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时间:
分享

教师读书笔记(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

我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其实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其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教师读书笔记2

拿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后,本人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一名历史教师,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名优秀的教师!变成一名出色的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3

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上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

同样,教师也很平凡,他们那孜孜不倦的无私奉献。每次看到老师在粉笔沫飘扬的讲台上讲课心中一阵莫名的感动。它们像老师的汗水挥洒无数,它们像老师的心灵纯洁无暇,它们像老师的心胸,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我们。每次看到老师在专心致志地讲课,而忘了拭去鼻尖的汗滴,我的心中一阵心酸。我凝视望着它,我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珍珠。

教师读书笔记4

不得不承认,《首席教师》的内容和我想象的大为不同。看到封面时,还以为是一本名师的成长史。一翻开才发现,内容更倾向于站在高位的职业指导。以往对这类的书抱有“干巴巴”的印象,但是耐下心来读,却是获益匪浅,解决了我这样一个青年教师的不少疑惑。

使我产生触动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而当课堂上,师生之间结为了伙伴关系,那么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任何意见而不必担心任何的‘打击报复’,于是,条件允许你做冒险的事,你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你不必揣摩你的老师的心思,你只要思考知识本身。”郑杰老师将之称为“知识的冒险”,而取代传统“知识的盛筵”课堂。看到这一句话,我突然想起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少举手发言,尤其在创造性的问题上,举手的永远是那两三个人,而且答案也不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总是人云亦云。回答尚且如此,更遑论主动举手提问了。

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一点回顾,试图发现自己是否有与学生的回答无关且为负面的反馈。其实并不难想,刚刚上完的一节课上我就犯了这个错误:一个平时很难控制自己行为的学生难得的举手发言,用“而且”造句,他的声音模糊不清,勉强听到的句子也乏善可陈,这时我注意到他倚靠着窗户不停地扭动着说话,于是很遗憾地,我对他这一次难得发言的反馈就是“不会站直了说话吗?”。诸如此类的反馈我还做出过许多,总是关注知识以外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对学生的行为常规进行教育,要么批评学生的站姿,要么只是冷淡的一句“嗯”、“好”,或者是直接让下一个回答。

其实最开始当老师时我不是这样的态度,受了教育理论的影响,我总是特别夸张地表扬或者回馈,我还记得那时的课堂总是竖起一片“小树林”,点名发言根本忙不过来。在看到上面那段话之前,我还经常将学生不爱发言归因于他们的惰性。现在,我想自己应该拾起初心,多去想想夸张的自己,在学生的发言中去寻找闪光点,用我的表情和对他们回答的专注代替奖章来激励他们。

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从《首席教师》中学习到的地方。

教师读书笔记5

1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2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该引以为荣的事。

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4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5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教师读书笔记6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笔记7

做一名理想的数学老师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时间也就这么浪费了。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力的渲染一种教学氛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学习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教学程序的落实性,老师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启发等等。

我感觉自己离理想的教师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并要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我又有了新一层的理解,理想的教师是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教师,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的教师。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用心去教学,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近。

教师读书笔记8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教师读书笔记9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10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教师读书笔记11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期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潜质、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__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12

教师应当是一名知识分子,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一称号?千万不要以为有了一定的学历的人就是知识分子,在西方社会普遍的认识和给知识分子下的定义是:知识分子是有责任感、正义感、社会良知和批判精神的人。无论古今中外,知识分子最可贵和最本质的人格特征是社会担当,即社会责任,具体地说:知识分子是能够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服务的人,是能超越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对社会和国家民族给与真诚关注的人,是能够时时关照自己脚下的路又常常抬头仰望天空的人,是能够认真思考生命意义并积极追求精神高尚的人,是能够面对世俗洁身自好的或面对权贵敢于坚持真理,有骨气有人格的人。

一、优秀教师应当成为一名优秀知识分子

1、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

就我们而言就是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与那些因贫困、失亲学生以温暖和关爱。

2、知识分子的洁身自好

受儒家思想影响和启示,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想来具有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绝不枉法贪财等优秀品质,强调自己的人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3、知识分子的骨气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中国几千年文明社会能延绵不绝,依赖着的三大支柱,一是政治和政权力量。二是财富的力量。第三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偏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力量。”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向来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和蔑视权贵,捍卫真理和正义的高尚人格。

4、教师是天职

在今天日趋功利的教育中,许多教师正在沦为技术性工具,沦为从事简单劳动的技术工人。

教师的职业应当是天底下最为令人敬畏和仰望的职业,教师应当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和敬畏感,教师应当时刻在自己心里仰望自己的神圣的天空20__年教师读书笔记20__年教师读书笔记。做一名优秀教师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做一名古色古香的教师,把真理告诉学生。

教师的生存方式应当是事业型和智慧型的,而不是世俗的、庸俗的、无聊的、甚至是愚蠢的荒唐的,教师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然而今天的教师显得比较浮躁,如果大家能集中一起坐下来,静下心来研究教材,琢磨教法,交流工作或沉浸书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做学问,不求短时问成效,但时间长了定会有所成就,收获硕果。

上面谈的应当说是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目标,教育追求。

教师读书笔记13

假期学校安排我们学习了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有效教师》这本书。继续教育考试的时候曾经大体浏览,但是书中究竟讲些什么,我的脑海中已经没有了印象。于是第二次阅读时便多加用心,同时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读书笔记。原本以为像这种名为教材的书,往往都是枯燥乏味,脱离实际而又高于理论的。然而真正阅读后发现,其中不仅仅是说理,更多的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而这些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贴近教育生活,因此就更容易激起自身的共鸣。

温总理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教师素质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根本。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是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今年我改了执教学科,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新学期的首周里,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都感受到了源于专业水平有限的阻力。尽管认真的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也获得了她们真诚的帮助,但还不能够弥补自身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二、在反思中成长。一名好的教师,总是会在反思中总结优势和不足,该发扬的发扬,该弥补的弥补。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这是对于学习者的告诫,但我认为者更加适用于教学者。时代在发展,这一点在教育上更有体现。作为一名教育者,固守陈规,不思进取必定会造就失败的教育。因此,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在反思中探求发展。

第三、提高工作效率。教育是一项既要细心又要高效的工作,低效劳动不仅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工作热情。因此要及时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减少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利用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在双发的相互协作的基础上,改善学生的学习问题。如果总是一个人关起门来闭门造车,那么只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要学会利用有效的资源,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做教师不易,做一名有效教师更是难。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善不足之处,向着成为一名有效教师的目标前行。

教师读书笔记14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先生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所撰写出来的,在书中李开复先生不仅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论,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细细品读,书中并没有太多个人英雄主义的丰功伟绩,用最平凡的语言阐述他眼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逻辑缜密,案例清晰,语言流畅,不由得对他阅历的广泛,观察的细致,知识的渊博,思维的深厚,观点论据的精辟深以为然。

本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章节是《合作沟通——信息时代的成功之道》。章节中主要讲的是团队合作。读完后,我十分深刻地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最注重的就是互相的交流及表达,团员之间只有分享相互的信息和资源、积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沟通是团队合作成功的基础,有效沟通的四个秘诀:

其一、悉心倾听;

其二、大方积极;

其三、直截了当;

其四、不同意的艺术。所以,偶得启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们定当携起手来,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名起来”,实现我们共同成长、提升之目的。

“做最好的自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就这样做最好的自己吧!努力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同事,做最好的朋友。

教师读书笔记15

树立积极的心态,摒弃负面的思想,持之以恒,坚持正向能量,还有什么困难会困扰我们呢?我想这也是理查德怀斯曼教授撰写《正能量》的初衷,书中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是一本世界级心理励志书,是继“不抱怨”之后,引发全国团购热潮的励志读本!

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例子,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读了之后,我又在思索:我们教师如何获取“正能量”,把这种能量带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

一、积极情绪培养,激发正能量

想拥有真能量,就要先表现得像拥有正能量的人一样---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简单概括来说,如果你想变得痛苦和郁闷,你只要想那些令你伤心的事情,想你遭遇的不公平对待,皱起眉头,耷拉下脸,“演”得像是你真正伤心一样,那你的情绪马上就会低落下来;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快乐、心情好的人,你首先要笑起来,做出快乐的表情,当你这样“演”的时候,你就真的会变得快乐起来。

我们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快乐的天使,学生的快乐成长就是老师的快乐追求,培养和教育孩子不是一个简单得用一个快乐就能涵盖得了的。孩子任何一方面素养的缺失都表现为人格的不完善以至不完美,都是教育的失败,一个连微笑的表情都没有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心灵快乐的学生,老师的教育真的应该从微笑做起,老师的微笑不但会使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把他或她的快乐传递给学生,微笑就成为了一个情价比非常高的情感投入方式,微笑能降低学生对教育的防范心理,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微笑能带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激发他们努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微笑能传递爱的力量,感染他们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因此,请尽情微笑,让脚步轻快起来,高昂起头,快乐地说话、跳舞、谈笑、歌唱,做任何你喜欢的事情,这样正能量才能被驱动起来,将所有好的情境、人和事件带入你的生命中!

二、正面角色(身份认同)影响,提高正能量

角色如果离开了法的限定,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及至心理都会快速扭曲,出现了“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人的正负能量之间就发生了特定的变化。本书讲述了一个津巴多监狱实验,该实验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实验设计者的预期,至使不得不中止实验,但该实验带给人的思考是深刻的。该实验显示了“表现”的巨大魔力。“人们的身份认同感源于他们的姓名、服饰、样貌。在监狱实验中,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因此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意识,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学生教育问题。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诸如精力不集中、语言不文明、作业不认真、学习不努力、做事不专一、写字不工整、教育不改正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很多行为不是学生该有的,究其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出现了问题。有的习惯是受生活环境影响形成的,有的习惯受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态度影响形成的,还有的习

惯和共同交往的同伴的行为习惯有关,学校的教育期待与他们的习惯有冲突的时候,学生的自然反应是抵抗正面的教育,这时教师和学校就要在“身份认同”上下功夫,多给他们正面的角色影响,优秀的学生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对他们细微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变化给予鼓励和鞭策,让他们重新生成健康的角色期待,渐渐地改变存在的不良习惯,教师也从中获得正面的体验,在教学相长中提高正能量,体现育人价值。

书中理查德怀斯曼列举了大量实例,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具有安全感,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和行为模式得到彻底改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服务的,任重道远,把我们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社会,学生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我们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教师读书笔记(合集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

《致教师》是朱永新教授以回答来信的形式送给老师的建议。我用了几天的闲暇时间读完这本书。朱永新是新教育的发起人,李镇西老师的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分管教育的市长。也就是说。他是老师、校长、领导。不管哪个角色都是非常出色的。这本书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一读。值得老师们去实践体验。

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样,这本书的涉及面比较广,因此无论我们哪方面有困难,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因为涉及面太广,所以想从哪方面专门提高,又不太适合。也就是说这本书能为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指点方向,如果要深入,还要继续研究一下其他书籍。但无论怎样,这本书还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把本书的要点摘抄一下:

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目测一下自己,在一二之间徘徊。加油)

面对孩子,面对世界,教师需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理想其实是青春的表征。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老去。(深表赞同)

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把别人的精神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理论的共鸣而已。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北,就是因为缺乏支柱。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教师阅读书目最重要的两大类:一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方面的读物,一是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经典读多了,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就加强了,阅读的口味也就养成了,阅读的鉴别力自然也会提高。

阅读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阅读,阅读,还是阅读。提高自身能力的不二法宝。)

怎样才算是善于思考呢?一是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思维的敏捷性,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四是思维的独创性。(第四点尤为重要,谁能做到呢?)

教师读书笔记2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先生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所撰写出来的,在书中李开复先生不仅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论,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细细品读,书中并没有太多个人英雄主义的丰功伟绩,用最平凡的语言阐述他眼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逻辑缜密,案例清晰,语言流畅,不由得对他阅历的广泛,观察的细致,知识的渊博,思维的深厚,观点论据的精辟深以为然。

本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章节是《合作沟通——信息时代的成功之道》。章节中主要讲的是团队合作。读完后,我十分深刻地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最注重的就是互相的交流及表达,团员之间只有分享相互的信息和资源、积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沟通是团队合作成功的基础,有效沟通的四个秘诀:

其一、悉心倾听;

其二、大方积极;

其三、直截了当;

其四、不同意的艺术。所以,偶得启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们定当携起手来,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名起来”,实现我们共同成长、提升之目的。

“做最好的自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就这样做最好的自己吧!努力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同事,做最好的朋友。

教师读书笔记3

1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2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该引以为荣的事。

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4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5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教师读书笔记4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教师读书笔记5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份膜拜,如何能不停的在多从角色中转换,课堂上的教师;生活中的家长;心灵上的朋友;“最美教师”的报道,给了我更多坚持的理由,有了这份坚持,让周围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爱。让教师,不再是职业称呼,而是一份爱的代言。“最美教师”的事迹也给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一个启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学生成绩这些显性指标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爱心和责任心都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点点滴滴,虽不容易量化和评估,但这却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和发扬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一定非得追求成为一位“名师”,但应该力求成为一名“最好的教师”: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最美教师的故事中,有许多细节反射出强烈的责任感,每一个细节都因为教师的“责任”而得到了坚持,最终救下了三条人命。

什么是最美老师?怎么样才算是好老师?我的理解是,不放弃、不舍弃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总会碰到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对 于一名 老师来说,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教师。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优点和才华,作为老师,应该耐心地去发现、去鼓励、去关注。我从教15年,教过了很多孩子,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让我很充实,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一件开心的事。特别是每当一个所谓的“坏孩子”爱上了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会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满足感。

最美老师的报道也让我重新思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我觉得每个老师都应该像他们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想家长不能想到的,做家长不能做到的。

教师读书笔记6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是人类从古至今、直至未来,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真实体现,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去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

教师读书笔记7

我喜欢看杨红樱阿姨写的《神秘的女老师》,里面的主要人物有神奇的蜜儿,富有童心的龙校长,严厉的龙监督,还有一群幸运的孩子,因为他们遇到了蜜儿老师。蜜儿总喜欢披着一条紫色的大围巾,戴着一幅紫色的万能眼镜,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拿着一把紫色的伞,这是一把功能强大的伞,左右转动能看到人的过去并预测人的未来,能让人隐形,还能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一天,一阵龙卷风过后,蜜儿出现在红宫学校里,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同学们行色匆匆,没有一个经过钟楼,没有一个到图书室看书,没有一个在操场上玩,他们都在教学楼里学习,老师教的紧,学生学的急,学生们成了学习的机器。蜜儿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来到校长办公室见到了龙校长,经过交谈,龙校长很喜欢蜜儿,便把六年级的一个班交给蜜儿管教。蜜儿带给这个班的同学很多惊喜和无数的快乐。蜜儿带他们举行了特别的葬礼,将同学们所有的不快乐埋葬;带他们来到童心城堡,找到属于他们的童年;给他们讲富于哲理的故事,让每个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还让他们变成自由的大鸟,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觉得蜜儿老师是一位充满童趣,善解人意的老师,希望更多的老师像蜜儿老师那样真正地理解学生,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成长。

教师读书笔记8

在生活之余,我觉得读书是最好的时光,也为了我的教师这个职业可以越来越好,最近在读一本叫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本书是有三位美国的教育专家所写的,从始至终贯穿一条主旨就是:要实现有效教学,人力资源胜过技术资源。而且书中特别强调,教师所能利用和开发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自己的个人品质或素养。

在步入教育岗位后,越来越发觉做一名老师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那就更难了。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最近,我拜读了美国杰弗里·科特勒、斯坦利·齐姆、艾伦·科特勒共同纂写的的一本书《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本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这些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本书对作为新教师的我启发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读完后我大致把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书的第一部分是教书育人,也就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很多亲身经历中我们能经常感觉到,有些老师之所以能对学生影响巨大,是因为他们有卓尔不群的人品。书中谈到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品德呢?首先一名老师要有“个人魅力”,并不一定说像明星一样有光环笼罩着有很多粉丝,但是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成为课堂上学生的瞩目的中心,让学生成为你课堂上的“粉丝”。除此之外,在课上还要因材施教,借助诗性教育的平台,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能力也不同,所以在课堂上不能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让他们有不同的收获。

教师读书笔记9

幸福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无法说清。青鸟,一只青色的鸟,或许并不是哪里都能见到,但我想,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是幸福。

让我们翻开书本,瞧,奇尔和米琪儿正在和仙女贝莉伦娜谈话呢!不一会,兄妹俩和几位精灵就开始寻找青鸟的路途。在回忆之国,他们见到已故的爷爷奶奶;在夜之宫殿,他们勇敢的对抗幽灵、疾病和战争;在辛福花园,他们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在未来之国,他们目睹高科技成果和未出生的小孩儿。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青鸟,最后兄妹俩发现,青鸟就在他们那个朴素的小屋中。

其实,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关于死亡。面对死亡,许多人都很害怕,但作者以轻松的笔调解释死亡并不可怕,就如爷爷说的:“我们一直都呆在这儿,等待着要见活着的人,只要你们想起我们,我们就能够清醒,能够和你们见面。”是啊,回忆起已故的人,不就是重聚吗。

合上这本书,让我们去追寻青鸟,去追寻幸福。

教师读书笔记10

近期读的刘慈欣的第二本科幻短篇,篇幅短小却韵味十足,情节设置简单但回味悠长,巧妙地将现实与科幻有机结合起来,于无声处彰显了人性的愚昧无知,以及教育传承即使如星点火苗也充满着燎原人类福祉的能量,给人以莫大的希望,而在两代生命体之间充当知识传递媒介的个体,即教师。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李老师带着对恩师的承诺和信念留守在穷乡僻壤的山村,倾尽一生坚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尝试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他也想一直保持教书育人的匀速运动,无奈生活的压力,身体的病痛和村民的愚昧都成了极大的阻力,让他传授知识的历程异常艰难。

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在书里提到的人们普遍认知还处于愚昧阶段的小山村,想要推动知识的普及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物质的匮乏让村民们需要寻求立竿见影的小富即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要提高教育的加速度,对教育和教师的扶持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引领学生走出矇昧混沌状态的启明星,犹记在我人生中予我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师长们,他们或亲切温厚因材施教,或坦率真诚鼓励回响,或标准严厉良苦用心,更有激扬文字引发创意和遐想。我们遨游在知识的宇宙中,看穹宇包罗万象,勃发上九天揽月之雄心;观沧海容纳百川,燃起入五洋捉鳖之豪情。老师正是这知识宇宙的核心,散发着光和热,用光明和温暖抚慰点亮人心的黑暗,化腐朽为神奇,使平庸变伟大,而当精神愈之清澈,灵魂愈之通透,我们才可更加理性透彻地看待这个世界乃至地球之外的宇宙。作者更是借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外星人之口,表达了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人类作为没有记忆遗传的生命将自己的文明发展到令高级文明侧目的阶段,教师的桥接传承功不可没。全社会更应形成一种合力,加速发展教育事业,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说:“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教育的全民普及和深度发展才是一国的立足之本,以及人类跳出本我的局限探索宇宙的根本保证。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刻我可以想象,知识作为一种矢量,如阳光般温暖充盈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赤子之心,而反馈带给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更深层次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将知识活学活用,老师针对个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更是极为丰富地阐述了“知行合一”,教师和学生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体系里有机促进,相得益彰。人类在仰望浩瀚无垠的宇宙文明时,作者更是抛出极端而神圣的例子,李老师不得不燃尽生命之光,将宝贵的知识财富无私奉献出来,使地球文明免于湮灭。电影《星际穿越》里库珀说“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总得留下点什么”,放在此处虽然让人觉得宿命且悲伤,但更让教师的意义非同凡响。

“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

人类的千差万别与教育密切关联,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灵魂人物的角色,让地球文明成为宇宙中看似不可理解的真实存在,致敬所有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11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笔记12

同样是一节课40分钟,为什么有的老师效率高呢?怎样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呢?这就需要有效的老师,只有有效的教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师》这本我们提供了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指导。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所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

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就像小学语文教学生识字一样,要求学生掌握10个生字,学生记住了10个字,我们说完成教学任务了,如果学生在能用他们组词,造句,那这就是高效。

我认为,在 “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作业”中,落实这一系列“有效”的,恰恰是我们老师,只有有效的教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为学生量身打造有效的作业。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效”的老师呢?

第一,教师必须对教育事业热情、对学生挚爱,散发出教师的智慧的光芒。“教育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我们不要埋怨我们的环境不好,埋怨我们的学生不好教,我们要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方法太少?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应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多与学生交流、交往,你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世界;多与同事合作交流,你会得到更多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深知当前教育的诸多弊端:师生压力大,学生厌学等。通过学习《有效教师》,督促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期不要太高、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讲究评价的方法。

第三,成为有效教师的关键就是学会有效反思。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师要善与在教学有效教师读后感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

第四、教育的本源是爱的教育。在学生面前老师就是他们的一面镜子,镜子里的我们要给学生更科学、更丰富、更健康的世界,这样现实生活中他们会把世界看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爱意。

教师读书笔记1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看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做教师?这是我们常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往教学生。在暑期潜心浏览《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回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勇于露拙也勇于表现自己。

不管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眼前露拙。却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实在,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而言,他们已不再象小学生那样以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假如在学生眼前伪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假如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很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间隔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另外一方面,假如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读,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很多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假如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

有些退了休的老同道,一每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由于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进步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假如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实际上是最好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碰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实在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进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进了进往,夜以继日乐此不疲,会令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非常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教师读书笔记14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 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教师读书笔记15

(一)每个学生都像一本书

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你必须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阅读,方知这是否是值得你一生收藏的好书。千万不能因为书的外观破旧,或封面不起眼而不愿去翻阅。不主动去品味文章隽永的结果,你将可以错失一座宝矿。读着《方与圆》中的这段文字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每位学生,他们像一本本书,观察中,阅读中,了解了这一本本书的优点和瑕疵。一个整体的班级确实是一座宝矿,我觉得自己就像夹缝中窥视宝藏的矿主,欣喜而又带有些许忧伤。每一堂课我能翻动书中的几页呢?读书是很多人的业余爱好,也是不少人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能读好书,好好读书的人,我感觉身边越来越少。要将学生当做书来读是每个老师势在必行的。

(二)不要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不要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不自主的做一些比较:孩子,房子,车子,服饰,健康,生活的方式,为人处事的手段等等。比来比去,一时愤怒,一时窃喜,最终明白了这好无聊。突然有一天将这句话想到了教学当中,我伤害了多少孩子呀,为了树立榜样,将好生与差生比,为了评为优秀班级,将自己班与他班比,这些比较中,总会无限的夸大其中的短处或长处 ,我醒悟了。

教师读书笔记(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 

《给教师的建议》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一拿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很多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电影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其中更有充满了“人”的魅力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作文,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师读书笔记2 

拿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后,本人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一名历史教师,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名优秀的教师!变成一名出色的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3 

我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其实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其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教师读书笔记4 

我们向来要求学生做听话的乖孩子,做一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然而反身自问,你尊重他们了吗?现代教育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做一个尊重学生的好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才能让学生真正尊敬你。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师应着力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如果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模式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毫无区别,其实那就是一种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也是极大的不公正不公平,也是极大的不道德不民主的表现。 

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也要尊重学生的特长,一个人在社会上吃饭生活,在社会上立足,是靠他的特长,培养一个有个性的学生可能比培养若干个平庸的大学生更有意义。 

不具备爱心的人当了老师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对学生是一种痛苦,甚至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生命灾难。 

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以归结和提炼成一个字“爱”,有了爱教师的职业道德便全有了,作为教师爱心比什么都重要。 

有爱学生就要尽自己的最但努力,爱心和爱的教育往往能创造奇迹。世界上千千万万种教育方法,爱的教育是一种最伟大的方法,有爱就有希望,有心就有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5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更明确的方向,给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一节公开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教师读书笔记6 

新学年九月份,《致教师》是我入手就读的第一本书。该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以回答老师来信的方式展开,也许这就是以《致教师》命名的缘由之一吧。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阅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未读此书时,我只是把教师当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读完此书后,我把教师等同于教育,看作是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当我只想着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时,教师真的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一份不怎么样的谋生方式,活儿干的多,报酬得到的少。伴随着此书阅读的开启,我的目光开始投向学生,投向一个又一个朝气蓬勃,鲜活可爱的生命,我觉得教师是一种改造,抑或是一种创造,改造的是人生轨迹,创造的是生命奇迹。此书阅毕,我的目光中又有了自己。这时,我认为教师是一种相随。是学生成长与老师自我成长的相伴,是唤醒学生价值和体现老师价值的一种随应。于是,我理解的教师不是单向的付出与奉献,而是共生共长的人生体验。未读此书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暮年工匠。以后的路就是重复从前的路,就像磨道上的一头驴,重复往返就是天职,周而复始就是命运。读完此书后,我把以前的自己命名为懒惰和不思进取。由此,我想到了任维东校长在班主任工作室成立第一次会议上所讲的话,和这本书告诫我的思想一样,给我以极大的内心震撼,简直就是一场极大的冲击波,把我从沉睡中激醒。因此,拒绝“青年老成”,拒绝“停止生长”。让我从今天起,重做一回学生,而且是毕业遥遥无期的学生。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学习后的反思;既注重阅读,又注重阅读后的感想;既注重学生工作,又注重工作后的方法与经验的积累。总之,既要仰望星空心中有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手中有现在。 

未读此书时,我理解的教师就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或者是狭隘的“传道、授业、解惑”。读了此书后,方知,教师面对的不只是眼前的学生,还有祖国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只有我的家国情怀才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于是,我明白了,我心中想要的理想国和理想国公民的样子: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靠我自己去塑造。而且,更可喜的是,这件事,我竟然原本就可以自己去塑造。 

真诚的祝福未来的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7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3.在感受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交流欣赏体会中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教师读书笔记8 

教师怎样读书?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三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深深地启发和激励着我,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维度,寻找生活的幸福。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教师读书笔记9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上大学的时候哲学老师给我们推荐过,那时候也只是因为肖川这个人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提及,老师顺便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他的著作,一直都是这样觉得,虽一直想着什么时候有时间拜读一下,可为这本书一直找不出时间,但当这本书放在自己的桌上被读完的时候,便觉得相见恨晚,所幸,我还是有幸拜读这本《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让作为老师的我少了些许遗憾。 

怎样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是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问题。书上是直接给我答案吗?或者,通过自己的概括能找出答案吗?显然不是!本书分为七章,依次为:理想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教师与知识分子、师生之间、读书作文修身、快乐的工作、诗意的生活。每一章节的文章不多,多为一些大师的作品,但是每一篇大师的作品后面都有肖川教授的经典品悟,这就是精华,让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怎样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的答案。 

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有真情。“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真情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博爱的体现,也是高品质教育必然的最高要求。肖川教授独具匠心地引领我们重新面对教育中的爱。龙应台女士在《孩子,你漫漫来》中就愿意坐在石阶上为一个年仅5岁的小男孩——王爱莲等上一辈子,愿让他用笨拙的双手从从容容地结扎好一个完整的蝴蝶结后,给他获取成功的希望与惊喜,让他从未得到蔚藉的心灵得以满足。请你多给孩子点儿时间和耐心,学会等待和宽容后定能感动他们。相信你的孩子也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好老师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从而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地努力向上。这就是智慧型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这就是师生之间博大无私真爱的魅力所在,缺少了这些,我们的教育依旧是事倍功半徒劳的苦差事。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还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对教育的执着追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敷衍和应付了。有了爱,今日的教育就会有金灿灿的阳光,有了爱,孩子们的明天就会变得更美好,有了爱,孩子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充实。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读书笔记10 

闲暇时,我拜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又练的习题中荒废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读书笔记11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这本书是编者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区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的标志。 

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实验区体育教师自己积累的经验,是发生在第一线教师身边的事情,是新课程改革中生动的故事。具体如下: 

一、争做反思型教师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做法如下: 

1、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2、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 

3、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 

4、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二、深化师生教育观念改变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体育室中考科目之一,分数也很重要要计入中考总分的。 

三、师生间的德育渗透 

1、学生需要的品德教育。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应该是面对现实,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通过自身每一次运动成绩的提高,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改进,每一次拼搏中困难的面对、克服,去审视自己所蕴含的潜力,即是战胜了自我的极限,超越了自我。在于拼搏的过程,依靠比别人多流的汗水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才能最终从失败中崛起,胜利后也不会目空一切,努力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 

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体育教师的具体情感包括: 

一、热爱之情(包括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 

二、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四、宽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在体育课堂上和三操活动中积极进取,为我校的健脑健体贡献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12 

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在我们面对聋生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残疾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教师读书笔记13 

我很庆幸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个性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 

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此刻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教师读书笔记14 

记得小时候就常听老师和父母这样告诉我:从前哪,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他的名字叫伊索。今天,我写完作业后,终于有时间看完这本《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那些性格各异,喜好不同的飞禽走兽加以描绘,用来比喻形形色色的人,并通过它们揭示人间的真伪、善恶与美丑。在这么多篇寓言里,我最喜欢的是《看见狮子的狐狸》,讲的是有只狐狸从来没有见过狮子。有一天,它们终于遇上。头一回见到这威武雄壮的庞然大物,狐狸可吓得要命,抱头鼠窜落荒而去。可巧它们又相遇,虽然是第二次相会,狐狸的心里仍是七上八下恐慌不已,但比上次要好得多。等到第三次相见时,狐狸竟信心十足地走上前去,哈啰哈啰地跟狮子闲聊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一下子就说出这个寓言的道理:熟能生巧。想想,觉得狐狸所代表的人物很像我。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十分胆小,一上讲台就会两腿发软,四肢发抖,舌头发麻;三年级时,敢在台下发言,但在台上仍然不敢说话;四年级时,我在台上口吐莲花,神态自若,赢得大家阵阵掌声;五年级时还得个"英语口语比赛"一等奖。这说明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地去面对并想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一篇《苍蝇》的寓言:一只苍蝇掉进汤锅里,就要被淹死。他对自己说:"好哇,我已经吃饱,喝足,还洗个澡,我死而无憾。"苍蝇的话充分体现它的自嘲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且无法避免的时候,也可以试着慢慢适应环境,融入环境。 

《伊索寓言》把一个个深奥的哲理用故事的方式浅显地表达出来,因此在古希腊,《伊索寓言》甚至是衡量一个人的知识的尺度。当时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写过这样一句台词:"你连伊索寓言也没有熟读,可见你是多么无知的懒散。"这真是本好书。 

教师读书笔记15 

寒假是孩子们期盼的,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寒假可以好好休息,但是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让自己有点困扰, 

作为青年教师自己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学校也为老师们着想,要求我们假期好好读一本书,品一碗心灵鸡汤,在愉快的假期里也能成长。 

我也挑了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也不是很难,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自己的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教师读书笔记(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

  近期读的刘慈欣的第二本科幻短篇,篇幅短小却韵味十足,情节设置简单但回味悠长,巧妙地将现实与科幻有机结合起来,于无声处彰显了人性的愚昧无知,以及教育传承即使如星点火苗也充满着燎原人类福祉的能量,给人以莫大的希望,而在两代生命体之间充当知识传递媒介的个体,即教师。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李老师带着对恩师的承诺和信念留守在穷乡僻壤的山村,倾尽一生坚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尝试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他也想一直保持教书育人的匀速运动,无奈生活的压力,身体的病痛和村民的愚昧都成了极大的阻力,让他传授知识的历程异常艰难。

  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在书里提到的人们普遍认知还处于愚昧阶段的小山村,想要推动知识的普及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物质的匮乏让村民们需要寻求立竿见影的小富即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要提高教育的加速度,对教育和教师的扶持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引领学生走出矇昧混沌状态的启明星,犹记在我人生中予我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师长们,他们或亲切温厚因材施教,或坦率真诚鼓励回响,或标准严厉良苦用心,更有激扬文字引发创意和遐想。我们遨游在知识的宇宙中,看穹宇包罗万象,勃发上九天揽月之雄心;观沧海容纳百川,燃起入五洋捉鳖之豪情。老师正是这知识宇宙的核心,散发着光和热,用光明和温暖抚慰点亮人心的黑暗,化腐朽为神奇,使平庸变伟大,而当精神愈之清澈,灵魂愈之通透,我们才可更加理性透彻地看待这个世界乃至地球之外的宇宙。作者更是借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外星人之口,表达了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人类作为没有记忆遗传的生命将自己的文明发展到令高级文明侧目的阶段,教师的桥接传承功不可没。全社会更应形成一种合力,加速发展教育事业,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说:“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教育的全民普及和深度发展才是一国的立足之本,以及人类跳出本我的局限探索宇宙的根本保证。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刻我可以想象,知识作为一种矢量,如阳光般温暖充盈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赤子之心,而反馈带给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更深层次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将知识活学活用,老师针对个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更是极为丰富地阐述了“知行合一”,教师和学生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体系里有机促进,相得益彰。人类在仰望浩瀚无垠的宇宙文明时,作者更是抛出极端而神圣的例子,李老师不得不燃尽生命之光,将宝贵的知识财富无私奉献出来,使地球文明免于湮灭。电影《星际穿越》里库珀说“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总得留下点什么”,放在此处虽然让人觉得宿命且悲伤,但更让教师的意义非同凡响。

  “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

  人类的千差万别与教育密切关联,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灵魂人物的角色,让地球文明成为宇宙中看似不可理解的真实存在,致敬所有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2

  最近读了《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智慧,聆听教育的真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所写《读书修身》。

  读书修身,读书致远。教书人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优秀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应该是渊博如一座图书馆的人。图书是教育之母,读书是教育之母。正如__中所说,“我们在座的中小学教师朋友,也许你可以说,我是语文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是英语老师,我是物理老师,化学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但我说,在”教师“这一称号之外,我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就是”读书人“。”教书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的人,而且最好如台湾的严家淦先生那样,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

  作者高万祥老师问过魏书生一句话:“你早先在农村时有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辉煌?”魏书生认真地回答:“应该是想到的!”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自信。论学历魏书生只是沈阳市一所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初中32中毕业,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读书是他在青少年时就养成得好习惯,正是由于读书才使得他在失去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时,仍然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仍然著作等身,正是由于他的读书才使得他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才会走向成功。对于读书李镇西先生也说过一句话:“我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度了一些书。”本书作者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成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我们敞开,借用作者的两句话改之为:其一“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世俗气。”其二“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过努力认真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

 

教师读书笔记3

  在生活之余,我觉得读书是最好的时光,也为了我的教师这个职业可以越来越好,最近在读一本叫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本书是有三位美国的教育专家所写的,从始至终贯穿一条主旨就是:要实现有效教学,人力资源胜过技术资源。而且书中特别强调,教师所能利用和开发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自己的个人品质或素养。

  在步入教育岗位后,越来越发觉做一名老师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那就更难了。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最近,我拜读了美国杰弗里·科特勒、斯坦利·齐姆、艾伦·科特勒共同纂写的的一本书《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本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这些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本书对作为新教师的我启发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读完后我大致把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书的第一部分是教书育人,也就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很多亲身经历中我们能经常感觉到,有些老师之所以能对学生影响巨大,是因为他们有卓尔不群的人品。书中谈到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品德呢?首先一名老师要有“个人魅力”,并不一定说像明星一样有光环笼罩着有很多粉丝,但是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成为课堂上学生的瞩目的中心,让学生成为你课堂上的“粉丝”。除此之外,在课上还要因材施教,借助诗性教育的平台,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能力也不同,所以在课堂上不能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让他们有不同的收获。

 

教师读书笔记4

  非常欣赏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生四十年,为学生想四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 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教师读书笔记5

  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怎样清晰的交流并建立起批判的、逻辑的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㈠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的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选拔的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判是完全必要的,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6

  树立积极的心态,摒弃负面的思想,持之以恒,坚持正向能量,还有什么困难会困扰我们呢?我想这也是理查德怀斯曼教授撰写《正能量》的初衷,书中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是一本世界级心理励志书,是继“不抱怨”之后,引发全国团购热潮的励志读本!

  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例子,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读了之后,我又在思索:我们教师如何获取“正能量”,把这种能量带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

  一、积极情绪培养,激发正能量

  想拥有真能量,就要先表现得像拥有正能量的人一样---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简单概括来说,如果你想变得痛苦和郁闷,你只要想那些令你伤心的事情,想你遭遇的不公平对待,皱起眉头,耷拉下脸,“演”得像是你真正伤心一样,那你的情绪马上就会低落下来;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快乐、心情好的人,你首先要笑起来,做出快乐的表情,当你这样“演”的时候,你就真的会变得快乐起来。

  我们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快乐的天使,学生的快乐成长就是老师的快乐追求,培养和教育孩子不是一个简单得用一个快乐就能涵盖得了的。孩子任何一方面素养的缺失都表现为人格的不完善以至不完美,都是教育的失败,一个连微笑的表情都没有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心灵快乐的学生,老师的教育真的应该从微笑做起,老师的微笑不但会使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把他或她的快乐传递给学生,微笑就成为了一个情价比非常高的情感投入方式,微笑能降低学生对教育的防范心理,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微笑能带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激发他们努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微笑能传递爱的力量,感染他们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因此,请尽情微笑,让脚步轻快起来,高昂起头,快乐地说话、跳舞、谈笑、歌唱,做任何你喜欢的事情,这样正能量才能被驱动起来,将所有好的情境、人和事件带入你的生命中!

  二、正面角色(身份认同)影响,提高正能量

  角色如果离开了法的限定,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及至心理都会快速扭曲,出现了“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人的正负能量之间就发生了特定的变化。本书讲述了一个津巴多监狱实验,该实验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实验设计者的预期,至使不得不中止实验,但该实验带给人的思考是深刻的。该实验显示了“表现”的巨大魔力。“人们的身份认同感源于他们的姓名、服饰、样貌。在监狱实验中,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因此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意识,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学生教育问题。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诸如精力不集中、语言不文明、作业不认真、学习不努力、做事不专一、写字不工整、教育不改正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很多行为不是学生该有的,究其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出现了问题。有的习惯是受生活环境影响形成的,有的习惯受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态度影响形成的,还有的习

  惯和共同交往的同伴的行为习惯有关,学校的教育期待与他们的习惯有冲突的时候,学生的自然反应是抵抗正面的教育,这时教师和学校就要在“身份认同”上下功夫,多给他们正面的角色影响,优秀的学生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对他们细微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变化给予鼓励和鞭策,让他们重新生成健康的角色期待,渐渐地改变存在的不良习惯,教师也从中获得正面的体验,在教学相长中提高正能量,体现育人价值。

  书中理查德怀斯曼列举了大量实例,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具有安全感,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和行为模式得到彻底改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服务的,任重道远,把我们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社会,学生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我们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教师读书笔记7

  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上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

  同样,教师也很平凡,他们那孜孜不倦的无私奉献。 每次看到老师在粉笔沫飘扬的讲台上讲课心中一阵莫名的感动。它们像老师的汗水挥洒无数,它们像老师的心灵纯洁无暇,它们像老师的心胸,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我们。 每次看到老师在专心致志地讲课,而忘了拭去鼻尖的汗滴,我的心中一阵心酸。我凝视望着它,我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珍珠。

 

教师读书笔记8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期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潜质、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__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读书笔记9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这本书很适合一线教师阅读,它是窦桂梅老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写照,是她思维方式、思想、心灵的物化。不仅充满智慧,更以流畅的文笔、诗意的语言,在不经意间诠释了自己对语文、对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更详细列举了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读书目,阐明了读书的不同境界。

  其中“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在窦桂梅老师说的七件事中,这件事我觉得最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孩子们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学生何来侃侃而谈的底气?又如何能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曾看到过一篇__,说的是:如今好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及终身发展都有好处,但是在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要求的同时,我们的老师读了多少书?说真的,当时面对这三个问题,我觉得惭愧。我是语文教师,我问自己:我读了多少书?虽说有时也看看,专业的,人文的,休闲的,都会涉猎一点点。但细想想,却从来没有过读书计划,想看时就翻翻;也不成系统,全凭自己的喜好;更不能坚持,有时间就看了,没时间就作罢,如此这般,总觉得没什么收获。“读书,是最好的精神美容”“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中呼吸”“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这本书中,窦桂梅老师从我们自身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阐述了语文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我很赞同她的观点。掩卷沉思,自己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了,感觉自己读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坚持,记读书笔记还很欠缺。

  “读书,然后才有育人的底气”、“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意窦老师那种“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的读书方法。

 

教师读书笔记10

  记得小时候就常听老师和父母这样告诉我:从前哪,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他的名字叫伊索。今天,我写完作业后,终于有时间看完这本《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那些性格各异,喜好不同的飞禽走兽加以描绘,用来比喻形形色色的人,并通过它们揭示人间的真伪、善恶与美丑。在这么多篇寓言里,我最喜欢的是《看见狮子的狐狸》,讲的是有只狐狸从来没有见过狮子。有一天,它们终于遇上。头一回见到这威武雄壮的庞然大物,狐狸可吓得要命,抱头鼠窜落荒而去。可巧它们又相遇,虽然是第二次相会,狐狸的心里仍是七上八下恐慌不已,但比上次要好得多。等到第三次相见时,狐狸竟信心十足地走上前去,哈啰哈啰地跟狮子闲聊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一下子就说出这个寓言的道理:熟能生巧。想想,觉得狐狸所代表的人物很像我。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十分胆小,一上讲台就会两腿发软,四肢发抖,舌头发麻;三年级时,敢在台下发言,但在台上仍然不敢说话;四年级时,我在台上口吐莲花,神态自若,赢得大家阵阵掌声;五年级时还得个"英语口语比赛"一等奖。这说明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地去面对并想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一篇《苍蝇》的寓言:一只苍蝇掉进汤锅里,就要被淹死。他对自己说:"好哇,我已经吃饱,喝足,还洗个澡,我死而无憾。"苍蝇的话充分体现它的自嘲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且无法避免的时候,也可以试着慢慢适应环境,融入环境。

  《伊索寓言》把一个个深奥的哲理用故事的方式浅显地表达出来,因此在古希腊,《伊索寓言》甚至是衡量一个人的知识的尺度。当时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写过这样一句台词:"你连伊索寓言也没有熟读,可见你是多么无知的懒散。"这真是本好书。

  

 

教师读书笔记11

  爱可以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学习动力,但爱在何处?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是的,爱看不见,摸不着,犹如透明的空气,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然而,读了《爱的教育》,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像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像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撷??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读《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多是反省自己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要潜移默化;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要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快乐成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给家长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我的体会是作为我们教师要多关心我们的学生,只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认真领会“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师生的发展会有新的突破。针对工作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身为教师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

 

教师读书笔记12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读书笔记13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份膜拜,如何能不停的在多从角色中转换,课堂上的教师;生活中的家长;心灵上的朋友;“最美教师”的报道,给了我更多坚持的理由,有了这份坚持,让周围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爱。让教师,不再是职业称呼,而是一份爱的代言。“最美教师”的事迹也给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一个启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学生成绩这些显性指标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爱心和责任心都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点点滴滴,虽不容易量化和评估,但这却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和发扬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一定非得追求成为一位“名师”,但应该力求成为一名“最好的教师”: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最美教师的故事中,有许多细节反射出强烈的责任感,每一个细节都因为教师的“责任”而得到了坚持,最终救下了三条人命。

  什么是最美老师?怎么样才算是好老师?我的理解是,不放弃、不舍弃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总会碰到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对 于一名 老师来说,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教师。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优点和才华,作为老师,应该耐心地去发现、去鼓励、去关注。我从教15年,教过了很多孩子,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让我很充实,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一件开心的事。特别是每当一个所谓的“坏孩子”爱上了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会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满足感。

  最美老师的报道也让我重新思考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我觉得每个老师都应该像他们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想家长不能想到的,做家长不能做到的。

 

教师读书笔记14

  不得不承认,《首席教师》的内容和我想象的大为不同。看到封面时,还以为是一本名师的成长史。一翻开才发现,内容更倾向于站在高位的职业指导。以往对这类的书抱有“干巴巴”的印象,但是耐下心来读,却是获益匪浅,解决了我这样一个青年教师的不少疑惑。

  使我产生触动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而当课堂上,师生之间结为了伙伴关系,那么你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任何意见而不必担心任何的‘打击报复’,于是,条件允许你做冒险的事,你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你不必揣摩你的老师的心思,你只要思考知识本身。”郑杰老师将之称为“知识的冒险”,而取代传统“知识的盛筵”课堂。看到这一句话,我突然想起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少举手发言,尤其在创造性的问题上,举手的永远是那两三个人,而且答案也不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总是人云亦云。回答尚且如此,更遑论主动举手提问了。

  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一点回顾,试图发现自己是否有与学生的回答无关且为负面的反馈。其实并不难想,刚刚上完的一节课上我就犯了这个错误:一个平时很难控制自己行为的学生难得的举手发言,用“而且”造句,他的声音模糊不清,勉强听到的句子也乏善可陈,这时我注意到他倚靠着窗户不停地扭动着说话,于是很遗憾地,我对他这一次难得发言的反馈就是“不会站直了说话吗?”。诸如此类的反馈我还做出过许多,总是关注知识以外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对学生的行为常规进行教育,要么批评学生的站姿,要么只是冷淡的一句“嗯”、“好”,或者是直接让下一个回答。

  其实最开始当老师时我不是这样的态度,受了教育理论的影响,我总是特别夸张地表扬或者回馈,我还记得那时的课堂总是竖起一片“小树林”,点名发言根本忙不过来。在看到上面那段话之前,我还经常将学生不爱发言归因于他们的惰性。现在,我想自己应该拾起初心,多去想想夸张的自己,在学生的发言中去寻找闪光点,用我的表情和对他们回答的专注代替奖章来激励他们。

  这就是我这样一个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从《首席教师》中学习到的地方。

 

教师读书笔记15

  暑期,按照“道德课堂教师读书”活动推荐的书目选择了2本书,首先阅读了《推进有灵魂的教学》这本书,封皮上的一段话吸引了我:“学习知识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领悟并获得学科思想,掌握学科方法,提升学科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是教学的真正使命。”

  在读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毛杰局长的总序“做有灵魂的教育”和田保华局长的“推进有灵魂的教学”以及各位博友的教学艺术及教学片断对我帮助很大。书中每位名师的教学感悟、个人观点及解读等等,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比如我们总以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好的”。熟不知“合作学习”我们并不一定做的有效。现在教学非常关注小组建设的概念和实践,大多数教师都非常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产生1+1>2的效果,让学生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极佳方式。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建设才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通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一种学生找到一两处答案便停止思考,思考的层次也流于表面;一种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到多处答案并进行思考,思考的层次比较深刻;还有一种学生找到答案后会不断深入的思考,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而这三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然也不相同,第一种学生很快便能结束思考,然后无所事事;第二种学生需要一定时间,基本可以控制在教师给的时间范围内;第三种学生时间似乎怎么也不够用,即使教师再延长一两分钟,他们总还是学不够似的。

教师读书笔记(5篇)

  老师读书笔记1

      利用假期,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仔细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说明白老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好老师的。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老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犹如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老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熟悉应当说也是特别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确实也很关怀,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究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烦和信念,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表达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烦的人。 

      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学问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熟悉,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当是被故事侵润着。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把握学问获得日常生活中不肯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定地从中猎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舞同学读一些有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特别有必要的。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同学阅读,留给同学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互相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表达。作为老师,最珍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幻想吧。 

  老师读书笔记2

      寒假中,我读了《老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老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老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仅从老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老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宽阔,从社会进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老师的专业化与老师专业进展、老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老师的素养,培育和造就能够满意全面实施素养教育要求的老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养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老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索。在这纷纭的世界里,老师专业化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个思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老师专业化是老师个体专业不断进展的过程。老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老师不断接受新学问,增长专业力量的过程。老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有、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别的职业目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同学得到最有重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同学如今的起点,带着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敬重每一个同学;他不仅能让同学学懂、学透学问,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同学一起沉醉于其中,喜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同学一起制造于其中,并使同学的心灵翱翔起来;他有剧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同学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进展力量的老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老师专业化进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月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老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老师不仅是有学问、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抱负、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老师的专业性进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老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索;在观念和阅历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同学、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大事,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意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老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老师群体而努力,将老师进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老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讨论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老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老师,要做到将教同学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添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诞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同学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端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良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进展最新动态,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20世纪80年月以来,老师的专业进展成为了老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熟悉到,提高老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老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老师的专业进展。只有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敬重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老师读书笔记3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有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经常思索:到底怎样才能让同学在学习中感到欢乐,在欢乐中学习呢?纵观今日背负着“升重点,考高校”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珍贵的财宝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奇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很多同学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遇到难题〔特殊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妙的童年时间。“最珍贵的财宝”也在不知不觉中铺张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宣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嬉戏,看她画画,观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异的手艺……带着她熟悉大自然,熟悉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学问。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同学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如今正是他们对世界布满奇怪   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假如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观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珍贵的财宝”,我信任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光十色的。 

  老师读书笔记4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做最杰出的老师》。读了很有感受,怎样才能成为最杰出的老师呢?我依据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要有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思索的精神。 

      教书近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缘由何在,就是由于缺乏尊严,没有铁骨。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没有独特,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这本书让我彻底糊涂,作为一名老师,只有自己拥有思索的精神,才能教出擅长思索的同学。正如书中序言所写:想要同学成为站直了的人,老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假如老师没有思索的精神,他的同学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确实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老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二、老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养。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同学喜爱你的课,让同学喜爱你任教的学科,让同学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想让同学喜爱你的课,喜爱你任教的学科,老师本身就要有让人信服的魅力:良好的修养、渊博的学问、幽默的谈吐、较高的业务水平。这些素养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渐渐培育出来的。只有不断地进修,不断地吸取学问,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所以只有老师自己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让你的同学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老师还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生活,需要关爱,需要怜悯,更需要一颗和善的心。和善的心充溢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如此,一样需要有仁爱,需要有爱心的老师。爱孩子首先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个孩子的悲伤与快乐。爱孩子,必需敬重孩子。要敬重孩子成长进展的规律,敬重孩子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敬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爱孩子,就必需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在力量。在师生之间,只有架起爱的桥梁,才能到达教育的最抱负的彼岸。唯有在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关爱与盼望,生命之花才能永不枯竭地绽放,教育之树才能永久长青。 

      吴非书中说到,好老师的最高追求不是成果,而是能将同学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相互诱发对方的制造力和想象力,最终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但愿我们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争取做一名最杰出的老师。 

  老师读书笔记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受。确实,这些建议使作为老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关心,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日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月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日的教育工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准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老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老师的苦 

      《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情。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老师上了一堂特别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全部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预备这节课”时,这位老老师说:“对这节课,我预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预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埋怨着时间的消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正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成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v

  那么,究竟给学生多长时间进行思考合适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当然,针对问题的不同,思考的时间自然不一样,但对于同样的问题,面对早早“完成任务”的第一种学生,我总是说“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这种学生,没有攻克难题的信心,觉得自己就这样了,有什么问题不用自己思考,等会儿小组合作时自然有高手帮自己解决,也就更懒得思考了。第二种学生思考时间合适,也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在之后的学习时能够真正从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第三种学生也是让我觉得有些无措的学生,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思考,但是课堂上我明显不能给他们太多时间,如果真的给多了几分钟,第一第二种孩子在这几分钟内又会产生一些无用功。当然,这种孩子思考有深度,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对于后期小组合作学习时也能起到领头的作用。除了这三种孩子,当然还有一些思考效率高花费时间少或思考效率低花费时间多的孩子,这些也是需要特别对待的。

  虽然说是独立思考,但是我觉得独立思考前教师还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生不是天生就会思考的,他们是在一点点的实践和交流中慢慢学会思考并逐渐加深思考深度的。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我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更多的交流空间,期望学生能够在自由平等的交流时学会更深的思考。另外就如书中所说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交流空间,还要给学生思考空间,面对学生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帮忙解决”,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多想一想,也许也会给学生独立思考以辅助。

  在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很多深刻而缜密的方法探索,做了很多思考,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因此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应对学生的种种题目,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勇敢、正确、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获得新的活力和乐趣。

  每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我总感觉任重而道远。《推进有灵魂的教学》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有了对他们课堂的学习,使我解开了很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作甚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作为老师我将一直努力,我将把这先进的、现代的及优秀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心快乐的学习知识并从中逐渐体会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乐趣。

  在闲暇时的读书中,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领悟了教育的真谛,一天天感受着教育的神圣。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相关热搜

518203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