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人文期刊 > 走近科学

孝敬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孝敬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百家讲坛

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

但什么是真正的孝?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作百善孝为先,一切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自己最深刻的亲情,我们人人不可回避。而孝顺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论心不论记。因为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分的钱财,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梦想把爱折合成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的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作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孝啊?老师说,是谓能养。是说能养着自己的老人,就是今天经常说赡养自己的老人。这就是孝吗?孔子接着反问,动物皆有本心。我们知道羊羔是跪乳的,乌鸦是反哺的,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的心,犬马也知道养它的长者,这就叫作孝吗?孔子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命题,他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只是让父母做到衣食无忧,而心中对他没有深刻的尊敬,没有你的心在里面,这能叫作孝吗?中国人说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要有对父母深深的敬。

学生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我们看,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老师都铺陈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是孝的行迹:好好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事礼让父母先做,有什么劳顿自己首先担当,这些事情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问一句,这是孝吗?

我很喜欢《论语》里面孔子用的这几个反问句,也就是说,做到这些真的就叫孝了吗?

在中国古代,父亲或母亲在世时要孝敬;去世后,还要服丧三年。这三年要清心寡欲,要粗茶淡饭,不能嫁娶,不能为官,不能做生意,此为孝道。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什么如此注重孝道?又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呢?

舐犊之情深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反过来,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那是本能。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全部的,是永远的,是不计回报的。天下有多少父母为孩子耗尽了毕生的心血,而孩子们是否能理解父母的这一片心呢?

其实儿女的一生,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许许多多的机会,父母付出的就是他们用生命对儿女的提携。

?于丹感悟: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

?一个美国的小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得了脊髓灰质炎,所以很小的时候腿就瘸了,而且这个病还导致他长了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很不好看。所以这孩子从小就倍受冷落,小伙伴们都觉得他又瘸长得又不好看,就都不跟他在一起。他的父亲呢,有一天拿了一把小树苗回来,跟他很多个儿女说,你们一个人拿一棵树苗,看看谁的树能种得最好,最好的我就给他买礼物。这个小男孩就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树苗种下去。这个孩子呢,由于冷落,心里就有一种自暴自弃,他给那棵树苗浇了一两回水以后,他就想,哎,我不管了,还不如让我那棵树早早死掉,就像我,反正是不受人喜欢的,我再想要礼物,我那棵树也不会替我办到的。于是,他便不再给那棵树浇水了。可是后来他发现,一天一天地,他那棵树就是长得比别人好,树长得特别快,树叶长得特别鲜亮,是一棵特别茁壮的小树。父亲不断地说,天啊,儿子,你长大会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说,儿子,你真是天才,你的树怎么这么好呢?父亲说,大家都看见了,在这些棵树苗中只有他种得最好,我的礼物得买给他,于是给他买了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的礼物。这孩子后来越来越受到鼓励,他就想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着觉,他想,哎,书上说植物都是在半夜生长,我夜里去给我的树再浇点水吧。当他跑出来,他惊讶地发现,父亲正在一勺一勺浇那棵树。他突然明白,他的父亲每天夜里都在悄悄地为他养着这棵小树,这棵小树就是父亲在他心里种下的一个意向,让这个孩子信任自己。看见这一幕以后,这个孩子的生命态度开始改变了,后来他没有成为植物学家,他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我们想一想,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

我曾经看到一本杂志上说,当天神把每一个小孩子派到人间的时候,总是给他们很多祝福,总是跟孩子们说,你们去吧,到这个世界上去创造吧,你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享受生命的成长,可以有着一生成长中无数的奇迹,你们可以为这个社会创造辉煌,多好的人间,你们去吧。这些小生命很忐忑,说,哎呀,都跟我们说世界这么好,可我们也听说人间有很多的丑陋,有竞争,有挣扎,我们真到了人间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这一切的时候,不是在天上了,没有天神保护了,怎么办呢?天神说,放心吧,每一个小生命在下到人间之前,我已经早早地派去了天使,每个小生命都有一个特定的天使在等着他。这个天使会终其一生,忠诚地对待这个孩子,在最黑暗的时候给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时候给他温暖,在所有风险来临的时候,天使最后会拼着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孩子们一听就很放心了,说,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个天使呢?天神说,很简单,你只要叫一声妈妈,她就出现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那么作为儿女,又应该如何对待给予我们生命,呵护我们成长的父母呢?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注重孝道的原因。

顺者谓之孝

世界上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孤立的标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摸它,如果我们能够换位去想,那么与其等到父母身后,我们去尽一年之孝,三年之孝,倒不如父母尚在的时候,再多做一分一毫。对待父母应该是什么态度呢?在一生的成长中,也会改变,孩子长大了以后会跟父母有矛盾、有冲突。孩子他从小就有逆反心,和父母有代沟。长大以后作人标准也不是天下父母都正确,当父母做得不对时,孩子真跟他有冲突了,应该怎么做呢?孔子有这样的建议,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待父母,作为儿女辈,如果有意见相左,不合,甚至觉得父母有做错的地方,你可以去提建议。这个话,叫作几谏,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一定要有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进谏。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不重要,但是表达的方式很重要。

?于丹感悟: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

?我们该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通。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方式吗?往往自己最亲的人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垃圾桶,有的时候还会受伤。好话能不能好好说呢?有时父母没听,坚持自己的想法,那叫作见志不从。不听你的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还要心存尊敬,很多事情你就不一定要违背他。可你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心,甚至还有点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孔子劝你不要有很深的怨恨,对父母没有什么可怨的,你可以心有忧思为之劳,但劳而不怨。这就是儿女辈跟父母发生意见相左的时候圣人所提供的一种建议。

中国人说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父母儿女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有多少是大是大非,关乎道德,关乎家国大义?这种事情毕竟是少,绝大多数的冲突,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都是鸡毛蒜皮。做儿女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冲突往往是愿意他生活好,比如经常指着老妈说,你看你攒的这瓶瓶罐罐;你看看你这剩菜剩饭还舍不得倒;看看你,去买的全都是处理的菜,处理的水果,咱们家生活不至于这样,现在日子已经过好了,你还是过去日子过得不好的时候习惯,你就不能把日子过好吗?不能改掉吗?这种话我们都经常会说,我们有时候会指着老爸,说,你看我带你去吃西餐,去下馆子,你老舍不得吃,还老说吃不饱,非要回家来蹲在墙角吃你那碗面条,这都是你原来在农村时候的生活习惯,你现在就不能改改,不能适应现在的生活吗?这也是我们数落老人的话。能说儿女不孝吗?但这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孔子说了一句话,叫又敬不违,每一个人走到今天,都带着他所有的历史烙印,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习惯铸就的。没有老太太攒瓶瓶罐罐那段岁月,也许就没有儿女今天的生活;没有老爸蹲在墙角吃面条的那种节俭,不从那个村庄走出来是没有今天的楼房的。所以有的时候,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这是真正的敬。

于丹感悟: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

并不是说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定要做儿女的放弃原则,但是,非大是大非,可以不计较的时候,儿女可否对父母多一点懂得,多一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一种快乐的日子,也许就是最好的。

莫等亲不待

无论是“劳而不怨”,还是“又敬不违”,都是孔夫子关于孝道的准则.但是孔老夫子毕竟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他有关孝道的准则,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都能够适用吗?

其实,《论语》里面关于孝的很多描述,不见得都符合今天的标准,因为那个时代,生活环境与我们不同,更重要是社会基础,宗法制度不同。大家知道在《论语》里曾经还提倡一种行为,叫作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就是家里面做了错事,小到偷只羊甚至比这更糟的事,都得要瞒着,不能说出来。这在今天,就不值得提倡。但是,若从事情推断背后的道理,有些道理对我们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大家都知道,太史公司马迁一生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在天下游历,但当他父亲司马谈病重的时候,在外漂泊了10年的他终于回来。司马谈跟他讲,发愁没有一个史官,能够把历史真正传承下来,能够去体会那些哲学的义理,真正把这些事迹记载下来,司马迁说,小子何敢让焉。这个使命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完成一语就天人之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不单纯是他对家国使命的担当,也有上一代史官司马谈的托付。什么叫真正的孝敬?儿女不仅仅是侍奉父母,供养父母,更重要是弘扬父母之志,

于丹感悟: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孝为人生的根本道德,百善孝为先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是否还能成为做人的根本道德?

静心而思,什么是我们的核心道德,一个人若能真正在自己跟亲人的处理上做好的话,也许对整个的社会不经意间可以幅射出来一种强大的力量。制度在变,也许这个理念不变,孔子说,君子务本,一个人永远去伪存真,能够在最朴素的地方见出做人的核心价值。那么在一片迷惑之中,或许他不会走得太乱,或许他不至于离得太远。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建立很多的辉煌,但是永远不能忘了脚下的起点,父母对儿女的心,永远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孩子,父母一会儿牵挂他念书念得不好了,或者为人不够正直了,惦记他没有钱买房子,惦记他的车不好被同事笑话了,惦记孩子的孩子该去受什么教育了,总之,对儿女的牵挂不一而足,我们可以举出的例子太多了,但是做儿女的问问自己,该让父母操这么多心吗?《论语》的微言大义,往往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告诉了我们至深的道理,

《论语》有那么多关于孝的说法,说到最后,我觉得有一句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记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我们父母哪天生日,他今年多大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很准确,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一则以惧,是他们年事又高了一岁,到了生命流光往前走的时刻,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呢?父母之年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永远是惧大于喜的,因为我们能做得太少,父母却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作子欲养而亲不待。

?于丹感悟: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如果真正到了那一天,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沲,再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所以只要父母高堂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在这个时刻,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来得及的年限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天下儿女心,我们都记住这一点,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父母就快乐了,我们自己的心就安慰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9999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