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走近科学

消失的绿洲古国——(七)汉唐遗踪

消失的绿洲古国——(七)汉唐遗踪

探索·发现

龟兹考察第一人

1927年夏天,中国内蒙古额济纳地区迎来了一个庞大的骆驼队,人群中有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也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这一行人是“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外方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是他第四次来中国了。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和斯文赫定寸步不离,他的名字叫黄文弼。

北京东厂胡同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黄文弼的儿子黄烈就居住在这里,他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当年的日记和考察资料。

1915年,黄文弼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斯文赫定和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达成了中外合作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协议,年轻的黄文弼也报名参加了。

1928年初,西北科学考察团第一阶段工作结束,斯文赫定等人返回欧洲,黄文弼只身一人前往新疆地区继续考察。这年7月底,他来到了库车地区。这也是龟兹古国所在的区域。在此之前,还没有中国学者在新疆地区进行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黄文弼是第一人(图1)。

(1)黄文弼在考察途中

位于今天库车县城北100多公里的博孜克日格沟谷,是龟兹向北穿越天山山脉的交通要道。

1879年夏天,一位迷路的清军士兵,无意中在沟谷入口处西面的崖壁上,发现了一处石刻。石刻的汉文隶书记载着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阴历7月29日至8月12日,带领孟伯山等6名士兵在此凿岩筑亭,修建关隘的事迹。后来,这处石刻被称为《汉刘平国治关亭诵》(图2)。

(2)《汉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及其拓片

1928年11月26日,黄文弼来到这里考察,发现石刻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但他发现,在谷口东西两侧的岩壁上,凿有一些直径1.6米,深1.3米的圆孔和类似的凿痕。黄文弼推断,这些圆孔和凿痕是当年设置关卡栅栏或木门留下的。

从石刻上的人名和纪年看,建造者无疑是汉朝的军民。而建造这些军事设施的目的就是防御匈奴人。

匈奴人是古代生活在蒙古高原至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匈奴和汉朝之间战争频繁,为抵御匈奴人对丝绸之路的频频袭扰,汉历代政府分别在当时的龟兹境内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并以此为中心修建了大量的关隘、烽燧和城堡。

在库车地区东北方向有一座圆角长方形的古城遗址,它的名字叫克尤克沁。当地维吾尔族人将它称为“奎玉克协海尔”,意指烧毁的城池。

1928年,黄文弼在这座古城遗址的地面上发现了大量红衣黑胎的陶片。今天的古城遗址已经高度盐碱化,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那些红褐色的夹沙粗陶仍然随处可见。

黄文弼经过进一步考察发现,古城遗址周长940米,城中是一座6米多高的建筑遗址,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黄文弼推测这里就是汉代西域小国——轮台国都城遗址(图3)。

(3)“烧毁的城池”,克尤克沁遗址从其名其地似乎仍可触摸到当年猛烈的战火

汉唐屯田固边关

从克尤克沁往东20多公里,有一座名为者尔库特的古城遗址,其周长1200多米。

当年,黄文弼在这座城中的高台遗迹挖掘出大量的麦壳,《汉书·西域传》曾记载:轮台、渠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麦壳的发现,说明这里曾经拥有粮仓。参照汉书记载的地理道路情况,黄文弼推测,者尔库特就是西汉政府设立的屯田校尉城(图4)。

(4)者尔库特的古城遗址

但是,汉军为何要在距离中原如此遥远的地方屯田呢?

原因之一是马。为与匈奴作战,西汉军队需要精良的战马来装备骑兵。汉武帝听说当时的大宛、即今天的中亚哈萨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地区出产一种汗血宝马,于是派出使者前去寻找。但大宛拒绝将宝马献出,还杀死了汉朝的使者,愤怒的汉武帝派李广利统率大军西出玉门关,征伐万里之外的大宛。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第二次率军出征。当时的西域小国轮台也称为仑头,它处在汉军前进的道路上。

专家介绍:大军到了仑头,仑头不降。汉军攻打数日,灭亡了轮台。

汉军在轮台国旧址设立了屯田机构,在这一地区发展生产,供应保障在丝绸之路上来往官员和商人们的饮食起居。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于这一地区的乌垒城,西域的历史自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汉朝的军事胜利带来了当时西域社会的安定,从这一时期开始,绿洲古国龟兹变得更加繁荣。

安西大都护府,是唐代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它的位置就在龟兹。安西大都护府鼎盛时期的辖区,到达今天的咸海和阿富汗地区。唐朝在西域地区驻军多达5万人,其中在龟兹地区驻有3万人。如果加上随行的工匠和家属,人数更加庞大。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只有大规模地屯田。

专家介绍,新疆距内地很远,要从内地把粮食经新疆运到中亚前线,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必须在离前线较近的地方,找一个合适的地区进行农业种植,生产粮食。所以,屯田就成为历代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一个基本政策,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政策。

今天,库车向西数十公里的新和县,也是龟兹古国的地域。这里有一座名叫通古孜巴什的唐代古城遗址。1928年,黄文弼考察了这座古城,发现一些珍贵的文书残片,上面记载的内容让人兴奋不已。一份文书记载了一个名叫白苏毕梨的人领取屯米的事情,另一份文书则记载了一个名叫李明达的人,在大历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向同伴蔡明义借青麦一石七升、小米一石六升。据此,黄文弼得出一个结论:通古孜巴什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屯田驻军的中心据点。

专家介绍,包括这个据点周围的8个唐城,唐军屯田20屯,每屯5000亩,大概总共10万亩。这个古城遗址的生活痕迹比比皆是,从地上的陶片到炭粒,还有大约1.5米深的马粪坑,证明当时这里饲养的军马非常多。

位于库车东南方向的唐王城遗址,坐落在一片盐碱地之中,这里是当年唐军养马的地方,今天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城墙下被烧毁的马棚遗迹。

在唐代的西域,无论是作战还是平时的运输,都离不开大量的马匹。唐人十分重视马匹的饲养和管理,为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

一份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地的马料账本文书十分珍贵,有趣的是,人们在上面发现了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行迹。在历史上,岑参曾2次任职于安西地区,在这里度过了十几年的岁月(图5)。

(5)这份与岑参有关的马料账及岑参的代表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屯田戍边的情景

农业生产离不开兴修水利。有一份出土于库车的唐代文书,它的递交机构叫作“掏拓所”。 掏拓所就是当时的水利管理部门。从这里可看出当时唐朝在龟兹地区兴修水利的状况。

今天的库车境内,昔日的良田虽然已经变为荒漠,但一些唐代沟渠的遗迹仍然被屡屡发现。

石窟壁画记沧桑

至今人们在古籍中没有发现当时龟兹地区的详细记录,那么,在实地能否找到一丝当时的遗迹呢?

在当年黄文弼手绘的考察地图上,清晰地画出了他在渭干河下游大望库木地区进行考察的路线。当年黄文弼在这一带发现了十几处烽燧、城堡和屯田遗址,到处散落着汉代的瓦砾,五铢钱和龟兹铜钱。从这些遗址的规模和分布来看,这里在汉代应该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军事和民居中心。黄文弼还在离此不远的玉奇喀特古城遗志,发现了西汉最后一位西域都护李崇的私人印章(图6)。

(6)李崇私章

这些发现,使得汉代龟兹地区的社会和生活面貌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中国考古学者的眼前。激动的黄文弼在日记里这样记载:“回首远眺白泥滩上,高阜起伏,若隐若现,犹想见古时屯苏刁斗之声,白屋历历,鸡鸣犬吠,如闻彷佛。”

1928年11月,黄文弼来到了克孜尔石窟,他在这里发现了2件古代文书残片,其中一件文书上写有行军押官杨思礼的字样。据此,可以确定这是唐代军队所留下的遗物。黄文弼还在克孜尔第93窟的墙壁上,发现了刻有打仗内容的痕迹,上面刻有冲锋的骑兵和随风招展的军旗;在一些僧房窟内,黄文弼还发现了古代游客留下的题记,说明这里早已荒废。

种种迹象表明,规模宏大的克孜尔石窟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兴盛繁华后,在8世纪初期却突然衰落荒废了。当时的克孜尔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一幅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吐蕃的使臣晋见唐太宗时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双方之间的友好情谊。但是,唐朝和吐蕃之间也曾经爆发过连年争战,从公元650年开始,在唐军和吐蕃军反复争夺中,龟兹曾经几易其手。

公元670年,吐蕃第二次攻击龟兹,处在龟兹城外交通要道的克孜尔石窟首当其冲。面对步步逼近的战火,也许就在某一天,僧人们在慌乱间匆匆出逃,永远离开了他们世代修行的石窟。

克孜尔衰败的序幕就此拉开。

种种迹象表明,公元7~8世纪,曾有大量的汉族大乘佛教徒在库木吐拉活动,他们又是从何而来呢?

库木吐拉石窟是龟兹境内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的石窟群,它位于库车县城西南30公里处,现有编号洞窟101个。

1928年,黄文弼在库木吐拉先后发现了30多个汉族僧人的名字。

在库木吐拉第15窟内,保留着一尊飞天形象。飞天的衣服线条流畅,舒展自如,可以和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最精彩的飞天相媲美(图7)。

(7)带有明显中原绘画风格的飞天,无疑出自汉族画家之手

位于库车河右岸的克孜利亚山谷,1999年又新发现了一处石窟——阿艾石窟。进入洞窟里面,两侧的立佛和菩萨之间留有清晰的汉文题记,上面写着当年捐钱修建石窟的众多供养人的姓名。从名字判断,他们有男有女,有的是汉族人,有的是龟兹当地居民。石窟的墙壁上还刻有某年五月十五日的字样。据此,学者们推论,这座石窟的修建人应该是当时唐朝安西大都护府地区的下层百姓(图8)。

(8)汉族供养人

显而易见,生活在龟兹地区的唐朝军民从中原带来了大乘佛教。从这一时期开始,带有中原风格的大乘佛教石窟在龟兹广泛开凿。

在这种情况下,以小乘佛教为主的克孜尔石窟最终走向了衰落。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政府紧急从安西都护府抽调大量军队增援。龟兹国王的长子白孝德也率领军队加入唐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建功立业,封官拜爵。

但这一举措使得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都护府的军事实力大幅下降,吐蕃军队又乘机开始军事行动。当时坐镇安西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在他的带领下,孤立无援的安西唐军独立支撑了几十年。

史料最后一次对安西的记载是公元790年,也就是唐贞元六年。但黄文弼在克孜尔石窟的考察中,却在谷后区的一处石窟内发现了写有贞元十年(公元774年)字样的唐人题记。

这也许说明,当时的龟兹地区仍然控制在残余唐军的手中。

那么,他们的命运究竟又会怎样呢?

库木吐拉第79窟坐落在陡峭的山崖上。石窟的壁画有一组少数民族供养人的画像,他们穿着少数民族衣装,但他们既不像龟兹当地人,也不像是汉族。画像旁边分别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字写着供养人的名字,其中一位女供养人旁写着“新妇吉里公主”(图9)。

(9)新供养人的出现,说明这里已经改朝换代

显然,这些供养人来自另一个古代民族——回纥。

专家介绍,回纥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原来生活在蒙古草原的色楞格河一带。后来建立了回纥王朝。回纥王朝曾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纥的首都被柯尔克孜人攻破,他们被迫西迁。其中一支迁移到了高昌,建立高昌回纥王国;一支迁移到了中亚,还有一支迁到了龟兹。迁到龟兹的这一支,成为这里新的统治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生活在龟兹的人们放弃了各自的语言和生活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维吾尔族。到了13世纪左右,伊斯兰教进入龟兹地区,成为人们新的宗教信仰。

1000年后的今天,克孜尔石窟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

古老的石窟中,佛像依然庄严,千年的辉煌还存留在石窟的寂静之中,各种古老和年轻的文明依然在库车沉积和交汇,孕育着这片土地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9995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