/3麻油的红陶盆里,浸大约1个小时;接着将面条在手上绕圈,再用一双长长的竹筷抻开,放入七成热的油中,随即从中间扭转造型,抽出筷子,稍稍推、翻几次,炸至面条呈金黄色、表面有细微的油泡时捞出沥油即成。这满屋子香喷喷的味道就是小时候过年的味道。
如今,炸麻油馓子因工序复杂很少自家炸制,而是买现成的了。但过年的饺子一直都是父母再忙再累也要亲力亲为的。父亲擀皮,母亲调馅,一家人围坐包着形状各异的饺子,用聊天来填补这一年未见的空白时光。
春节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美食也不仅仅只是美食,而是承载我们心理诉求、情感得以慰藉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文化及心理沉淀在日常生活中,是念念不忘之后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