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范文(精选10篇)

时间:
分享

八股文范文

(题目:志士仁人)(作者王守仁)(明代进士,儒家大师,心学创始人,著有 《传习录》)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白话八股文样品

[题目]学习“与时俱进” 

1、[破题]“与时俱进”四个字,“时”和“进”二字是关键词。“时”者时代也、历史也;“进”者进步也、改革也。 

2、[承题]21世纪属于什么时代?属于全球化时代。我们将怎样取得进步?按照全球化的发展规律行事,就是进步。“与时”,不墨守历史成规:“俱进”,改革开放,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行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3、[起讲]世界各国都在进步,我国岂能例外?经济从工业化进步到信息化;政治从专制制度进步到民主制度;文化从知识禁锢进步到知识解放。这是全球化时代的脉搏。 

4、[入手](提股)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视、计算机、手机,以及层出不穷、功能奇特的信息产品,成为主导资源。由此,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转向流通和服务产业,劳动密集产业转向知识密集产业,白领工人多于蓝领工人。知识成为主要资本。  

美国的农民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几,工人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十几。工农阶级在人口比例中变成极少数。如果不是亲自在美国和日本看到“没有农民的农场”和“没有工人的工厂”,我将继续高呼“耕者有其田”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5、[起股]信息化不神秘。说话、写信、打电话、看电视、用计算机,都是信息化。能讲普通话,走遍中国,不要翻译,信息化。在计算机上输入拼音,自动变为汉字,跟网友互通电子邮件,信息化。在计算机查找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目和数据,信息化。计算机和手机结合,进行通信、通话、传递图片和摄像,跟国内外学术同行作学术交流,信息化。信息化在你身边。信息化使你得到新消息和新知识。 

6、[中股]今天,任何国家都一方面继承和改进本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利用和创造国际的现代文化,这叫做双文化时代。双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引起文化的冲突。在先进与落后的冲突中,在复古与创新的矛盾中,“与时俱进”是历史导航的方向盘。 

追求先进生产力要从学习模仿进而能发明创造,前提条件是开辟自由创造的环境。追求先进文化要摆脱思想的束缚,先进文化是自由土壤中萌发出来鲜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要充分运用,不要限制运用。信息化时代而限制信息,何以自解? 

时代更易,容易发生社会动荡。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十八只螃蟹放在一个竹篓里,哪能不我挟你、你挟我?一个把黑袍从头盖到脚,一个穿比基尼游泳装、肚脐眼儿也露了出来,这两人能携手在王府井大街一同溜达吗?文化冲突实际是文化差距的摩擦。 

7、[后股]“与时俱进”不是自愿选择,而是客观规律;不是特殊策略,而是一般公式,只能一时背离,不能长期背离。社会进步有层次程序,倒退是偶然,超越也是偶然,循序前进是常规。 

社会发展有四次飞跃:从部落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第一次飞跃;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第二次飞跃;从封建社会到资本社会是第三次飞跃;从资本社会到后资本社会是第四次飞跃。 

“与时俱进”提醒人们不要犯时代错误。专制残暴,穷兵黩武,纳粹败亡,苏联解体。21世纪不会再出现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那是宣传,不是真实。 

8、[束股]真理也“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真理不怕批评,批评是真理的营养品。怕批评的不是真理,而是未能适应时代的宗教和教条。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了。 

参考资料: [周有光]学写八股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文释义: 

(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 

(四)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 

(五)为提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六)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惟两小比,或有用于中比之下,或有用于后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令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 

(七)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实写耳。 

(八)此为过接,于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 

(九)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余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 

(十)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句法。起讲中间亦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以成文,此定体也。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其余体格,不及详论。 

作为例证,先选用了这篇韩菼的制义文。这篇文章收在乾隆时方苞编的《钦定四书文》一书中,关于这部书,将在另外一篇中再作介绍,在此不赘。这里先介绍一下作者: 

韩菼是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字元少,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清吏稿》有传。应顺天府乡试时,尚书徐乾学在遗卷中发现了他的卷子,十分赏识,取中了他。接着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癸丑科会试、殿试都是第一,俗话叫“状元”,按官方制度,应称“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曾任编撰《大清一统志》总裁。平生学问通《五经》及诸史,以善写制义著称,乾隆时追谥“文懿”。上谕并嘉奖云:“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在光绪甲辰,科举最后一科的三鼎甲之一的探花(第三名)商衍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引了此文。因之此文“释义”部分,是从商著转录的。 

【女与回也孰愈】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释题〗:这是一个一句题,是一节书中的一句,原句是《论语·公冶长》篇第八章。全文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教育弟子,著名的教育方法是循循然善诱人,就是特别会按次序诱导人。这是诱导启发子贡的一段话。让他和最好的学生颜回比较,是否比得上颜回。子贡能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说明比不上颜回,而且回答很形象具体,一是“问一知十”、一是“问一知二”,差距很大。孔子也肯定了他回答的正确,语气上有赞许之意。用了两次“弗如也”,不唯加重语气,而且体现了《论语》语录体文字的感情成分。这章书在朱熹注解中,除“女”注音“汝”、“愈、胜也”等文字注解外,后面总注解说:“……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问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问性与天道,不特问一知二而已也。”八股文对《四书》的理解与发挥,是以朱注为标准的。这个题目不出整章书,只出其中一句,作者不能犯上犯下,只能就这句话来思维、生发,叫做“尊题”。严格地针对题目展开思维,首先抓住要点,这句话用白话解释,就是“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以此为题,作如何展开思维呢? 

〖浅释〗: 

一、破题:作者认题、审题之后,抓住两个要点,就是“孰愈”、“自省”。前者是题中的实词,后者是朱注中的意思,即“观其自知之如何”?“孰愈”是比较子贡与颜渊,“自省”是启发子贡的认识,为什么要启发他等。全文就这个范围内展开。 

二、承题:点名子贡与颜渊,说明二人谁超过谁,孔子作老师的怎能不知道,而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 

三、起讲:紧接欲其自省,进一步发挥,先呼应破题,点出“以女为贤矣”。接议“方人”、“量己”,先是对照设问:“在人……尚有”,“岂在己……转无”,接着肯定其贤,“明于观人”,“必不昧于知己”。愿举一人比较,八股文讲究在此处“入口气”,即由作者口气转入孔子说话的口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这里起讲:“窃愿举一人以相质也”,及前面“吾尝以女”,都已转入孔子口气,所以在承题中用“夫子”称孔子,起讲中用“吾”,就是孔子自称,完全自己语气了。 

四、提比:自“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句下为提比,以孔子口气,比较颜回、子贡二人的不同。一大股,又成为两小股,互相对照,句法整齐,是专作“孰愈”二字。颜回在德行科、子贡在语言科,都是变化用《论语》中的原话。箪食瓢浆居陋巷,是颜回,即所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则是货殖专门,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二人对照比较,不相上下。 

五、中比:从单作“孰愈”二字,纯客观比较,进一步作“女与回”三字。即写明孔子为什么要问子贡,文章重点写一个“问”字。先是一小股,说于理,必有一愈;于情,不知孰愈。不知孰愈,故有一问,紧接一大股,又是两小股对照发挥。“回愈于女”、“女愈于回”、“回不愈女”、“女不愈回”、“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两个方面,六种可能,反复对照,文字运用固然熟练,而更重要是这种周密的思想方法。面面都能想到,而想到这一面,就有另一面,都是对照的,而无孤立的。 

六、后比一大股,两两对照,落实到“欲其自省”上。全用启发式语气,一用“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一用“人论之,不如女断之”。“我”与“人”又分为二,以我为主的主观和以人为主的客观,又是两个方面对照说,可见八股之特征,首先是一分为二的对照思维。 

七、结尾一合,又归到“女与回也孰愈”上,简单明快。这篇文章,即使现代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较清楚、明显地看八股文的章法。

 

 

 

 

 

 

 

八股文范文

 

 

 

 

 

导读:本文 八股文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 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股文范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

 

 

与尔有是夫    ! ”

 

 

清    韩菼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

 

 

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

 

 

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

 

 

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

 

 

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

 

 

行耶藏耶 ?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    ?此

 

 

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

 

 

 

 

 

 

 

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 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

 

 

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 ? 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

 

 

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译文

 

 

孔圣人对于何时出去施展才能、 何时深藏不露这个问题, 只有遇到合适的人,才会稍微透露一些自己的看法。 【破题】

 

 

孔圣人对于“行藏”问题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颜回    (颜渊,名

 

 

回)紧跟自己,才可跟他说这个话题。 【承题】

 

 

所以孔夫子特地对颜回说:  “我毕生的阅历, 只有十分之一二可

 

 

与别人分享,而想要无拘无束地交流,那很难得,只能靠我自己坚信自己的想法了。 假如自己的心得无法与别人共享、 一个人独处而无人可以交谈,难道就在睡觉时唱唱歌自我安慰吗 ?还好我现在可以跟你

 

 

 

 

 

 

 

说说。”【起讲】

 

 

“颜回呀,有的人积累了一身的本事,却一直不了解自己,必须等别人发现他 ;有的人很有修养和内涵,本来并未一试身手,却不知道别人已经赏识他了, 因为老天爷会告诉别人的, 所以只要学问真的很深,总会有机会的,不会永远被埋没的。”【入手】

 

 

“颜回呀,我曾经和你一起仰头看天象,低头看人世,并且考量自己,到底别人是重视你还是不想用你, 到底应该出去施展才能还是应该深藏不露呀 ?

 

 

渴求施展才能的人会栽跟头,    为谋生而做事的人缺乏活力。    有没

 

 

有那种对施展才能无所谓,只是因为被重用才出去做事的人呢 ?这种人就不再是热衷于功名的人了呀 !

 

 

只想隐逸的人太涣慢, 终身深藏不露就耽误了自己。 有没有那种不坚持隐逸离世、只是因为不被重用才深藏不露的人呢 ?这种人其实

 

 

不是逍遥无为的人呀    ! ”【起股】

 

 

“所以我曾经想找到这样的人, 我想诗书里会提到这样的人, 于是一直流连其中,去弄明白我学他们什么, 但这个目标竟然遥不可及,原来我一直自以为是呀。 我想自己自从明白了道理、 看清了人世之后,一次次在受重用与被轻视之间折腾, 但是还有足够的空间让我做我自己,这样我也可以自我安慰了。

 

 

我也曾经亲自去实践, 现在经过周游各地有了一些经验, 但整天应酬、身不由己, 却忘了出来做事究竟为了什么,但是跟别人探讨这个问题,却得不到任何反应,真让我叹息呀 !特别是无话不谈的那种

 

 

 

 

 

 

 

交流,也从来没人探讨“行藏”这个问题。 但是颜渊你知道其中缘由,这也可让我们都得到宽慰了。”【中股】

 

 

“所以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我与你。

 

 

只有我和你能够把握世界的规律, 而自信自己的见解, 所以任凭境遇的变迁,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这样我就能做我自己,而你也就能做你自己,受不受重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我就一直抱着这个信念到永远吧 !

 

 

只有我和你能揣摩天意的变化而顺应一切, 所以我们虽然在道德上有深厚修养,但决不与别人争高下,这样我就不固执己见,你也不固执己见,施展才能还是深藏不露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和你就把这些

 

 

不可知的事情留给老天爷去管吧    ! ”【后股】

 

 

“有这样的见识的人,只有我和你而已呀 ! ”此时的颜回也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束股】

 

 

相关阅读: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    (相对于古文而言 )、八比文等。它要求

 

 

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 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

 

 

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 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 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 (1368) ,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

 

 

 

 

 

 

 

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3. 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 500 字。《四书》义一道, 300 字。清康熙时要求 550 字,乾隆以后一律以 700 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

 

 

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

 

 

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 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

 

 

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

 

 

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    (明宪宗 )成化

 

 

(1465 — 1487) 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 ,文起

 

 

 

 

 

 

 

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历代学者多数认为, 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 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 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 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 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周作人论八股文

 

 

我考查中国许多大学的国文学系的课程, 看出一个同样的极大的缺陷,便是没有正式的八股文的讲义。我曾经对好几个朋友提议过,

 

 

大学里 -- 至少是北京大学应该正式地“读经”,    把儒教的重要的经典,

 

 

 

 

 

 

 

例如易,诗,书,一部部地来讲读,照在现代科学知识的日光里,用

 

 

言语历史学来解释它的意义, 用“社会人类学”来阐明它的本相, 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此其一。

 

 

在现今大家高呼伦理化的时代, 固然也未必会有人胆敢出来提倡打倒圣经,即使当日真有“废孔于庙罢其祀”的呼声, 他们如没有先去好好地读一番经,那么也还是白呼的。

 

 

我的第二个提议即是应该大讲其八股, 因为八股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大关键, 假如想要研究或了解本国文学而不先明白八股文这东西,结果将一无所得, 既不能通旧的传统之极致,亦遂不能知新的反动之起源,所以,除在文学史大纲上公平他讲过之外,在本科二三年应礼聘专家讲授八股文,每周至少二小时,定为必修科,凡此课考试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这在我是十二分地诚实的提议,但是,呜呼哀哉,朋友们似乎也以为我是以讽刺为业,都认作一种玩笑的话,没有一个肯接受这个条陈。固然,人选困难的确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精通八股的人现在已经不大多了,这些人又未必都适于或肯教, 只有夏曾佑先生听说曾有此意,然而可惜这位先觉早已归了道山了。

 

 

八股文的价值却决不因这些事情而跌落, 它永久是中国文学 -- 不,简直可以大胆一点说中国文化的结晶, 无论现在有没有人承认这个事

 

 

实,这总是不可遮掩的明白的事实。八股算是已经死了,不过,它正如童话里的妖怪,被英雄剁作几块,它老人家整个是不活了,那一块一块的却都活着,从那妖形妖势上面看来,可以证明老妖的不死。

 

 

 

 

 

 

 

我们先从汉字看起, 汉字这东西与天下的一切文字不同, 连日本朝鲜在内:它有所谓六书,所以有象形会意,有偏旁 ;有所谓四声,所以有平仄。从这里,必然地生出好些文章上的把戏。有如对联,“云中雁”对“鸟枪打”这种对法, 西洋人大抵还能了解。 至于红可以对绿而不可以对黄,则非黄帝子孙恐怕难以懂得了。

 

 

有如灯谜,诗钟。再上去,有如津诗,骈文,已由文字游戏而进于正宗的文学。自韩退之文起八代之衰,化骈为散之后,骈文似乎已交末运,然而不然:八股文生于宋,至明而少长,至清而大成,实行散文的骈文化,结果造成一种比六朝的骈文还要圆熟的散文诗, 真令人有观止之叹。

 

 

而且破题的作法差不多就是灯谜, 至于有些“无情搭”显然须应用诗钟的手法才能奏效, 所以八股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精华, 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也都包括在内, 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实在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价。

 

 

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 据我的解释,也原是对于八股文化的一个反动,世上许多褒贬都不免有点误解, 假如想了解这个运动的意义而不先明了八股是什么东西, 那犹如不知道清朝历史的人想懂辛亥革命的意义,完全是不可能的了。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八股里的音乐的分子。 不幸我于音乐是绝对的门外汉,就是顶好的音乐我听了也只是不讨厌罢了, 全然不懂它的好处在哪里,但是我知道, 中国国民酷好音乐,八股文里含有重量的音乐分子,知道了这两点, 在现今的谈论里也就勉强可以对付了。我

 

 

 

 

 

 

 

常想中国人是音乐的国民, 虽然这些音乐在我个人偏偏是不甚喜欢的。中国人的戏迷是实在的事, 他们不但在戏园子里迷, 就是平常一个人走夜路,觉得有点害怕,或是闲着无事的时候,便不知不觉高声朗诵出来,是《空城计》的一节呢,还是《四郎探母》 ,因为是外行我不知道,但总之是唱着什么就是。

 

 

昆曲的句子已经不大高明, 皮簧更是不行, 几乎是“八部书外”的东西,然而中国的士大夫也乐此不疲,虽然他们如默读脚本,也一定要大叫不通不止,等到在台上一发声,把这些不通的话拉长了,加上丝弦家伙,他们便觉得滋滋有味,颠头摇腿,至于忘形:我想,这未必是中国的歌唱特别微妙,实在只是中国人特别嗜好节调罢。

 

 

从这里我就联想到中国人的读诗,读古文,尤其是读八股的上面去。他们读这些文章时的那副情形大家想必还记得, 摇头摆脑,简直和听梅畹华先生唱戏时差不多, 有人见了要诧异地问, 哼一篇烂如泥的烂时文,何至于如此快乐呢 ?我知道,他是麻醉于音乐里哩。

 

 

他读到这一出股:“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

 

 

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 ” 耳朵里只听得自己琅琅的音调, 便有如置身戏馆, 完全忘记了这些狗屁不通的文句,只是在抑扬顿挫的歇声中间三魂渺渺七魂茫茫地陶醉着了。 (说到陶醉,我很怀疑这与抽大烟的快乐有点相近,只可惜现在还没有充分的材料可以证明。 )

 

 

再从反面说来, 做八股文的方法也纯粹是音乐的。 它的第一步自然是认题,用做灯谜诗钟以及喜庆对联等法,检点应用的材料,随后是选

 

 

 

 

 

 

 

谱,即选定合宜的套数,按谱填词,这是极重要的一点。

 

 

从前的一个族叔,文理清通,而屡试不售,遂发愤用功,每晚坐高楼

 

 

上朗读文章, (《小题正鸽》 ?),半年后应府县考皆列前茅,次年春间

 

 

即进了秀才。这个很好的例可以证明八股是文义轻而声调重,    做文的

 

 

秘诀是熟记好些名家旧谱,临时照填,且填且歌,跟了上句的气势,

 

 

下句的调子自然出来, 把适宜的平仄字填上去, 便可成为上好时文了。

 

 

中国人无论写什么都要一面吟哦着, 也是这个缘故, 虽然所做的不是八股,读书时也是如此,甚至读家信或报章也非朗诵不可,于此更可以想见这种情形之普遍了。

 

 

其次,我们再来谈一谈中国的奴隶性罢。 几千年的专制养成很顽固的服从与模仿根性,结果是弄得自己没有思想,没有话说,非等候上头的吩咐不能有所行动, 这是一般的现象, 而八股文就是这个现象的代表。前清末年有过一个笑话,有洋人到总理衙门去,出来了七八个红顶花翎的大官,大家没有话可讲,洋人开言道“今天天气好。”首席的大声答道“好。”其余的红顶花翎接连地大声答道好好好  其声如狗叫云。这个把戏, 是中国做官以及处世的妙诀,在文章上叫作“代圣贤立言”,又可以称作“赋得”,换句话就是奉命说话。做“制艺”的人奉到题目, 遵守“功令”, 在应该说什么与怎样说的范围之内,尽力地显出本领来,显得好时便是“中式”,就是新贵人的举人进士了。

 

 

 

 

我们不能轻易地笑前清的老腐败的文物制度, 它的精神在科举废止后在不曾见过八股的人们的心里还是活着。 吴稚晖公说过, 中国有

 

 

 

 

 

 

 

土八股,有洋八股,有党八股,我们在这里觉得未可以人废言。在这些八股做着的时候,大家还只是旧日的士大夫,虽然身上穿着洋服,嘴里咬着雪茄。

 

 

要想打破一点这样的空气, 反省是最有用的方法, 赶紧去查考祖先的窗稿,拿来与自己的大作比较一下,看看土八股究竟死绝了没有,是不是死了之后还是夺舍投胎地复活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这种事情恐怕是不大愉快的,有些人或者要感到苦痛, 有如洗刮身上的一个大疔疮。这个,我想也可以各人随便,反正我并不相信统一思想的理论,假如有人怕感到幻灭之悲哀, 那么让他仍旧把膏药贴上也并没有什么不可罢。

 

 

总之我是想来提倡八股文之研究, 纲领只此一句, 其余的说明可以算是多余的废话,其次, 我的提议也并不完全是反话或讽刺,虽然说得那么地不规矩相。

 

 

十九年五月

 

 

(1930 年 5 月作,选自《看云集》  )

 

 

清代学者、医学家徐灵胎曾经对八股文作了深刻的讥讽。    他编了

 

 

一首《道情》说:

 

 

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

 

 

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

 

 

知道三通 (指《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类书  )、四史 (指《史

 

 

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    ),是何等文章 ?汉祖、

 

 

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 (指讲解经书、指导写作八股文

 

 

 

 

 

 

的书 ),店里买新科利器 (指为应试科举准备的规范文章    )。读得来肩背

 

 

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

 

 

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导读: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 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 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 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 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 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 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 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 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 叫 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 起讲”。再后为 入手”作为 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以下再分    起股” “股”后股”和

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 《四 书集注》等书 代圣人立说”。参阅《明史 选举志二》,示例: 清阮兀《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 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

《五经》《四书》八股文。

文体发展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 帖括”所谓 帖括” 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 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 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

试时发挥 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

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 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 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代考试,用 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

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 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 经义”

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 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 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

(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 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 保天下 四股,复收四句, 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 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 谓之恭’四股,复收二 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

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 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 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 不止于八股者。”

应用领域

工、【、”    u

科举考试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

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    观点必须与 朱

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    若有与之不

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 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 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 四书文。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 经义”。制艺”一词, 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 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 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时艺”,就是当时的六

艺之一。 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 等。八比文”意同 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    四书文”

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 四书文”。

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    秀才”,只考《四书》八 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 (在北 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 )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 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 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 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 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 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 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

私塾教育

八股文由两千多年前就称为 ”古之教者 的远古说起,直 到三五百年前的 八股文”鼎盛时代,其教育的根本形式,还 是一直沿续着,那就是 私塾教育”其所谓 党有庠、术有序、 国有学”等县学、府学、国学类似的国家教育机构,    似乎只起

一些管理考查作用。

私塾教育的学习年限自由,遍布全国各省农村、城市、

甚至穷乡僻壤的地区。    私塾”分为纯粹的 私塾”和公办的

私塾”私塾演变成后来的 家有塾”后来形式是多种多样 的。

纯粹的 私塾”包括城、乡有钱人家,为教育其子弟,请 教师在家设帐,按年付教师聘金束修;或教师自己在自己家及 其他公共房屋,如庙宇、会馆等处设帐招学生来读书,按月 或按季节交钱给教师,等于学费,这就是纯粹的私塾。都是

个人对个人,故曰纯粹的私

公办的 私塾”包括,如一个村庄合请一个教师,立个书 房,教本村小孩,谁家孩子来读书,就教些束修,像《儒林 外史》第二回所写汶上县薛家集周进的书房,是村中付馆金 每年十二两银子。来读书的小孩又多少送些 贽见”即见面时 礼金),这就是公办的了。另外如一族人办的义学,或用某项 公款办的义学,也都有 公”的成份在内。

从教学程度分,私塾并不像现代的学校那样可分成小、 中、大学三级甚至研究院等等,程度级别那样明显。私塾是 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全看教师的水平,有的教师程度很差, 只能在三家村的小书房中,教教识字课本    三”百”千”,即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论语》就困难 了。

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读完

《四书》 五经”,而且会作八股文的,如前举《儒林外史》 第二回周进的例子,他在县里考 案首”即童生小考第一名, 自然不但 五经”《四书》烂熟胸中,八股文一定也很不错了。 可是时运不济,所谓 文章虽好难入考官眼”,连个秀才也考 不上,只能到乡间去作 孩子王”,但这样的老师他教的幅度 就比较大了,从启蒙教育,教教识字课    三”百”千”小书, 一直教完《四书》五经”,教会作 八股文”,甚至教出名家, 教出状元,也一点不稀奇。也还有中了进士,甚至作了官, 然后又因种种原因,再作教师的。如《红楼梦》所写贾雨村 作黛玉的教师,就是中了进士、放了官又丢了官,才到林如 海家教家馆的。自然,这样的私塾教师,不但可以教会作八 股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考试经验传授给学生了。明、清两 代不少很有名的学者名人,也都是长期教私塾出身的,如明 末归有光、清代郑板桥,都作过很长时期私塾教师,郑板桥

《道情》十首中咏塾师之作:    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

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亲切 感人,等于是写他自己。

尽管好的私塾教师,能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科举考试,

似乎是连贯制,不分等级。而就学生言,还是可分等级的。

大约是这样:一是启蒙教育,即识字教育,约一至二年    ;二是

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三是开讲、开笔作文教育,约五至八 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 十年;五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 人、进士,这就各人情况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旧时识字 课本《七言杂字》中道: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 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到学会作八股文,这个教学进程 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 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 三”百”千”《名贤集》《神童 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 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 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 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 了。

一二年间初步完成了识字教育,即开始读书教育。所谓

读”,是读出声音来,琅琅上口,强调读熟背诵。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 如同时十来个学生,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 书,比如三个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书的, 两个读《论语》的,两个读《孟子》的,三个读《诗经》的, 两个读《左传》的•…•都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    一个房

间中共同高声朗读。

古代八股文状元之作讲解 , 八股文范文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 述而》)

1、[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2、[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3、[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未用[提股])

4、[起股]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5、(加)[出题]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6、[中股]汲于行者蹶,懦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妄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加)[过接]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7、[后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方,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8、[束股]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原文介绍】

本文为康熙十二年(1673)韩菼参加会试的考卷,并以此文名列第一。乾隆称赞他 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术楷则 。

「原文作者介绍」

韩菼,字符少,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一,授修撰。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

□王学泰

韩菼的这篇文章是清代八股文中比较规范的一篇,其题目出自《四书》原文。在科举历史上有许多题目属于怪题。

在当时也受到一些批评。但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因难见巧,怪题难,更可以显出作者的巧思。例如考官出了个○作为题目,这只是书中的一个圈点,有的考生 破题 说 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

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这也是八股的特征: 没话找话 。韩菼的这篇文章题目不怪,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讨论古代士人用舍行藏两种生活选择的。

在八股文中,题目就是对此文内容的界定。全文只能就题目展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仿佛挖井,从井口到井底要一样粗。此题只能讨论 用舍行藏 、孔子颜回以及孔对颜说,这些问题。八股文有一定的程序和字数。关于程序的名称在文中一一注明。

破题 是指开篇的两句(个别有三句的)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与题面重复。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本文的破题很好。 圣人 指孔子, 能 指颜回。 行藏之宜 ,指恰到好处的 行藏 。 微示 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

承题 是用三四句话进一步阐明题意。此段言孔子讲的关于行藏的道理,人们很难理解、效法,只有颜回对它稍有把握,所以孔子才与他谈论这个问题。

起讲 从文章说是第三段,可是从八股文是 代圣贤立言 这个角度看。它是文章的正式开始。从这段起,文章都要模仿圣贤语气说话了。

所谓 圣贤 就是《四书》的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本文是以孔子语气说话的。

起讲是散句,可以不对仗,全段不能超过十句。本文的起讲可见孔子循循善诱的情态。起讲表面上只分析 惟我与尔 ,没有讲 用舍行藏 ,但它包含在 独得 独处 这些话语中。

提比 起讲只是个过渡,提比则正式开始入题。

提比着重剖析 惟我与尔 ,点明人需要益友与知己。描写了获得知音和得到沟通的喜悦。

出题 提比中把 用舍行藏 隐蔽在剖析 惟我与尔 之后,在 出题 中把它引出来,并为 中比 作准备。在孔子看来 行藏 不单纯是做官与不做官的问题。孔子有一种天赋的使命感。因此谈它必然与 天时 人事 和自身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有唤起下文的作用。

二小股 提比之后本为虚比,这样 提、虚、中、后 各两股,凑为八股。清代以后,虚比逐渐被忽略,八股实际成了六股。这篇的两小股,实际上是 虚比 遗意。

中比 是文章主体的主体。从正面讲 用舍行藏 的 拟而求之 (寻求学习) 身为试之 (运用传播),这是从 知 到 行 的。中比 主要讲 用舍行藏 ,但最后仍归到 惟我与尔 。

过接 是个过渡句。意为: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体会,想到了与你互相启发。承上启下。

后比 进一步申说 惟我与尔 。这组对句的上句说,我们都能总揽事物的变迁,能够独立自主,任凭形势之变,而能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用舍是外界的事,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品质,这是最大地实现了本来的自我(性分之素);下句讲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参与神明之变,那么连砥砺道德、加强修养、不注重气数命运的变化也都是小事一桩了。这是进一步超越了自我。从文章角度说,这是 宕开一笔 ,留有余味。

束股 是结语。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是照应题面:是这样吧!惟有我们两人对此有所理解。这时颜回在喜悦中默默领会了老师的教诲。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文中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

提比 出题 中 回乎 回乎 , 过接 中的 念夫 念夫 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 合掌 ,其思想内容有递进。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这种对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全文完。看好了,这可是考上状元的卷子。 

关于八股文,再说点了解的知识 

八股文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的原文中找出一段,一句,或者几个字,到清朝后期,更弄出把几句话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这种匪夷所思的题。 

这篇八股文的题目是“全章题”,即整个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对他最好的学生颜渊说的话。意思是说国家用你的时候,你就按照自己的主张施展才能去推行自己种种设想;国家不用你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主张、设想收起来。能够很自然坦率地作到这点的,看来只有我和你有这点修养和作风了。 

“八股文”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 

文中的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现在考大学、考研究生的卷子,都不会流落到市面上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卖废纸了。但在科举考试时,考卷在录取完成后,是要发还本人的。发回的卷子有两份,一份是考生答题时用黑色书写的试卷,叫墨卷。另一份是为了防止考官认识笔迹,在考生答题后,把墨卷上考生名字糊上,然后交给专门人员用红色笔誊写,叫朱卷。考官在朱卷上批阅。光绪朝时期,就发生过考生拿回试卷后,发现就批了四句,其余的没有批阅。这个考生于是大量的复制了这两份试卷。到处散发,结果把主考官弄回家种地去了。 

这种把试卷发回的方法我看今天也可以用,看看判卷的老师是否认真地履行了职责。 

八股文启蒙xx及讲解

八股文启蒙xx及解析

八股文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而且自五四以来被许多人反对。但是八股文到底什么样,可能看过的人不多。现在发一篇供初级学习写八股文的范文。供朋友们欣赏。附了本人的一些认识,仅供参考。

《》内是八股文固定格式的说明。【】内是原文。

题目:【女与回也孰愈】

《破题》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承题》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起讲》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提比》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中比》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后比》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结尾》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浅释》:

写八股文必须学会写“对联”,这个范文里共有六幅对句构成文章主体。一、破题:这个题目用白话解释,就是“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作者审题之后,抓住两个要点,1、“孰愈”这是题目指出的,就是比较一下谁跟好。2、“自省”这是理解了题目后得出的意思,其实是朱熹的解说。

二、承题:进一步阐述对题目的理解。孔子作为老师怎能不知道子贡和颜渊谁超过谁,而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

三、起讲:,进一步发挥理解题目后得出的“自省”,呼应破题。

这里由作者口气转入孔子说话的口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

四、提比:以孔子口气,比较颜回、子贡二人的不同。用《论语》中的原话。结论是二人对照比较,不相上下。

五、中比:展开“孰愈”二字,纯客观比较。重点写一个“问”字。反复对照。面面具到。

六、后比:用启发式语气,落实到“欲其自省”上。以我为主的主观和以人为主的客观,两个方面对照说明,可见八股之特征,是一分为二的对照思维。

七、结尾一合,又归到“女与回也孰愈”上,简单明快。

提比之后有虚比,可不入股。

这七段并不是七股,提虚中后各两股,虚股不写就是六股,亦可。

这篇选文,是启蒙的范文。对今日读者看来,也许都很深奥,但对当年的读《四书》、“五经”的学童说来,是学做八股文的入手习作。本文选自俞曲园《曲园课孙草》。是为其孙儿俞陛云(俞平伯先生父亲)编的八股文启蒙课本。

这个题目,是《论语·公冶长》第八章。全文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从这章书中选出“女与回也孰愈”几个字,这就要求作文者必须了解全章的意思。这章书是孔子诱导启发子贡的一段话。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比较,是否比得上颜回。子贡实事求是地说比不上颜回,而且很形象回答说颜回是“问一知十”、自己是“问一知二”,差距很大。孔子用两次“弗如也”赞许子贡的回答。学做八股文要对《四书》背下来,跟据几个字就要想到全文,并且要理解原文的含义。除了《四书》原文,还必须熟读朱熹对《四书》的注解,必须按原文和朱熹的注解回答题目。

在这章论语原文里,朱熹注解“女”音“汝”、“愈、胜也”外,在总注解中说:“……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问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夫子以其有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问性与天道,不特问一知二而已也。”八股文对《四书》的理解与发挥,是以朱注为标准的。这个题目不出整章书,只出其中一句,作者不能犯上犯下,就是要严格地针对题目展开,只能就这句话来思维、生发,叫做“尊题”。

朋友们反映看不懂,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们都没有受过“十年寒窗”的磨砺。

听老先生讲,和参考一些记载。过去的“十年寒窗”是这样的。

上学的前三年,识字和背诵“四书”,接下来用四年时间,由老师讲“四书”,按照朱熹的注解讲。最后三年练习写“八股文”。

科举考试,写“八股文”,是第一张试卷。“八股文”写不好,不能考秀才(相当于初中生)。第二张卷是“时论”,出一个当时比较热门的政治问题,用“八股文”的形式写出个人的见解。所谓个人见解,要按“四书”,“五经”中的理论来阐述。第三张试卷是写“公文”(赋、诏、诰、章、表)。

考秀才不考后两卷,再想往上考,“四书”就不够用了,需要加读“五经”。然后考“举人”,相当于高中。再考“进士”,相当于大学毕业。考上进士就可以做官了。起步一般是副县长,县法院院长一级。再由皇帝任主考官对考中进士的前数十名,进行“殿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所有参加“殿试”合格的称为“天子门生”,有资格成为国家大臣。

我拿来给大家欣赏的这篇八股文,是最初级的范文,也就是说考秀才级别的人应达到的水平。

试着用白话说说,欢迎朋友们斧正。【】内为原文。

题目:【女与回也孰愈】

你和xx比比谁超过谁?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用谁超过谁来问你(子贡),是教诲你要自我反省。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子贡和颜渊都是孔子的学生,谁比谁高孔子难道不知道吗?故意问子贡,不是明摆着要子贡自我反省的意思吗。(以下就是所谓的“代圣人立言”)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我认为孔子是这样想的,子贡非常善于做买卖,所以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子贡琢磨别人挺厉害,那能对自己啥样没有的估计呢。善于琢磨别人的人,必然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我拿出个人和你子贡比比看。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子贡和颜回都是我的学生。论德行颜回第一,他做到这样一定有事实根据,要不岂不被他人笑话。

要论用话忽悠人,子贡有专长,子贡也有事实依据,所以可以作为从事管理工作的预备队。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就说颜回吧,用破瓢当饭碗,住在拥挤的贫民窟,自守清贫还很坦然,没有与你比较的意思。

说你子贡吧,穿上名牌,游说于大官之间,也不是与颜回比高低。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我即不能抛弃你子贡,也时常拿你与颜回做比较。

老天生人,聪明和才能并不都是一样的,必然有的人比较聪明,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若论人的修养,也有高下之分,就是老师也不一定都了解,这也是情理中的事。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要说颜回高于你吗,可你自提出“一以贯之”这个问题之后,已经高出其他同学了。

要说你比颜回高呢,而颜回长时间居住在贫民窟仍然保持自己的坦然,已经被同学们赞许很久了。【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要说颜回不如子贡,你会问有比颜回高的地方吗?这样的讨论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很容易乱呛呛了,拿你们之间进行比较,不能作为常例(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要你子贡自我反省的意思)要说颜回有时比你高,你会问啥事比颜回高。这是讨论谦虚和学习他人优点的途径,而现在要你与颜回做比较,不是那个意思。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要说学生的造就,很难瞒过老师,要是由老师来论短长,你们两人都会服从,不如你自己评论一下自己然后告诉老师,更好一些。

你自己个人的修养,旁人都看得清楚。要是由旁人来评论长短,那里不知道你们二人谁比谁高呢,然而别人的评论,不如你自己判断一下,然后跟同学们说说。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我时常记挂你,也常常把你和颜回比较,你们两个谁比谁高呢?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

篇一:现代八股文

我心目中的绅士淑女绅士者,男束绅也;淑女者,女良善也。破题

束绅者,贵也,其行端焉;良善者,温也,其性慈焉。承题

常思之:绅士淑女,今名也,即古之所谓窈窕淑女、谦谦君子是也。此常人之至,万民应日夜求之者也。起讲

何以言绅士:宽袍大袖,步步稳重,自强进取者也。第一股此之谓淑女:谨言慎行,字字小心,厚德有容者焉。第二股入手以声色充淑女,如鹦鹉鸲鹆,人皆好之,终不似凤凰。第三股以言语假绅士,若珷玞琇瑀,人皆好之,实难比瑾瑜。第四股起股恭谦礼让,方称君子,人皆仰之。而不惜温饱,将珍馐作泔水,可谓君子乎?温良敏慧,才是佳人,人尽乐之。而不喜甘脆,以膏粱当鲍鱼,可谓佳人乎?五六股;中股

绅士徒有礼,尚不完足,必博闻强记,四海以为己志,能引领风骚为可。七股淑女独称良,亦难全备,须广学多才,八方以为己任,堪究际天人为佳。八股后股

绅士淑女,实只男女之别;愚者贤人,确有天渊之异。此间非徒言语争辩,却需身体力

篇二: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归有光

圣经论大人之学,在于尽其道而已矣。盖道具于人,已而各有当止之善也。大人之学尽是而已,圣经所以首揭之,以为学者立法欤?自昔圣王建国,君民兴学设校,所以为扶世导民之具,非强天下之所不欲,而其宏规懿范之存,皆率天下之所当然。是故作于上者,无异教也;由于下者,无异学也。其道可得而言矣,己之德所当明也,故学为明明德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非吾心之体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人之所以有爽德也。谓之明者,明此而已。懋吾时敏缉熙之功,致其丕显克明之实。洗心濯德,超然于事物之表,而光昭天地之命。盖吾之德,固天地之德也。德本明,而吾从而明之耳。不然,则道不尽于己,非所以为学矣。民之德所当新也,故学为新民焉。吾与天下之人而俱生,所谓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非吾分之事乎!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此世之所以有污俗也。谓之新者,新此而已。尽吾保乂绥猷之责,致其裁成辅相之道,通变宜民,脱然于衰世之习,而比隆三代之治。盖今之民,固三代之民也。民本当新,而吾从而新之耳。不然,则道不尽于人,非所以为学矣。明德新民,又皆有至善所当止也,故学为止至善焉。惟皇建极,

惟民归极,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孰不有天理之极致乎!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此道之所以无穷尽也。谓之止者,止此而已。有宪天之学,而后可以言格天之功;有格天之功,而后可以言配天之治。不

与天地合,其德犹为未明之德也;不与三代同,其治犹为未新之民也。人己之间,道犹有所未尽,而非所以为学之至矣。是则明德以求尽乎为己之道,新民以求尽乎为人之道,止至善以求尽乎明德新民之道,古人无道外之学也如是。

篇三: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

士仁人一节/王守仁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

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大结)

几篇明代的八股文范文: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君子其亦知所务哉!

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

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

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

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

八股文篇一:《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ldquo;咨议参军rdquo;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ldquo;选家rdquo;,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ldquo;先儒匡子之神位rdquo;。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书中还列举了ldquo;范进中举rdquo;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八股文篇二:敲门砖词语解析

qiāo mén zhuān

一日,冲元自窗外往来,东坡问:‘何为?’冲元 曰:‘绥来。’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 冲元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耶!’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

敲门的砖石,门敲开后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作宾语;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

偏正式

【相近词】

垫脚石

【押韵词】

拔地倚天、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转海回天、剩水残山、食宿相兼、稔恶不悛、磐石之安、以噎废餐、色胆迷天、鼠臂虮肝

古代

【成语故事】

古代科举考试,往往要考八股文,应考的人把八股文的套路练熟,以便在考场上应用。如果没考中,就说“撞太 岁”,冒险撞运气;如果考中了,就把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称之“敲门砖”,进了门完全可以扔 掉敲门的砖头

【成语示例】

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非文事》

八股文篇三:名人故事:徐特立读书

徐特立的读书故事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

申论:八股文格式

一、从思想观念下手 

分析问题:总写一句“思想认识不到位,*****意识欠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接着展开论述。这里一般包括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和企业思想认识不到位,可以分开来论述。例如,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一些私营企业主只管自己赚钱,不顾工人*活;也有的单位负责人存有侥幸心理,不重视安全投入,没有保障安全生产条件;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低下,安全措施不到位。 

解决问题:针对思想意识不够当然是加强教育宣传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制和****意识。对此,要通过多元化*****宣传,扩大效应,增强效果。学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和***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各种措施。采取设置警示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扩大社区******宣传教育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使广大***参与者和人民群从提高***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二、制度下手 

分析问题:总写一句“******规章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规制度未落实。”下面再适当展开论述,例如,如食品安全需要建立绿色质量认证标准,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都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卫生检测规程。一些单位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虽挂在墙上,却没得到落实,以资金紧缺,无力搞安全投入,一些地方以优化经济环境为借口,纵容这样的事件发生。一些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不到位,安全设施不配套、不完善,许多安全技术措施尚未落实到位。 

解决问题:总写一句“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然后适当论述,例如建立起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和预警制度,健全“====督查、职能部门监管、单位具体负责、一把手负总责”机制。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责任,层层分解,逐级签订责任书,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基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特别是严格过硬的奖惩办法。一定要兑现奖惩,维护指标的严肃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一般的制度记一下啦:责任追究制、预警制度、激励约束机制、 

三、接下来从措施下手 

分析问题:开启句“管理不到位,执法乏力。管理监督不严, 

事故查处力度不大,责任追究不到位。”再展开来,可以分析====职能部门以及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一般都存在问题的,例如个别基层干部还与业主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有的地方尚未真正落实到位,缺乏应有的检查、监督;管理监督不够严格,对一些违章现象没有及时查处;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多、力度不大;部分市、县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另外,对事故查处不够严格,责任追究不到位,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有失之于轻,失之于宽的现象,没有使事故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并吸取教训。 

解决问题: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对以罚代管,只收费不办事的行为予以严惩。****监管监察人员要深入****一线,加强对****单位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加大监管监察执法力度,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制订(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完善(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和抢险救援能力;要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及其负责人,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和经济处罚力度,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般3点差不多了,再加上开头、结尾和中间的过度段,1200字足矣。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一对应,一瓶一盖。。。。

申论的答题套路

后来参加了一个辅导班,讲了申论的一些答题套路,解决问题的七种行政手段。我一直觉得这七个方面对我帮助很大,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1,管理手段:实行责任制,奖罚分明;管理到位,变检查,查处为日常管理;从苗头上抓管理;加大惩罚力度,重罚治顽疾;发动群众参与管理;依靠高科技管理,如装探头等;多个部门综合执法。

2,政策措施:行政处罚,如开除党籍,撤消职务等;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政策;市场政策,如市场准入,高档消费税的征收。

3,制度建设(对内):将每个部门、人纳入制度管理的范围之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得到群众认可;宣传引导民众自觉的遵守制度;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制度落实监督。

4,法制建设(对外):及时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让民众参与法律的全过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守法意识;严格、全面、准确执法;人性化执法。

5,监督:发挥政府内部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媒体的作用;民众参与监督。

6,从提高道德和基本素质入手

7,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执政和谐发展的观念

当然具体的运用到哪几条还是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考虑,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很多时候我觉得是自己的思路太受局限了。

另外要多看半月谈和人民日报的社论,这对开阔思路也是很有帮助的。

申论---文章概述--看完后立刻成为高手

第一句总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增长...),需要我们冷静面对、沉着解决。

第二句:造成*******的原因主要是****、****、****。

第三句:这些问题将造成极大的危害,例如****、****。

第四句:这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提高**效率,增强**意识,改变**思想,构建**机制,最终达到****。 四句话,全文概述搞定。

相关热搜

518207

微信扫码分享